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东田平村的马鹿舞有什么特点?

在连州市西岸的东天平村,有一种独特的动物舞蹈:舞马鹿。这种舞蹈节奏明快,表演形式独特,充满生活气息。当地人根据心中美好的想象,把马鹿塑造成了一种既非鹿也非马的半神动物。它的头像马,身体像驴,腿很长,而一角是鹿角。将马鹿的敏捷和敏捷体现的淋漓尽致。舞蹈《马鹿》多次入选省市演出并获奖。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表演打鹿象征着好运和长寿。当地老艺人介绍,“舞马鹿”又叫“打马鹿”,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东田坪村四面环山,森林茂密。村民自古就有打猎的习惯,以打猎为生。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让村民们心存感激。“艺术来源于生活。”渐渐地,东田·任平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马鹿”为什么在跳舞?当地村民说:“东田平村人跳的‘马鹿’,在动物学上不是马,也不是鹿。马鹿的头像马,身体像驴,有腿有鹿角。它是一种几乎不死的动物,能给人类带来长寿和好运。”

到了清末民初,“打马鹿”的表演还是老样子,只是猎人用的道具换成了火药枪。因为“打马鹿”是在农历新年举行,所以扮成鹿的人在表演时经常被枪“打死打伤”。人们认为它不吉利,没有人愿意逐渐装扮成鹿。久而久之,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衰落。到了1950年代初,当地政府举办了许多探索民间艺术的演出,“打马鹿”又恢复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表演强化了马鹿善良、吉祥、温顺、可爱的形象,陆瑾象征长寿,金鹿用鲜花象征吉祥,“打马鹿”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舞动的马鹿”。

艺术特色:粤北茶事创新的东田平村“舞马鹿”,一般由五人表演,其中一人扮演猎人,其余四人跳两个道具“马鹿”。后来为了增加表演气氛,加了一个儿童角色。舞蹈动作改编自粤北传统茶事,配以民间“八音”,有横笛(笛)、、二胡、锣、鼓、钹等,伴奏音乐改编自粤北采茶乐,曲调悠扬悠扬。

舞动的马鹿展现了一个猎人的狩猎过程,分为“追踪”、“鹿扑”、“驯鹿”三个部分。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两只健壮的马鹿正在尽情玩耍。它们有时跑,有时跳,玩累了就来小溪边喝水,玩耍,互相舔舔。他们既活泼又淘气。猎人发现了马鹿,跟着它,抛了几次套索想抓住它,都被聪明的马鹿躲开了。这时候,那两只马鹿明亮而光芒四射。猎人对马鹿印象深刻,立即带着孩子向两只马鹿赠送灵芝和鲜花,并与它们共舞。整场演出幽默风趣,气氛热烈,猎人的敏捷,马鹿的灵动,孩子们的活泼可爱,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人以美的享受。

保护与传承:编舞马鹿标准化教材。东田平村的舞蹈马鹿是中国的珍稀动物。从65438到0988,在第二届广东欢乐节期间,东田平村演出了30多场马鹿舞,受到文化部、省市领导、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2005年,《舞动的马鹿》参加广东国际旅游艺术节演出,获银奖。在几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开幕式上,舞动的马鹿被重新搬上舞台。2006年至2007年,连州市文化部门对舞马鹿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发掘,完成了舞马鹿的录音、录像和文字资料,培训、巩固、提高和稳定了基层表演队伍。2007年,舞马鹿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2008年,连州组织完善普查资料,邀请专家研究论证,发展壮大舞马鹿队伍,完善老艺术家保护制度。2009年,连州市文化部门不遗余力地编写了更加规范的舞马鹿教材,并在Xi庵镇组建了舞马鹿表演队。2010至2011,在市文化中心设立舞马鹿展厅,展示舞马鹿的图片和道具表演。

近年来,连州的文艺工作者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舞动的马鹿》的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进行了提炼加工,使演出更具乡土气息和艺术性。此外,连州市文化部门支持了东田平村的舞马鹿项目,并在该村成立了三个表演队,重新排练舞马鹿。粤北这一奇葩民间艺术将再放异彩!2016年2月,连州市西海岸东天平村表演马鹿舞。201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开幕式上,马鹿舞和袋木狮舞同台表演。

2016年2月,连州市西海岸东天平村表演马鹿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