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念佛歌时有“一莲两花落”和“莲花开众生乐”两种说法。此后,“莲乐”常用“莲落”之名,最早出现于南宋。当时落莲的名字叫“落莲”,是佛教劝善筹财的一种唱法形式。曹强告诉记者,莲花瀑布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陕西的。

当时河南省发生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省的文水、交城、平遥等地。同时他们也把莲花瀑布带到了山西,于是山西晋中就有了流浪艺人唱莲花瀑布。有的当地人还用晋中方言唱莲花瀑布,被称为“晋中莲花瀑布”。太原莲花瀑布是在晋中莲花瀑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65438年到0962年,曹强是太原市曲艺家联合会的相声演员。那时候,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始主动学习莲花瀑布。他联系了莲花落的几位老艺术家,虚心向他们请教。由于这些老艺术家都是用当地方言表演,歌曲风味混乱,难以普及和传播。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荷花落》,曹强在太原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在1963的一场演出中,全新的《荷花落》大获成功。从此,太原莲花落作为一个全新的流派诞生了。莲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南宋。很多学者认为,荷花最初叫“落花”,是佛教劝善筹财的唱法形式。佛像坐在莲花的宝座上,莲花是佛教的花,所以叫莲花坠,也叫莲花乐,或落籽。荷花在清朝道光年间首次传入山西。当时河南发生水灾,很多难民逃到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山西的文水、交城、平遥。他们还把莲花落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流浪艺人唱莲花落,也有当地人加入队伍用晋中方言唱莲花落,称为“晋中莲花落”“晋中莲花落”,太原就是在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省会文艺界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家协会的青年相声演员曹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愿望,开始主动学习《芙蓉瀑布》。师从文水、晋中等地多位民间老艺术家,并于1963年在晋祠庙会上首次为太原观众表演了自己的处女作《三入太原》。曹强创作演出的《芙蓉瀑布》是在认真学习晋中《芙蓉瀑布》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式、句式、节奏、板块风格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和改革。,特别是在语言方面,把原来的晋中话改成了以山西为代表的太原话,加上普通话发音和收集提炼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个性化、生动化、生活化。《荷花落》在太原出现后,以其独特的亲切感受到太原市民的热烈欢迎,其巨大的社会效应不仅是曹强本人始料未及的,也是他所在的曲联和市文化局始料未及的,坚定了他培育这一新体裁的信念,并由此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作品,为雅俗共赏。经历了50多年,曹强现在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没有放下莲花瀑布。

曹老回忆说:“太原莲花落从出来就很受大众欢迎,不然我也不会坚持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太原的民间艺术形式莲花落在三晋达到高潮。当时,人们,无论老少,都对莲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不仅省市电台、电视台因为《莲落》的播出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就连有关《莲落》的音像制品也卖得很火,三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有关《莲落》的音像制品,足以说明这一点。”

就像曹老说的,太原的莲花落当年辉煌一时,不仅仅是人们一时的快感造成的,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曹老独特的创作和表演,既满足了人们热爱家乡、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怀,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原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事与愿违,进入21世纪后,因重发展轻文化的社会前提,文化底蕴丰厚的山西正面临着“文化生态危机”,我市仅存的音乐物种太原莲花落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对此,曹老也有自己的理解:“太原的《荷花落》在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衰落了,所谓衰落不是在创作和形式上,而主要体现在知名度和社会效果上。这种情况当然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不能说人们不喜欢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事实上,许多‘老太原’和‘小太原’对它仍然充满热情。今年年初举办的太原莲花落专场晚会的火爆,可以说明太原莲花落仍然是民间艺术的流行形式之一,所以在我有生之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由我自己一手创立并已经成熟的太原莲花落,不像曾经出现的‘太原鼓’、‘太原琴书’那样难以为继。”太原芙蓉花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走向成熟,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与曹老对太原芙蓉花的潜心、执着的研究和创作是分不开的。然而,一直有一个心结困扰着曹老,那就是太原莲花瀑布并没有真正的传人。曹老虽已退休多年,身患多种疾病,但对莲落无后继的现状仍充满忧虑。

曹老无奈地说:“以前我也带过一些学生,尤其是在太原莲花落发展的鼎盛时期。很多人来这里读书,有的条件好,有的条件差。但最终没有人能真正接受这种艺术,原因有很多。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困难面前退缩,另一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发展起来,然后半途而废。现在,太原的莲花瀑布已经开始衰落了。来学习的人很少,能做材料的就更少了。因此,太原莲花落现在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局面。这样,如果和我断开联系,很有可能太原莲花落会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

太原莲花瀑布的创始人没有真正的接班人,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却关系到一门艺术的生死存亡,当然,无论作为观众,还是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家乡和本土文化的市民,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据曹老介绍,近年来,他除了继续创作和演出外,还积极寻找符合条件的学生,还在企事业单位和文艺团体进行讲座和教学活动,目的是在有生之年向对本土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传授一门绝技,从而将这门艺术瑰宝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