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历史中,对皇权会有什么新的认识?

我在梳理三国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像曹操、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政治强人,他们的身世和才华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很复杂,敢和他们争权夺利的都是好样的。至于像曹芳、曹茂、司马燕、司马忠这样的第二代、第三代,历史倾向于认可他们,敢于和他们争权夺利的都是叛逆。

这种奇怪的现象是皇权政治宣传的结果。如果说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是“贼”的话,那么曹芳、曹茂、司马燕、司马忠不过是在享受前辈们抢走的“赃物”罢了。换句话说,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没有合法性。为什么有权势的大臣要和他们争权夺利?

但在皇权政治下,史家必须先找到一个让世人尊重的法主,否则历史将被写成“天下无主,强于马庄之兵得之。”这种观点显然与皇权观念背道而驰。所以皇权政治下写的历史,总会先确定天下属于一个皇帝或者一个皇族,别人敢和这个皇帝或者这个皇族争权夺利,这就是大逆不道。

史官起初认定天下为刘氏皇族所有,任何外姓敢与刘氏皇族争权夺利,都是大逆不道。

刘王室彻底衰落后,史家为世人找到了新的主人。于是曹氏皇族,这个曾经盗天下的“贼”,成了天下的合法主人。其他任何家族胆敢与曹氏皇族争权夺利,都是大逆不道。

曹氏皇族彻底衰落后,正史为天下找到了新的主人。于是司马皇族,这个曾经盗天下的“贼”,成了天下的合法主人。任何一个物理姓敢和司马皇族争权夺利,都是大错特错。

我不想评判历史学家的行为是对是错。我只想说,这个世界从来不属于刘,不属于曹植,不属于司马。世界上没有主人,比马壮的人会得到。世界是属于每个人的,谁代表每个人的利益,谁就配掌管世界。

皇权本身并不神圣。如果控制世界的家族足够强大,皇权就会变得神圣。如果这个家族实力弱,所谓的乱臣自然会倾吐。真实的历史是:自古以来皇帝轮流做,明年就轮到我来我家了。

自曹魏帝国以来,皇权失去了神圣性和神秘性。因为在接下来的四五百年里,所谓的帝国如走马灯一般,所谓的皇帝相继死去,所谓的叛贼成群结队铤而走险。

叛军和盗贼欺侮皇帝,一步步篡夺皇权。站在皇权的立场上看自然是大违。问题是:哪个家族没有夺得皇权?他们后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所以他们反复强迫人民接受世界属于皇帝家族的事实,并把任何试图抢劫家族的人描述为大逆不道。问题是:他们造反的时候为什么不发表这样的言论?

始皇帝说:“我是始皇帝,后人有数。至于第二代、第三代,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始皇帝的狂言只是一个梦,但在后世,哪个开国皇帝放弃了这个梦?

如何让这个梦想成真,是这个已经取得积极成果的家庭最迫切的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开国皇帝都做了不同的尝试,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曹丕称帝后,镇压外戚和皇族,与世家子弟共治天下,最后却被世家子弟所代表的司马氏篡位。司马燕称帝后,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开始扶持皇权,大肆分封君王。虽然没有一个富绅能篡夺司马家的皇位,但西晋帝国还是被诸王的战火撕裂,进而走向灭亡。

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无论开国皇帝用什么手段保证帝国的延续,所谓的“长久帝国”都会在开国皇帝死后削弱。就连统一的隋帝国也延续了南北朝的短命基因。所谓“大唐帝国”,就像兄弟姐妹、父子、太后专权、大规模叛乱、实力派一样不可或缺。

直到宋代,皇权才逐渐稳固,因为科举制度的成熟。科举制度成熟后,官员只是官员,而不是富绅之首。当官推翻帝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你可以翻翻历史书。自宋代以来,成功篡权夺权的叛贼已经少之又少。这一切都是因为科举制度的成熟,进而催生了成熟的官僚集团。

很多人认为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一个政治人物的顿悟,这就大错特错了。在隋唐以前,即使有人想到了类似于科举的制度,也无力将其变为现实,因为贵族们会强烈反对科举制度的出现。因为一旦科举制度成为现实,富绅就无法继续垄断帝国的人事大权。在交通和媒体相对落后的社会,最高统治者不可能把统治的触角伸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只是默认了贵族垄断帝国人事大权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