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与国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以及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十分落后,破坏严重。因此,从1949到1952,新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

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50%,其中重工业下降70%,轻工业下降30%,煤炭产量下降48%,钢铁产量下降80%以上。粮食减产近1/4,棉花减产48%。只有近1万公里的铁路线通车,3200多座桥梁严重受损。

由于前期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通货膨胀恶性,市场物价飞涨。1949期间,城市约有400万失业人口,农村有4000万灾民,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的措施

1,稳定物价

当人们还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中时,才半个月。10-15,华北以粮领涨,上海以纱领跌,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纱布、粮食的价格都在一个月内涨了两倍以上,有的商品涨到了五六倍。

抗战后期以来,物价对民众来说是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影响人民政权能否立足的大问题。在陈云同志的统一调度下,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基本稳定了物价。

2.失业救济

在城市,失业者的救济已成为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旧中国留下了庞大的失业大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厂倒闭,进一步增加了失业人数。上海65438+3000多家私营工厂中,只有1/4的人就业,失业者的生活极其艰难。

政务会议两次讨论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和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到9月底,1950,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得到了救济。

3.应对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其中大部分是洪水。1949年受淹面积12156万亩,受灾人口4000万人。第二年,皖北连续下了七天大雨,淮河又决口了。津浦铁路两侧一片汪洋,受淹农田31万亩,受灾人口995万人。很多人挤进一块块高地,甚至爬树求生。

毛泽东同志看到受灾群众爬树被毒蛇咬死的报道,流下了眼泪,并题词“淮河一定要修”。周恩来同志在政府会议上说:“洪水必须治。地不涝则旱,地不改则无用。”这是当时影响全局的大动作。治淮工作全面展开后,很快取得成效。

4.恢复运输业。

1949和1950开始时,重点首先放在铁路复建上。在全体铁路职工的努力下,从65438年到0949年,一年内修复铁路8300多公里,桥梁2715座。到65438年至0950年,修复的铁路达到14000多公里,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公路、水运、航空也得到恢复,为整个经济的快速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保证农业生产。

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到1952年8月,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扩展数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就

1.1950年颁布《土改法》,在广大新解放区全面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国3亿失地农民免费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第二,不良的社会习俗被改变了。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男女权利平等”,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禁止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陋习。党和政府也下大力气清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废除妓女制度;禁止吸食鸦片;消灭流氓和黑社会团伙等等。

3.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建国前最高年产量。

4.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截止1952年末,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65438。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在世界上,新中国的最初几年。

百度百科-国民经济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