古代怎么化妆美容

粉敷:我国古人最早将米粉敷在脸上,后来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香粉、香粉等丰富的化妆粉。东方女性追求皮肤白皙,化妆前会在脸上扑粉。这种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叫铅华。除了铅,每个朝代还会混合自己独特的化妆粉。唐人喜欢将西洋香料掺入粉中,称为蝴蝶粉;桃花粉,玉女,宋代用益母草和蚌粉配制而成。明代以玉簪花为主要原料制作玉簪粉。

朱轼:用粉敷,女人经常用朱,就是在脸颊上涂上一定程度的红色化妆品,使脸色红润。这种妆容被称为胭脂。《中国古今笔记》云:“颜脂自口盖,红蓝花汁而成。生于燕国,名曰阎志。”据史料记载,“美妆是先在脸上涂上粉,再用小燕子涂在手掌上,再涂在脸颊上。厚的是酒晕妆,浅的是桃花妆,薄的是朱盖,是妆”。可见胭脂对于女性面部化妆的重要性。

眉妆:中国的传统妆容并不强调眼妆,但却极其重要。早在周朝的《楚辞》中就有“白而白,黑而白,石芳泽才”的描述,可见以黑花插眉的习俗由来已久。《诗经》里有螓首,有蛾眉。汉魏时有“眉阔于市,半额画四方”之说。唐代的眉妆是集长、宽、厚为一体的作品,到了宋明时期,细长美丽的长蛾眉重新浮出水面。

中国古代女性有着悠久的唇动历史。先秦文人宋玉写的《神女赋》中有一句“眉目连云,唇如丹药”。刘茜的《名珠宝释》一书中记载了用于唇点的唇脂:“唇脂,丹而成,似红唇。”嘴唇的风格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而丰富的色彩为美,俗称“小樱桃嘴”。

脸型装饰:脸型装饰是女性常见的妆容方式,分为额黄、花形、脸型、斜红四种。“额黄”因黄色素染于前额而得名,又称“鹅黄”、“黄膏”、“鸦黄”。唐代于世南《赵英朝华斯女》载:“学画乌鸦之黄已毕一半,肩太笨。”五代牛欢写的《女冠子》一词:“鹅黄侵发,臂章穿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归来后,不忘“窗要饰云,镜要漆黄”。这些诗提到的是额头黄妆。

斜红:月牙形,颜色鲜红,分布于脸颊两侧及太阳穴与眉毛之间。它的形象奇特,构思奇特。有的是故意画成破的,像两道刀痕,有的是卷曲的。

花苞:指一种额饰,又称“额花”、“花籽”。花蕾的图案复杂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形似扇面,有的形似桃子。其中以梅花最为常见,是南朝寿阳公主传承下来的梅花妆。五代牛乔《红玫瑰》诗:“若作寿阳公主额,六宫争学梅妆。”《九泉子》一词写道:“眉如春山,凤毛低翠,梅妆落。”唱的就是这梅花形的花苞。

面卷:又称化妆卷。坏是指脸颊上的酒窝,所以脸坏一般是指女性涂在两边酒窝上的一种妆容。古时候,面的名字叫“得”(也叫“勺”)。指的是女人脸上点的红点。面塑的形状不限于点,而是各种图案和纹理。有的形状像硬币,叫钱分;有的形如杏桃,称为“杏”;还有各种花形,叫“花钹”。

馍馍:古人认为“身皮之损,患之父母不敢损,孝始矣。”“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发为本”,头发被视为生命的象征。而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做出各种精致的发型,佩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性传统妆容的不变追求,诞生了上百种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