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课例研究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和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所以“研究”是它的优先,“行动”是它最大的亮点。即把研究阵地移到课堂,开展以课例为载体、行动研究为手段、行为跟进的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继续学习的内容和提高的途径。比如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用文明史的概念来教初中历史?如何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顺序概念?如何培养历史探究的能力?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能否通过对一节课的分析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复杂问题,进而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这是课例研究的旨趣。

为什么课例学习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要从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特点说起。【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说教师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复制性。

教师的学习也有其独特性:

1.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的研究是基于案例的实践研究,教师良好的表达是运用案例的表达。基于案例的专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这两个问题。

4.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

英国人雷格·瑞文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行动学习的概念。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概括为: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自己的教学问题中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师在学习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能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才能不断理清概念;课例研究是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将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从中提取研究课题;以差异推动进步,不断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体与他人的差距,挑战能力的边缘,超越自我。

一线教师的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也告诉我们,教师的学习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人的学习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对话,是个人与自己的对话,是个人与他人的对话,是个人与理论的对话,是个人与实践的对话。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①引导式合作学习,学校内专家、教学研究者和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指导;(2)交流型合作学习、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报告课等。;(3)研究型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项目研究等。

教案和教案研究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课例是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包含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和解释。课例既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记录(叙述),也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原因和理解(解读),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试图使教师学会有针对性地、规范化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具体来说,它侧重于如何提高一个类和进行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教好这门课,更是让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掌握改进这门课或者更多的方法。“课例研究”是一个“备课”的过程,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的精细化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凌源教授提出了一种教师教育模式,叫“行动教育”,以课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进行专业理论学习。

案例研究(Case study)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研究者、班级人员、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和讨论,使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

课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长期的专家主导?理论研究?还有老师?实际操作?二者之间的隔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理论和实践的思考空间,使教师有可能跨越?学习理论和教学经验的差距?以实现有效的职业成长。

课例研究的内涵

从形式上讲,课例的学习是以课例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必须有具体的课例作为支撑。其研究过程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发不同教师在理解方面的不同资源。

课例研究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不仅符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而且易于操作和实施。它是一个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反思过程。它具有主体性、质疑性、思辨性、过程性、互助性、叙事性和科学性七个鲜明的特征。与普通的集体备课不同,备课有一个主题,一个目标,一种方法,一个基点。目的是提高教学,发展自己,为自己学习,研究自己。课例学习的方法是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

课例研究的过程和模式

你通过课程学习了吗?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不断循环的过程。参与课例学习的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反思中行动。

怎么做课例学习?

教师经历了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教学行为的改善。

课程研究所需的技能

首先,学习课例要有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导学习。如果一个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问题,那就永远不需要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是:对学生成长起着特别重要作用,并且非常容易处理的事情。这个事件和其他事件有着广泛的连锁关系,事件不是孤立的。这一事件的处理尤其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技能和水平,是对教师教育智慧和思想水平的综合鉴定。

第二项技能是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步。

第三个技巧是课堂观察的技巧。

听课和看课,一个好像用耳朵,一个好像用眼睛。两者有什么区别?

“上课”的行为有以下特点:

首先,上课的目的性不强;其次,我们“听到”的是课堂上少数人(说话的老师或学生)的表现,但我们“听到”的是其他人的表现;再次,你“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学生的胡乱猜测,也可能是言不由衷,对老师好;最后,“听”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听者记录一点。

“观察课”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观察课”中,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台,确定观察点并承担任务进行观察;其次,“课堂观察”着眼于所有学生的表现,不仅要听发言学生的表现,还要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

再次,“听课”是在综合分析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既听学生语言,又观察学生表情动作,记录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听课”是一种集体行为,听课者相互配合,或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要“观察”什么?

看来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这需要高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要注意学生的发展,这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两者都直接指向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写好课例研究成果的课文

课例研究的文本应包含以下要素:

1.主题明确;

2.线索很清楚;

3.关键事件;

4.过程信息准确;

5.结论与反思

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重在“做”。课例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做”,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学习,寓教于乐。我们一线教师要尽量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骨干教师要“带头”,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者要带头“做”。这样才能以点带面;课例学习是分组完成的,所以“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你,用“捆绑”;在研究中要注意任务分解和责任分担,不能单打独斗,凭经验做出判断。要彻底,要看透,要想透。

培养不断反思师范课程教学质量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经验。我们老师每天都有课,这个正常课的教学质量需要我们自己长时间的观察、反思和提高。教案的学习要从日常备课和教学设计入手,使研究成为常态。不是为了应付每年的比赛或者公开课。

关注点有三:一是关注学科内容和本质,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历史学科特点,从学科高度观察、反思、质疑课堂,使课例学习更有针对性;二是重视学科小组和备课小组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研究者、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三是注重教师的主观认识,强调“学过的就是做了,做过的就是说了”,注重通过主观认识将行为与理智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