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金器有什么特点和特色?

商代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器、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器的发展,使金器在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形式上发挥其审美功能。

商代的金器多为装饰品,最常见的金箔多用于其他器皿上。

摆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其他器皿结合在一起,增强器皿的美感。

商朝最重要的遗址是殷墟。这里发现的金箔很薄。从厚度上看,当时的锤打工艺相当高超,这也说明商工匠对黄金的延展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否则不可能加工到如此微薄的厚度。

河南安阳殷墟武官墓发现环形金器。其中,在殷墟侯家庄的一个葬坑中发现了6个镀金铜泡。将圆形金片的外围折叠到铜泡的背面,使金箔牢牢地包裹在泡面上。这个方法非常巧妙。这是几箱金箔装饰青铜器。

有许多镀金的木制物品。河南安阳大寺孔村一座殷墓的车马坑中间有三个重叠的圆形金块,直径为12 cm,可能是伞面上的装饰。

安阳小屯殷墓车马坑出土一件金箔。金箔排列成南北柱,用作鞭子。杆饰从玉饰顶部开始分为8段,每一段都用一块金子装饰在杆上。杆直径约2 cm,10 cm之间杆尾无金饰。金片的长度为5.5至5.5。

6.5厘米,宽1至1.1厘米,总重量3.9克。

此外,在殷墟侯家庄一座墓葬中发现的桥形金片,上面有钉孔,可能是钉在木头上的陪衬饰品。安阳殷墟傅浩墓中发现的一只玉虎,眼睛上有金箔画龙点睛。

商代的黄金制品多为金箔、金叶、金片,主要用于器皿的装饰。商代北方的黄金首饰以个人黄金首饰为主。在这一时期发现的金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一批金器,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独特,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古蜀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黄金的古老民族之一。掌握了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的黄金加工技术,制作了精美的金条、金面具、胡锦、金叶、金鱼、张进等黄金动物形象和装饰品。

这些金饰不仅展现了古蜀人高超的金箔加工技术,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金箔加工技术也代表了商代最早的黄金制品水平,对于揭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珍贵资料,重新认识我国早期的黄金冶炼水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三星堆遗址的金器是商文化遗址中最丰富的。第一,种类繁多,如金杖、金面具、金箔虎形摆件、金箔鱼形摆件、金箔张形摆件、金箔带摆件、金块等。

二是体型大,1号坑和2号坑都有黄金面具。二号坑中的部分铜头上盖着金箔面具,形成了金面铜头。可以推测金箔面具最初是贴在铜头上的。1号和2号坑丰富的金器也是三星堆晚期遗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星堆遗址的黄金制品有胡锦、金叶、金鱼、金卡、金腰带等。由金箔或金片制成,此外还有金块。在这些黄金制品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锻造展平、切割修边、平面雕刻等工艺。

在三星堆的黄金制品中,一号坑的金杖是金器中的绝世珍品。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它用打好的金箔包裹在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碳化,只剩下完整的金箔。

金杖顶端有三组人、鱼、鸟的图案,说明金杖既被赋予了人间的王权,又被赋予了宗教的神权。它既是王权,又是神权和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

靠近末端是两个对称的人头,头戴五齿冠,耳垂呈三角形,面带微笑。另外两个图案也是一样,上面两只鸟相对,下面两只鱼相对。他们的脖子上堆叠着像箭头一样的图案。图案的意思大致是:在神的保护下,箭射中鱼,鸟背着鱼身背箭杆。

这是权杖,也可以看作是魔杖。传说蜀王鱼凫以渔猎闻名,所以后来的神把他奉为神。这根金杖可能和鱼凫传说有关。

黄金面具是古蜀人使用黄金制品的又一杰作。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先将纯金锻造成金箔,再制成与青铜人物头像相似的轮廓,将肩部和眼睛挖空,然后包裹在青铜人物头像上,最后通过锤打、搓揉、去除、粘合等工艺制成与青铜人物融为一体的黄金面具。

三星堆众多的金器中,金面铜头由一个铜头和一个金面具组成。铜头高41cm,铜头平顶,头发向后梳,发辫垂于后脑勺,系于发辫上端。

金面具的大小、形状、五官都和铜头一样。眼睛和眉毛被挖空,面具用陶土颜料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贴在头上。头像端庄高贵,气度不凡。这位金光闪闪、光彩夺目的“黄金使者”,俨然一副王者风范。当时是社会高层人士掌握着生杀大权,具有领袖的统治意义。

从三星堆青铜人头上盖金面具来看,早在商代,蜀人就知道黄金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在青铜人头上戴上金面具,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取悦神灵,让青铜人头所代表的神灵更加有效。

同时,从金箔面具上可以看出,三星堆青铜人像面部相当一部分是高鼻梁、深目、下颌下留一周胡须的形象,与我国商周时期的各种五官明显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三星堆铜像的面部表情几乎都是庄严肃穆,眼睛睁得大大的,尤其是眼睛在面部的突出位置,与西亚和近东地区铜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此外,三星堆金面人头高48.5厘米,圆顶,面具与面部紧密结合,倒八字长眉,杏仁状眼,蒜头鼻,阔口,闭唇,宽方。长方形的耳朵,饰有云雷纹,耳垂上有一个洞。

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现的金箔虎形纹饰高6.7厘米,宽11.6厘米,为金箔锤制。巨人,昂首挺胸,嘴巴大张,眼睛凹陷,耳朵大,身体细长,饰有虎纹,前腿伸展,后脚蜷缩,尾巴卷起,咆哮着。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金箔鱼形纹饰长22.68厘米,宽65438±0.85厘米。它看起来像鲶鱼和薄叶子,从一侧有轮廓分明的线条和穿孔。头端有个小洞,两边有个小缺口。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金沙村古文明遗址包含65,438+0,0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30件金器。主要由金箔和金片制成,有金条、金面具、金面具、金腰带、金太阳神鸟摆件、盒形器、喇叭形器、四叉器、圆形摆件、蛙形摆件、虎形摆件、鱼形摆件等。

这些金器经过各种工艺加工,如锤打、切割、雕刻、打孔、镂空、抛光等。它们的厚度一般为0.02厘米至0.03厘米,最厚的约为0.04厘米,含金量为83.3%至94.2%。其中有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黄金技术的代表作品。

一系列发现表明,金沙遗址的金器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金沙先民有着独特的“黄金崇拜”。首先,数量多,形态丰富,达到几十种;其次,这些金器基本都是器皿上的配件;第三,金绵居等人物的金器在国内相当罕见;最后,金器的形状和图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包含丰富的古代历史信息。

其中,金冠带上的图案反映了古蜀人对祖先和鸟类的崇拜,而太阳神鸟的金饰则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金冠带呈圆形,直径19.6至19.9厘米,宽2.68至2.8厘米,厚0.02厘米。

金冠带的表面装饰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都有一条鱼、一支箭、一只鸟和一个圆圈。这条冠带上的花纹与三星堆器物坑金杖上的花纹基本一致,以鸟、鱼、箭、人头为主要构成元素。

无论是金冠带还是金杖,都可能是当时古代民族至高无上的王权和宗族势力的体现和代表,表明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统治者的族群认同或延续。

金冠带的表面纹饰主要通过凿刻完成,局部纹饰采用雕刻工艺。在花纹中,鱼体短而宽,头大而圆,口微钩,口上有胡须,身上有长背鳍,身体下有两个短腹鳍。鱼尾呈Y形,两尾尖端向前卷曲。箭插鱼头,杆身厚尾羽,雕鱼须。

鸟位于箭杆后方,头部和鱼头朝向箭羽方向。该鸟颈粗,尾长,头大,喙钩,头上有冠,翼展小,腿爪向前延伸,鸟爪也有刻画。

圆形图案位于每组图案之间,直径约2 cm。外轮廓由两个螺旋图案组成,中间有两个对称的小圆,仍由两个螺旋图案组成。每个小圆圈的上下用一个矩形框装饰,形成一个图案。

整个设计表现了人们用箭射鱼,箭从鸟的侧面穿过,箭深深地插入鱼头,所以这种金冠带被称为“金带射鱼”。而太阳鸟这种特殊的金饰,在金饰上刻画了清晰的“太阳”和“鸟”的图案。随着大量显示王权的玉器和金饰的发现,足以证明这件金饰很可能是古蜀王举行盛大祭祀仪式遗留下来的宝物。

太阳神鸟的金饰一般为圆形,身体极薄。外径12.5cm,内径5.29cm,厚度0.02cm,重量20g。整个设备呈圆形,机身极薄。

图案中空,分为两层,内层为圆形,周围等间距有12个旋转齿灯;外层图案围绕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鸟逆时针飞行组成。

四鸟细长,翼短,喙微钩,尾短下垂,爪三趾。鸟的头和脚前后相连,逆时针同向飞行,与内涡的旋转方向相反。

太阳神鸟金饰的整体图案犹如剪纸作品,线条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无论是外层的四只鸟,还是内层的旋转的太阳,都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想象力。

特别是在红色背景的映衬下,里面的漩涡就像一个旋转的火球,周围的鸟纹分明是红色的火鸟。外层的飞鸟和内层的旋转太阳,表现了古蜀人对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赞颂。

太阳神鸟的金饰生动再现了古代人类“太阳被太阳丢失”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绕着旋转的太阳飞,周而复始,无休止。有研究认为,外层的四只鸟也代表四季的循环,内层的12 awns代表一年12个月的循环。这是古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许在那个时候,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年、时、月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此外,从太阳神鸟本身的金箔饰品形象来看,内层有12个旋光,如火焰、象牙色、月牙般美丽。

古蜀人把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总结成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知识;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被归因于神秘的宗教崇拜和神话传说。

一方面,祭祀和祈求神灵和太阳神的保佑;另一方面顺应天气,总结自然规律,并利用它们来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同时,古蜀人最早使用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

古人用观察图像和计时的方法来预测农耕的进度。即观察自然现象来判断农时。因此,鸟也可以代表四季。历法的先进性是基于日历年与太阳年的无限接近,而测量回归年最简单准确的方法就是测量日影的长度。所以,崇拜日月神鸟的古蜀人,在总结历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日月神鸟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历法经过一代又一代奇才和古蜀人的努力,逐渐完善。因此,宗教崇拜,特别是太阳、鸟和历法的崇拜在古蜀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鸟和历法的崇拜也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古蜀人所用历法的发展,既总结了自然规律并不断进步,又借鉴了中原等地区的历法知识。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古蜀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交流,自古就有,从未间断。

太阳鸟金饰简洁的构图,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金饰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金沙遗址还发现了一件中央有孔的圆形金饰,中间有孔,表面略呈弧形。这个装置的内壁上有细微的磨损痕迹。直径1.1厘米。还有一种圆形金饰,有边孔,穿孔在器物边缘,器身扁平。

此环形金饰素色,残长15.9厘米,宽1.04厘米。戒指宽窄不一,器身多有锈迹,戒指内外边缘有对合痕迹。

金沙遗址甚至还有一个金盒子,呈椭圆形,无盖,平底,略弯,高3.13cm,宽2.97cm,长9.43cm。近边外有多处划痕,器件表面已打磨,器件壁面凹凸不平,有破损。

金沙遗址还发现了高3.74厘米、宽4.92厘米的金面巨。圆脸,耳朵外展,耳线清晰,耳垂有洞,但不贯通。梭形眼睛凹陷,鼻梁高而直,鼻翼与颧线相连,嘴巴微张凹陷。设备表面抛光,内壁粗糙。

金沙遗址的蛙形、鱼形金饰也很有特色,其中蛙形金饰长6.96厘米。器官片状,头尖桃形,一对圆眼并列。“A”形身体背部中间有脊线,前后肢相对向内弯曲,尾端尖。脊两侧饰有对称的和弦,从背部延伸至四肢,和弦中饰有一排珠子。

此外,其他几款金饰也各有特色。如喇叭形金器,直径9.8厘米。导管短,顶部小而平,顶部有不规则的穿孔。设备表面凹凸不平,内外壁打磨,留下凌乱的细小划痕。还有“戟”形金器,呈“戟”形,长49厘米,外缘不规则,有对合痕迹。附铜锈,磨光。

长条金饰,素面朝天。剩余长度为14.7厘米,宽度为1.6厘米。三角形金器,长25厘米。容器是一个圆角三角形,一端有一个长方形把手。器皿外缘卷进去,壶身中间有一条裂缝。此外,商代墓葬大多位于靠近死者尸体的位置,多为装饰在衣服和帽子上的金箔。

三星堆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