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仓桥的历史

先请分类:安吉桥兰亭桥、下福桥、湖渡桥、盐仓桥、销魂桥、狮子桥。你是南京人,对吗...像寺巷桥这样的桥是以数字顺序命名的,像我们熟悉的三步良桥、五龙桥等桥都是以动物命名的,这样的桥有狮子桥、鸽子桥、仙鹤桥等。

说完了动物,就忍不住要说植物了。有很多桥的名字都是由植物“塑造”出来的,莲花桥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花家桥,都给人很好的印象。但是豆菜桥和瓜园桥很受欢迎。

虹桥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名字属于非木质的“结构”。这样的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白水桥,赛虹桥,宝塔桥。迈皋桥(卖饼桥)、盐仓桥、汤芳桥的桥名都是用食物堆起来的。

桥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深入探究会发现很有意思。大中桥、中山桥、下浮桥等。根据大小和方向排列。

北门桥、板桥、四板桥等桥名都是用“门板”做的。此外,桥名中还有不少古代文仁武威的影子:文德桥、文昌桥、潍坊桥、武定桥等都在其中。

还有更多的“私人桥梁”,如关家桥、丁家桥、贾培桥和蔡板桥。

第二,钱塘江大桥是历史上第一座钱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位于西湖的南部,在钱塘江上,靠近六和塔。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桥,横跨钱塘江南北,是连接上海、杭州、宁波和浙赣铁路的交通大动脉。

大桥于8月8日1934开工,9月26日1937竣工,历时三年零一个月。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形成了西湖风景区南线的一道壮丽景观。

大桥全长1453米,分为引桥和主桥两部分。主桥十六孔十五墩。

下铁路桥长1322.1米,单向通行;上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1.5米,气势磅礴。大桥像一道彩虹从北向南飞来,它肩负着重任。

钱塘江大桥设计施工的主持人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的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的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挖泥成桩成功,打破了洋人“钱塘江又深又快,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志气。

他制定的建桥方案不仅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沃尔特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200万元,最终被当局采纳。雄伟的大桥表达了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志向,镌刻在其中的“穷尽一千日智慧,通车之日却把桥炸掉”的刻骨铭心的悲伤,让中国人难以忘怀。

1934 165438+10月11、钱塘江大桥开工建设。39岁的茅以升被任命为钱塘江大桥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已经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并盯上了华北乃至中国,企图亡国。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时局的忧虑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自己都不愿正视的预感,做出了一个惊醒世人的重要决定——在桥南的2号墩上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洞。

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为什么当初的设计没有大的改动。8月1937,13,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和6月10异常激烈。

战火硝烟弥漫杭州,钱塘江大桥建设进入最紧张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下部单线铁路桥首次通车。

茅以升希望上海能阻止日本的进攻。然而,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之战以上海失陷而告终,杭州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清楚地感觉到,他无力把握这座桥的命运。

165438+10月16茅以升接到南京的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二号码头留下的长方形洞口,其实就是为了阻止这一时刻的到来。

那天晚上,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师严谨准确的态度,把钱塘江大桥的所有致命点都标了出来。整个晚上,超过100根电线从所有的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

带着和勒死自己的宝贝一样的痛苦,茅以升一直陪伴着这座历经艰辛搭建起来的桥梁,直到看到最后一根与自己的眼睛相连的引线。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痛苦的一天。在他家人事后的回忆中,那种痛苦和无助真的让他想哭。

165438+10月17是茅以升渴望却不敢奢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车驶过大桥时,两岸数十万民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那天所有过桥的十几万人,以及之后每天过桥的人,每个人都要走在炸药上,火车上也闪着炸药。

通车第一天,桥里就有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1937 12/23下午1,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锋部队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封锁,导火索全部点燃。

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两个桥墩被毁,五孔钢梁断裂坠入江中。全长1.453米,历时925个昼夜,耗资1.6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终于在通车的第89天,在日军侵略的烽火中瘫痪。

日军士兵游永和夫在硝烟中拍摄了轰炸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尤勇和夫先生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悔恨,他亲手将自己拍摄的这张照片交给了茅以升。

在炸桥的那个晚上,茅以升先生透过无边的暮色,凝视着自己炸的桥的残垣断壁,望着北岸越来越亮的火苗。茅以升义愤填膺地在办公桌上写了八个字:“抗战胜利,就把桥恢复”。他的愿望直到全国解放后1953才实现。

今天,杭州钱塘江上有六座桥,即钱江二桥、钱江三桥和钱江四桥...只有钱塘江大桥屹立在月亮山前,没有改名。在桥的北岸,竖立着一座全身铜像茅以升。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和深沉的爱国者,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这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三、下关区的历史沿革下关得名于明朝。1368(明洪武元年)在龙江设税署,称龙江关(今仙鱼巷附近);1429年(明宣德四年),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征收船税。

春秋战国时期,下关属吴,后属岳。周初以来,全部或部分地区先后归属金陵市、江城县、吴象县、秣陵县、建邺县、建康县、琅琊县、江州江宁县、金陵县、上元县、江宁县。

下关建区始于1933(民国22年)。南京分为八个行政区,下关为第七区,原称南京第七区。1938年(民国27年),伪南京自治委员会设下关为第五区。1945年(民国3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恢复设立南京,第五区改称第七区。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2日,第七区(下关)人民成立。1950 6月15,南京市区划调整,第七区更名为第六区。1955年8月,第六区改称下关区,明朝“龙江关”改清初为“下关”后命名。

1955 9月,下关区设三岔河、宝山街、二板桥、上步街、热河路、车站、索斯村、宝塔桥八个街道,三岔河上设办事处。1957年9月,宝山街更名为中山桥街,上步街撤销。全区辖三岔河、二板桥、中山桥、热河路、车站、索斯村、宝塔桥七个街道。

1958 165438+10月,原燕子矶区燕子矶镇、迈皋桥乡、小市镇划归下关区。1961 6月,小石镇、迈皋桥乡、燕子矶镇划归鼓楼区。

1967年3月更名为东方红区。1973,165438+10月,恢复下关区名称至今。

1984年,定淮门外秦淮河滩划入栖霞区金陵大队、大乔大队、水官桥路、迈皋桥公社建宁路,鼓楼区多伦路、黄图山、盐仓桥,下关区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

1984 11月,钟惺门街成立。1987年底,8个街道重组合并为5个街道:热河南路(三岔河街与二板桥街合并)、中山桥(热河路街合并)、车站、建宁路(四所村街与钟惺门街部分合并)、宝塔桥。

65438年至0995年,雨花台区江东镇鲍忠村北半部、栖霞区小市镇、迈皋桥镇五塘村属下关区管辖。4月,栖霞区的一个小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鲍忠村被划入下关区,形成了新的边界:东与栖霞区相连,东南与玄武区相连,南与鼓楼区相连,西、北以长江中线为界与浦口区相连。1996 1月,撤销小城镇,设立小街道。

1996年,下关区面积31.4平方公里,人口310000(含流动人口)。辖6个街道:热河南路街道、中山桥街道、车站街道、建宁路街道、宝塔桥街道、小市街道。区* * *位于南部街1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关区(辖6个街道)总人口365433人,其中中山桥街道42405人,热河南路街道61.877人,车站街道38024人,建宁路街道50369人,宝塔桥街道72761人,小市街道99999人。

2002年3月,车站街、中山桥街撤销,阅江楼街合并。取消小城市街道,设立小城市街道和幕府山街道。调整后,下关区辖阅江楼街、热河南路街、幕府山街、建宁路街、宝塔桥街、小市街、阅江楼街6个街道。

2009年底,下关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总人口30.65万。

2010年,全区总面积30.9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总面积24.29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约6.62平方公里。

2012年8月,幕府山街道原张王淼社区孙家洼路南划入小市街道;幕府山街道原白云新寓社区五塘村1号划入宝塔桥街道;小市街道河路岛社区汽轮机第五村(托管)和汽轮机第七村、安淮新村社区军犬家属区、绿园社区、防化大队社区、急救站、顾北荣园社区、安淮村455号社区、军械弹药修理站家属区、总装试验场宿舍、第六急救站、南七宿舍、安淮东路以北零散区域划入幕府山街道。

2013年3月,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批准的方案,撤销鼓楼区和下关区,在原两区所辖区域内设立新的鼓楼区。下关之名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明初,当时下关还叫龙江关。明朝洪武元年,在龙江设税署,名为龙江关(仙寓巷龙江桥附近)。明朝宣德四年,在上新河设置上新河关,征收船税。清代,因地处上下游,人们俗称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官,下游的龙江关为下关,故名下关。

4.宁波:关于每座桥的故事位于市中心三江口的信江大桥,距今已有144年的历史。

它是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横跨姚江的大桥,连接老城区和江北岸,也是通往镇海和慈溪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姚江两岸一直靠渡船相连,直到清朝同治元年(1862)英国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浮桥。

在此之前,宁波只有一座跨江大桥,就是凌桥(当时的浮桥,也叫“靳东浮桥”)。为了与旧灵桥相区别,新建的浮桥叫“信江桥”,灵桥自然叫“* * *桥”。

新疆大桥是怎么建成的?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它怎么了?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英国先在江北岸设立领事馆,后陆续在宁波设立领事馆或领事,包括法国、普鲁士、荷兰、瑞典、挪威等国。

1850年,居住在长江北岸的外国人强行将该地划定为“外国人居住地”,取得治外法权。西方传教士一个接一个随意插手宗教团体的纷争,干涉中国内政,不断激起民愤。

咸丰末年,宁波市民李阿才等人痛恨一个传教士的欺软怕硬,想给他点痛苦。他们秘密见面,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等待。当传教士经过时,他们起来攻击他。“每隔十下就拍他的脸(打他耳光),打完就一哄而散。”

传教士又惊又羞又痛又怒,立即向英国领事谢弗瑞投诉,坚持要报复。因为此时太平军正准备进攻宁波,宁波地方官员逃到舟山定海,领事无法与之谈判。

传教士见领事爱莫能助,便暗中与英国商人杰弗逊密谋,由杰弗逊进城将李阿才抓获,关在江北巡捕房。泰弗森经常往返于江北岸和宁波老城之间。

有一天,他从江北桃花渡过了姚江。在渡船上,有四个人跟着他,和他上了同一艘渡船。

杰斐逊做梦也没想到,这四个人是李阿才的朋友,是来为李阿才报仇的。船到中流时,四人故意用力甩脚,使得渡船左右摇摆,剧烈摇晃,不一会儿就翻船了,船上的人全部一起落水。

这四个人都熟悉水,也不着急。他们潜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上岸。他们认为,这个男孩,杰斐逊,必须完成。

没想到泰弗森也很会水性,于是游上岸,逃过一劫。但他被这个吓到了,就想在姚江修一座浮桥,就像奉化河上的* * *桥一样。

当然,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渡江,也是为了控制宁波的交通,在国内大赚一笔。外国人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桥,要得到清朝的批准。

但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军兵临城下,腐败的清* * *狼狈不堪,台湾杰弗逊乘机集结工人,运来物资,并擅自修建浮桥。它由18木船排成一列,用木板铺成,用缆绳铰接。

起初,桥址位于盐仓门关帝殿道头(今解放桥附近)。因为离市中心太远,第二年就搬到了现在的位置,直接从江北的桃花都到了东都门。新河桥建成后,英国领事派出巡逻警卫,向每个行人收取四便士“买路钱”。

旧时,尚勇的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半,都会举行大型的神会来迎接武都元帅。与神竞赛时,灯笼五彩缤纷,五彩缤纷;四乡人民闻讯赶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同治八年四月十三日(1869年五月二十四日),迎神会游行队伍经过信江桥时,不顾拥挤的人群,继续在桥上巡逻,并照常勒索过路费,引起民众不满。双方发生争执,桥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大桥不堪重负,桥链突然断裂,400多人落水身亡。当时有一首民谣:“看云童社会,倒在河桥下,游到低处白沙,提起豆腐渣。”

云童学会(当时著名的锦标赛学会)讲述了这一悲剧的真相,也是对帝国主义的血淋淋的控诉。光绪三年(1877),尚勇有识之士集资16000元从英国领事馆赎回新疆大桥,结束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从此,人们过桥不用付钱了。至于信江大桥,《宁波通志》记载1899年拓宽沿江道路,舟桥数量减少到16艘。

1927桥面板接缝用弧形铁板加固。在1935和1946中,修复了固定桥梁,但是失败了。

解放后,党和* * *高度重视重建浮桥。1953新绛大桥木浮桥改造为8孔钢梁混凝土结构浮桥。载重量增加到7.8吨,汽车可以单向通行,大大改善了安全状况。

1970年9月建成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即现在的信江大桥。当时叫“反帝桥”(文革后改名)。随着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停退”的老浮桥频频发挥“余热”。

1972年迁至解放桥现址,设置解放北路与大庆南路之间的通道。因为这里的姚江江面比三江口原来的桥址要宽,浮桥的长度不够,当地连接了一座固定的混凝土桥。

1981年,浮桥移至现在的江夏大桥,成为最繁华的中山东路与江东大河路(现为中山东路延伸段)之间的纽带,直至1990年新江夏大桥建成...记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次过新江夏大桥,我总是又高兴又紧张。家住海曙区,平时在附近上幼儿园,学习。每当我需要过新河桥的时候,我总是和大人一起去河北岸的船码头,去上海,所以我快乐极了。

但是,每次走过新河大桥,脚下桥板之间两三指宽的缝隙,透过缝隙看到的汹涌翻滚的河水,都会让年少的我感到恐惧。我怕从缝隙中不小心掉进河里,就紧紧地拉着大人的手,小心翼翼地快速走过大桥。因为是木船搭成的浮桥,三江口又直通大海,每当涨潮落潮,浮桥也跟着涨潮落潮。

涨潮时,浮桥高高升起,两端会向上弓起。这个时候。

动词 (verb的缩写)龚凡大堤的历史唐代大历元年(766年),淮南节判官李修筑堤堰,保卫大海,从滁州高湾至扬州海陵县,全长142公里,取名长风堰。宋朝开宝年间(968-976),泰州巡抚王文友修筑并防守海堰,但因年代久远,逐渐坍塌。

宋朝年间(1017-1021),范仲淹调任台州西溪(今东台)储盐监。在天盛,范仲淹给泰州写了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利天下之心”,建议迅速修复防御堰,以挽救万民之灾。当有人指责范仲淹越权时,范仲淹回答说:“我是盐监,百姓都逃跑了。你为什么收盐?”我的职责是建一个堰来阻挡潮水!“有人反对说,建海堤后排水困难,容易积水。谁知对水利很熟悉,说:“十人之患,九人之患,十人之患,一人之患,慢也。建一个挡潮堰利大于弊。”于是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提请朝廷批准,命范仲淹负责修建泰州守海堰。

宋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兵四万余,修筑海堰。当时是隆冬,连续下了十天的雪和雨,潮水汹涌,迫使他们上岸。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淹死了200多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时停工,派胡灵仪到台州调查。胡灵仪,豫南人,宋淳化、直道年间(990-997)任如皋县令,深知古代韩海燕年久失修,农田、盐灶、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护。考察结束后,胡灵仪和张伦联名上奏明朝廷,获准继续工作。

天盛四年(1026),范仲淹母亲谢去世,范仲淹离职回乡治丧。其间,范仲淹多次上书张伦,要求张伦无论如何也要修建防御堰,并表示若有意外,朝廷必查,愿独自承担责任。

天盛五年(1027),张伦主管守海堰工程,当年秋动工,次年春完工。前后用了四年时间,海堰终于建成。堰长25,696.6丈(765,438+0公里),底部宽3丈(65,438+00米),高65,438+0丈5英尺(5米),顶部宽65,438+0丈(3.3米)。堰建成后,受益显著。“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潮水不得伤害庄稼。”2000多户逃难的人家回到了家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农灶双利。

后人把从阜宁到吕四的海堤称为龚凡堤。

虽然人们为主持工程竣工的张伦立了祠,但后人仍然没有忘记工程的发起者和实际推动者范仲淹。明朝以后,人们把从阜宁到吕四的海堤称为龚凡堤。明朝嘉靖七年(1528),海安在西寺修建了范文正寺。清乾隆十九年,西场进士、钟鹤卿称赞范仲淹:“浩潮中,乱石沙堤起。勇敢的敌人洪涛,卡拉汉生下了孩子。西边是稻花香,东边是海水。海有时枯,公恩何时休?”当你能表达后人的敬仰和缅怀!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长高斌继续在鱼岔、角斜修筑龚凡大堤。

民国二十年(1931)洪水后,刘庄、白驹至海安的龚凡大堤100余里全部拓宽至4-9米,10天完成,工人16万人。到了明清时期,大堤以东逐渐沉积成一百多里的平地,但这种大堤仍有“内锁水,外隔潮”的作用。几十年来,堤东很多地方都成了良田,阜宁到东台的一段堤修成了公路,成了通榆公路的一段。海安的龚凡大堤,从旧址通海桥到角斜镇的大码头,建国后改建为丁蕉公路,从大码头到鲍莉镇和原北岭乡的大堤,除少数残存外,大部分老堤已被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