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的历史

大不列颠位于四川中部,涪江中游。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这片红土见证了几千年的变迁,十几个朝代的兴亡,名字姓氏的变迁,或多或少的变化。《史记》、《三国志》、《唐书》等上古时期的名篇,都可以找到其属地管辖和建制的沿革。向东流的河流默默地记录着这个漫长的故事...

云县时期(公元前2065438年+公元0-355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发动民兵,项羽、刘邦趁机灭秦。公元前207年,秦楚汉之战仍在继续。弱汉胜强楚,楚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汉称帝。刘邦曾被楚国封为汉中王,他之所以能赢得楚国,是因为他依靠了张亮、萧何、韩信、巴蜀的人才。由于他建立汉朝,为巴蜀立下汗马功劳,所以用“汉”字来赞美中国的地名。嘉陵江改为西汉水,蜀的许多郡都用汉字建立,如(南充)、汉昌(苍溪)、宣汉、广汉。以汉字为基础的郡13,属广汉郡,汉元丰五年广汉郡属益州(成都)。全县辖宜州、广汉县、广汉县、淇县(位于三台县淇江镇)。大英县隶属祁县。

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东广汉郡被废,并入广汉郡,淇县改为武城郡,隶属广汉郡和武城郡。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前蜀名将李延与李丰后裔李明、李寿、施立反叛蜀汉建立成汉政权(公元303-347年),将广汉郡由梓潼迁至洛县(今广汉市),县域不变。

西晋末年,前朝诸侯国和秦汉三国名将的后代相继反叛金。西晋政权摇摇欲坠,被迫迁都建立东晋。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名将桓温奉命平定“韩成”政权。由于蜀地平坦,德阳县改为睢宁县,有“息事宁人”之意,县以下的编制及县的版图不变。

巴兴郡时期(355-555年)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在祁县东南和广汉县南部的邕江、涪江设巴兴县,管辖灵鹫山。555年,西魏恭二年,改称昌江县。巴兴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年,是大英郡历史的早期,被称为“巴兴郡时期”。

巴兴县经历了东晋、刘宋、南齐、梁朝、西魏五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时代。巴兴县是当时四川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巴星城的建立拉开了英国历史的帷幕。

东晋艺兮元年(405),乔宗在巴兴县水口(今大英县桥口)称王。攻下成都后,统治四川八年,颇得蜀人爱戴。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自称金朝宗室的许穆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千多名叛军袭击了巴兴县(现在的大不列颠长江大坝),杀死了巴兴县令王振智。后来绥宁郡守也弃城而逃。起义军发展到65438+万余人,转战岷、沱、府三河八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王振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农民起义者杀害的县长,他因此而名垂千古。

由于其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很多大臣也选择了巴兴县作为身后的葬地。如小琪时期(479-502),忻州刺史冉道周及其夫人南康公主,被蒂奇葬于巴兴县雷宇镇(今蓬溪县白希土坝)。

晋南北朝战争时期,巴兴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到巴兴县,建起了一些寺庙,如南朝时期修建的蓬莱镇临水寺。

昌江县时期(555-1282)

西魏公二年(555),巴兴县改为昌江县,因境内长涪江而得名,亦名怀化县。昌江县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钱树、后蜀、北宋、南宋、元朝等九个封建王朝,于元十九年(1282)并入蓬溪县,存在了727年,史称“昌江郡时期”。

西魏北周时期,昌江县划归随州,历时三年(607)。随州改名绥宁县,昌江县划归随州。长江的县治由灵九山移至凤凰山,即马辉镇长江村明月山附近。《太平宇宙》卷八十七《昌江县志》说:“唐二年,旧县不安,迁凤凰河明月山下,明月山在县西。”

唐朝初年,调整南北朝以来混乱的行政区划,建立州县行政体制。州和县是根据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产品来划分等级的。状态分为辅助、男性、希望、紧张、上中下七个等级;郡县分为京、吉、旺旺、紧、上、中、下七个。

宋代昌江县的疆域比今天的大英县更广,包括今天的大英县全境、遂宁地区和蓬溪县的一部分。据《元丰九·于之》“长江,州北八十里,十一个乡,以及白土、凤台、姜店、长滩、客官、赵静六个镇。”蓬溪县天府镇白土镇-白土坝地区;遂宁市船山区凤台镇-凤台坝区;姜店镇——现遂宁市桂花镇;长滩镇——大英县龙胜镇周边地区;柯关镇——大英县蓬莱镇一带;赵静镇-今天的大英县河边镇。昌江县的六个镇中,只有三个镇,即克关、长滩和赵静,在今天的英国。

唐宋时期,昌江县经济发达。唐代昌江县可关镇和赵静镇发现石油,这是四川发现石油的最早记录。到了宋代,昌江县的井盐、天然气和制糖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唐书》记载长江产盐。到了宋代,昌江县已经采用了卓通井的先进技术,从地下井里取深层盐。盐井空前发达,柯关镇和赵静镇成为卓通井的分布区。“赵静镇”之名,也因唐宋时期盛产井盐而得名。

苍苍古刹映林山,山路半僧。唐宋时期,昌江县的佛教和道教也十分兴盛。据旧县志记载,大英县的许多寺庙建于唐宋时期。昌江县城南三里有唐代摩崖金刚经,为今可惜。到了清代,承天寺(今宝镇)的岩石崩塌,出现了一个石洞,里面有佛像。此外还有一个唐代(685年)挂了三年的碑,碑文完全剥落,只知道年代;昌江县觉远寺,有唐代钟碑,元和十二年(817)为随州刺史张九宗撰书。昌江县的给古寺,有唐十四年(860)石刻,饰千手观音像。昌江县有许多唐碑、宋碑,遍布全县。历经千余年风霜,如今已不多见。从几处残存的古迹遗址,可以推断出唐宋时期昌江县曾经的辉煌。

并入蓬溪县时期(1282 —1997)

宋末元初,经过漫长而残酷的战争,四川寒冷无烟,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有些郡县无人治理,元朝统治者采取了省、州、县合并的措施。元世祖至元朝十九年(1282),昌江县因人口少并入蓬溪,隶属四川铜川府遂宁府。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1997、12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昌江县并入蓬溪县,共715。这715年,英国郡没有郡政府,被称为“并入蓬溪郡时期”。

蓬溪县曾是南宋爱国志士在山崩海涨的大风暴中奋力反抗元朝的地区。许多士兵驻扎在彭西村,重整旗鼓,奋力捍卫宋朝的最后一片土地。元兵南侵,骑精锐,烟尘千里,叫嚣地动山摇,所过郡县尽崩。当城里的老百姓还没有“醒悟”过来的时候,披着羊皮、扎着辫子的蒙古军队已经骑着高头大马占领了蓬溪和蓬莱。据相关家谱记载,蒙古军队搜杀了很多人,很多人逃跑的时候把值钱的东西埋在土里,但是再也没有回来。时至今日,有些地方仍有宋末元初地窖里的发现——用手触摸遗物,点点滴滴,眼前都是泪水。蓬溪县和昌江县在宋代分别是王献县和紧缩县,但在元代两县合并后,它们被降为夏县,因为县内人口仍然很稀疏,人民的状况令人担忧。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遂宁府降为遂宁县;十年(1377)五月,及蓬溪县、睢宁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重建蓬溪县,至此,蓬粉县划归铜川府管辖。清顺治十年(1653),睢宁县并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恢复睢宁县,彭遂再次分县,划界依旧。雍正十二年(1734),铜川府升为府,统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直至清末。据《清史稿》卷六十九《地理》记载,清代蓬溪被列为繁难之地,盐井795口,县城在蓬莱镇,盐使在康家渡(今蓬溪县洪江镇)。

清雍正八年(1728),蓬莱镇设巡检司,乾隆元年(1736),改为蓬莱镇盐使。乾隆二十年(1756),严使迁康家渡,蓬莱镇改为县丞。从此,蓬莱镇成为蓬溪县下辖的一个副县级。清朝咸丰年间,该县设置了中、东、西三个乡的盟保安局。今天的大英县叫“西乡”。

民国元年(1912),蓬溪县隶属川北铜川府,由蓬莱县改为县令。后来是“保护区制”时代(1917-1935),大英县被邓锡侯部占领。民国二十四年(1935),实行行政监察区制度。蓬溪县为四川省第12个行政督察区,蓬溪改为中东西乡为三区。现在大英县是第三区。建国后称为“第三区”。

英国人十有八九不是土著,大多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宋元以前定居英国的老四川人很少见。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在四川,“民不聊生”,“路不通,虎狼相逼”,田野荒芜,蜀山秀美。清顺治三年(1646),蓬溪县只有几十户人家。康雍年间,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居民迁居四川,史称“湖广填川”。湖广填四川,填蒙古贵族肆无忌惮制造的无人区。根据家谱,今天大英县80%以上的祖先来自湖北和湖南。

1949 65438+2月4日,蓬莱镇解放,土路在这一天翻了。对英国来说,这一天是黑暗与光明的分水岭。

65438-0950年,四川省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蓬溪县隶属川北行署遂宁区。1952年9月,四川行政区并入四川省,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区,遂宁区并入绵阳区1958,蓬溪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区。遂宁市成立1985,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

大英县成立(1997 65438+2月28日)

蓬溪在明清时期被称为“三兴”,是唐宋时期由唐兴县(蓬溪县)、八兴县(昌江县)、金星县(青石县)三县合并而成。唐兴县是清代蓬溪县的中乡,民国时期的“第一区”,建国后的“老区”。金星县是清代蓬溪县的东乡,民国时期的“二区”,建国后的“二区”。巴兴县是清代蓬溪的西乡,民国的“三区”,建国后的“老区”。

三县合并后的蓬溪,面积1953平方公里,横跨涪江东西两岸。该区域呈“人”字形,翅膀狭长。与重庆、内江、德阳等6个市地的10个区县接壤,边境线600多公里。老彭西县级行政区划的设立是历史造成的。由于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几次改朝换代战争的破坏,蓬溪、长江、青石三县几乎荒芜。唐宋时期,三郡人口约6万人。战争结束后,他们独自旅行了一百英里。三县总人口不到一万,地方官无事可做。于是元朝十九年,昌江县并入蓬溪县,明洪武十三年,青石县涪江东岸并入蓬溪县。

当时的合并只注重人口规模和产值,而忽略了经济、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留下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特别是县城在人字形的顶端。涪江以西的乡镇中,有7个距离县城110公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通过蓬溪行政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不利于传达政令、交流信息、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影响了遂宁全镇的协调布局,成为遂宁适应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1958至1959,蓬溪县准备迁都蓬莱,1958,蓬莱镇田坝子县委、县政府办公楼、邮电大楼、县委招待所开工。县招待所是1959下半年建的,但是因为文革十年动乱,搬到县城的计划搁置了。1997 65438+2月28日,大英县成立后,招待所成为大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临时办公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快两县发展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复(1997)23号文件,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1997 65438+2月1、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遂宁市人民政府出具《关于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批复称,经省政府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

1997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英县。大英县辖通贤、金源、知水3个乡镇,鱼峰、象山、卓筒井、天宝、蓬莱、河边、龙胜、马辉8个镇(含洪江镇武文、永和、夏家沟3个村)。蓬莱镇县人民政府。

至此,历经多年沧桑的英国终于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家。

正是如此:覆邕江残迹,泪洒大海,恨,别离眉,回春。

(邓先勇记者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