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零度写作,作者之死,后现代文学?

“零写作”一词源于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罗兰·巴特(1953)的一篇文章《零写作》。在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过程中,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颠覆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学革命的一角,语言本体论、自律论、形式主义等概念随之而来。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从语言革命中受益匪浅。正是在语言革命影响深远的背景下,零度写作发现了“形式”的革命能力,这是对传统形式观的巨大挑战和反拨。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克里斯托弗?Anisz在1934编的《西班牙和西班牙美洲诗选》。20世纪50年代美国“布拉克山诗歌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森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这使得它越来越有影响力。此时的后现代主义概念只是表现为对文学中隐含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反冲,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定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批评家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利奥塔与哈贝马斯的争论,将这场争论从北美评论界上升到哲学、美学和文化批评的层面。哈桑竭力“概括”后现代主义的内涵、本质和外延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组织了三次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其作为一个前沿的理论研究课题,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推向了高潮。此后,后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一个广为人知、广为使用的文化术语,在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包含着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并趋于极端,有荒诞、崩溃、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先锋”、“最新”和现代化的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理论是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20世纪50-60年代风靡美国。贝尔最早提出人类社会已经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以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生产事务的信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知识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在后工业社会,所有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判断、审美标准等。将被抛弃,一切传统的阶级社会分析的理论方法都过时了,社会阶级将重新划分,并以知识和教育相结合为标准。一个崭新的科技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被西方社会普遍接受。在后工业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人文学科和理论命题统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学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核心和主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深刻地影响甚至规范了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科学成就让一切都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与教育、科学与信息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危机重重,局部战争不断,热核战争阴影笼罩,东西方冷战贸易战不断,西方人从恐惧绝望的悲观主义转向吸毒、打架、性解放、摇滚音乐的激进主义,希望从疯狂发泄中解脱出来。人们放弃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不愿意承担政治家和哲学家的重任,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活标准。价值的变异,自由的蜕变,各种解放运动的流行,全球范围内的分裂和派系斗争,恐怖主义的肆意嚣张,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盛行,构成了一幅没有权威,失去中心,分解的世界图景。社会心理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后现代文学。

后现代文学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背离,它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抛弃了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后,试图建立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的规则和范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将反传统推向极致,既反对现实主义的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的新规则。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提倡无限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限制。甚至试图解构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甚至叙事本身。在后现代文学中,艺术的审美范围被无限扩大,街头文化、通俗文学、地下文化、广告语言、消费常识、生活指南等。,都被精心包装登上了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在文化被“技术化”和“工业化”之后,大量原本由作家、艺术家创作的文化精品,如今都被电脑设计制作出来了。特别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和音频、视频、激光视盘的大量复制生产,文艺不再是春雪,而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欣赏的日常消费和商品。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们的文化意识,产生了广泛的反文化、反审美、反艺术的倾向。尽管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众说纷纭,但从作家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从他们作品的美学照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些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