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信息(约600字)
端午节在贵州和四川地区分为大龙舟节和小龙舟节。小龙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十五。2010,6月14,6月15,6月16为法定节假日。2010六月16是端午节。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代表性名录》。
“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段五”就是“第五天”。根据历法,五月是“午”月,于是“端午”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燕京年谱》记载:“五月初五为五月初五,字之音译也盖。”
编辑这个节日昵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端阳、重阳节、午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端午节、浴兰节、屈原节、浴兰节、午日、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日、元宵节、五蛋节。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
据《荆楚纪年》记载,仲夏是因为仲夏爬山,太阳当空,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下午是在阳光下爬山的好日子,所以叫“端阳节”。
中秋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与五谐音,所以端午节又叫“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又叫“五月节”。
正午节日
古人认为在五月五日,太阳比天空更重要,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
玉兰节
端午节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兰草汤洗澡去污。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解宗杰
古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时,有一个比赛,比较每个人的叶子长短,长辈获胜,所以也叫“结宗结节”。
女性节日
《万系杂注》在邦:“五月女儿节为端午,戴艾叶,五毒符咒。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为这叫女儿节。”
结束礼仪
在湘南,沿着古老的习俗,在夏季到来的五月初五,艾叶挂在门上,沐浴驱蚊。人们认为,经过洗礼,疟疾可以被赶走,这个蚊虫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过。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因此,端午节的习俗是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屈原
纪念屈原
这一理论源于南朝梁代武君的《续齐之和》和南朝《荆楚纪年》。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百姓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带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之后,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
沈
龙舟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邪恶的一天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邪日。相传这一天是邪恶的,五毒一起出来了。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存兰为浴”,也是传说初五是沐浴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夏日至日
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岁记》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瑞熊,建湖第一人,小顾,浙江绍兴人,自幼擅长诗词歌赋,爱好骑术剑术。她被命名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策划起义时被清兵逮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后人为了赞美她的诗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纪念她,将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与祭祀屈原和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穆传》卷五:“乘鸟舟,龙舟浮于沼泽。”在《九歌·向君》中,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是指龙舟。《向君》是描写湘军划着龙舟,把沉入江中(类似于往江中抛一条痕迹)悼念一位历史人物的诗句。这与楚国的“魂舟”和“人物龙帛画”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相互印证。《荆楚纪年》记载:“五月五日,谓之兰节。.....是日,赛跑,争杂药。”此后,诗歌、笔记、地方志等记载的人种不计其数。龙船和普通船不一样,大小不一,桡手数量也不一样。如广州黄埔及郊区龙舟长33米,路上100人,桡手80人左右。南宁龙舟20多米长,每艘船大概五六十人。湖南省汨罗市龙舟长16-22米,24-48人抓手。福建福州龙船18m长,32人抓手。龙舟一般都是狭长的,船尾有头饰和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都和龙灯的头差不多,姿势也不一样。一般是木雕,彩绘(也有纸或纱做的)。龙尾多以整木和鳞片雕刻而成。赛龙舟前,请邀龙,祭神。比如广东端午节,端午节前要出水,在南海庙里拜南海神,装龙头,装龙尾,然后准备比赛。并买一对纸公鸡放在龙舟上,以为可以保船平安(隐约对应古代鸟船)。闽台赴妈祖庙朝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首,杀鸡,龙首滴血,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在湖南省汨罗市,赛龙舟前必须去曲子庙拜龙头,给龙头披上红布,然后赛船,不仅是为了祭拜龙神,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祭祀屈原的习俗在《隋书地理》中有记载:“迅捷迅捷,其歌喧哗,观众如云。”刘唐玉溪《杜菁曲》自解:“杜菁始于武陵,今与之合,声咸:‘在何处’,四波谷曲之意。”可见,在两湖地区,屈原的祭祀与龙舟竞渡是密切相关的。也许在屈原死后(还有曹娥、伍子胥等。),当地的人也把自己的灵魂送去埋在船里,所以这个习俗是存在的。另一个例子是浙江,他们用赛龙舟来纪念曹娥。据《后汉书·女史》记载,曹娥投河自尽,民间传说她是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而下河的。浙江祭祀较多,《点石斋画报·祭祀曹娥》描绘了惠济一带人们祭祀曹娥的场景。在鲁,无棣(江苏地区)的比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所以苏州有老习惯,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并举行比赛在水上,以纪念它。广西也有纪念的仪式,福州也有纪念王的仪式。各种祭祀仪式,纪念仪式,无非就是烧香烧钱烧鸡,烧饭,烧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现在这些迷信的仪式已经不多见了,但以前人们到龙宫祭祀时,气氛非常严肃,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辟邪,乱灾,万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安全。用人们的话说,“要吉祥”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正式比赛开始时,气氛非常热烈。唐代诗人张剑锋写的《种族穿越之歌》:...两岸罗衣闻香,银钗照霜刃。鼓声三响,红旗开了;两条龙跳出了水面。影浪飞向万剑,鼓浪声如千雷。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看着标记,就像一瞬间。坡上人惊雷,杆上虹晕。五月端午节的龙舟比赛
划龙舟等活动。比如龙舟下乡,就是在赛龙舟的时候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里游玩,集合。有时龙舟也有各种花样,有表演的意思。比如广州的龙舟,手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然后拿起,让水花四溅;船头船尾的人有节奏地跺着船,使龙舟像游龙一样起伏。在浙江省余杭县,有的龙船上有人把龙尾踩得很低,使龙抬头,船头的尖浪从龙口喷出,像龙吞云吐雨。还有划船比赛。如《淮南子本景讯》中“龙舟飞当头,飘吹为娱”就是划龙舟,摇船奏乐,戏水。《梦梁璐》记载,南宋杭州“有六只龙船在湖中戏水”。湖上有龙舟,这只是乘船游览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帝都喜欢在水边看龙舟,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载了和,两人都有“观赛”的事迹。《东京梦中华》第七卷记载了北宋皇帝在临水寺金铭池观看龙舟比赛的习俗。其中有彩车、音乐船、小船、画舫、龙舟、虎头船等。观看和播放音乐,以及40英尺长的龙舟。除了龙舟之外,其他的船也排着队作为娱乐来竞拍。张松则端的《金迟明中标》描绘了这一场景。还有明成祖,在中南海紫光阁看龙舟,看朝廷弓箭手疾驰射箭。清代在福海、圆明园举行赛跑,乾隆、嘉庆皇帝都去观看。晚上又有龙舟了。在浙江武进,过去有一种夜间龙舟,四面挂着小灯比赛。夜龙船从1982开始出现在四川吴彤大桥。船上装饰着电灯、烟花和漂浮的河灯,光彩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在水面上搭起一堆堆漂浮的火苗,让挂满灯笼的龙舟穿过火苗。还有旱龙舟,是模拟陆地上的龙舟比赛。如《南昌志》载:“五月五日干龙舟,数人异,铺花鼓,满通衢,士女给钱祈福,竞以鞭炮声消不祥。”浙江省武义县过去有旱地推龙舟的习俗,也认为可以辟邪。另外,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在旱地划龙舟的习俗,其实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节。旱地龙舟是佛山秋季最壮观的。又如《徽州府志》记载:“五月五日,驾船迎神驱疫,以竹为之。画如泥巴,十二人奉若神明,环城而行。”还有小龙船,供孩子们做玩具。划龙舟的时候,有很多唱着玩的龙船歌。比如湖北秭归划龙舟的时候,就有完整的唱腔,歌和歌都是以当地民歌和歌谣融合为基础的。歌声雄壮激昂,就是“赞和”的遗风。再如广东省南雄县的龙船歌,四月龙舟下水后一直唱到端午节,表演非常广泛。
钟馗
舞钟馗,扰钟馗:自晋代以来,舞钟馗,扰钟馗,福镇宅,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豆草
韩以前没见过格斗草。(历代社会流行事物考证:商)其起源没有考证,一般认为与中医的产生有关。远古的祖先挣扎求生,生活单调。在空闲时间,他们通过与昆虫、草和野兽战斗来自娱自乐。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后,每年端午节都聚集在郊外采药,插艾门以解暑毒疫,成为一种习俗。收获后往往会举行比赛,以对抗的形式互相报出花和草的名字。大部分都赢了,既有植物知识,又有文学知识。
有意思;孩子用叶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断了就输了,然后换一片叶子打。白居易《看儿戏》诗说:“作尘或打草,终日乐。”《原》说:“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彝在《荆楚纪年》中所写的一个故事,“五月五日,四人踏百草,有斗草之景。”《岁月的回忆》:“在端午,造屋贮药,打百草,裹五丝。”南北朝时称为“踩百草”,唐代称为“斗草”或“斗百草”。《刘斌嘉华》云:“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五日战百草。”到了宋代,扩展到平日随时作战。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对此有很多描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儿间打斗素描》,玩法如下:一、比赛双方各挑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边、水沟、田埂等处。无茎,有许多纤细的须根;叶从根际丛生,薄纸质,主脉5条,全缘或波状,或齿稀疏钝,长达15-30厘米;有绿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像盖子一样打开,释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后互相交叉成“十”字形,互相用力拉扯,这样坚持下去的人就赢了。这种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斗草,被称为“战阵”王建的《宫词》吟咏斗草的游戏:“水中的花,芹菜叶,泥土,会从许多人家中采来,总要等别人都数完了,袖子里还有玉瑾的嫩芽。”斗草不仅有“战”,还有“文战”。所谓“文争”,指的是花草的名称。《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众姐妹忙饮酒作诗。每个房间的女仆也和她们的主人玩得很开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几个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闹闹取乐。这上面写着,我有观音柳;说我有罗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