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肥东石狮舞龙灯的来历?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人们都来舞狮娱乐。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一起带回来的贡品。但舞狮的技艺,却是源于西凉的“假面戏”。有人认为舞狮起源于五世纪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在今天很难判断其对错。然而,在唐代,舞狮已经成为宫廷、军队和民间的流行活动。唐端安节《乐府杂搜》曰:“戏中五狮,高十余尺,各着五色。每狮十二人,身披红条,披衣画衣,手持红笔,称之为狮郎,舞太平乐。”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西凉歌妓》一诗中如此形象地描述:“西凉歌妓,西凉歌妓,蒙面胡人,假狮子。头尾木雕,镀金眼银牙。汾浔毛衣有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舞狮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舞狮主要是表演“武氏”,即魏武帝任命的北魏“瑞氏”。小狮子独自跳舞,而大狮子则成双成对地跳舞。一个站着舞狮头,一个弯腰舞狮身狮尾。舞狮者盖着狮子被,穿着与狮子身体同色的绿色狮裤和金色爪靴。人们无法识别舞狮者的身体,它的形状与真正的狮子非常相似。狮导扮成古代武士,手持旋转的绣球,配以北京锣、鼓、钹,逗弄狮子。在“狮郎”的指导下,狮子表演翻筋斗、跳跃、攀爬、跪拜等技术,还有走梅花桩、跳桌子、踩滚球等一些高难度动作。南派舞狮主要以表演“石闻”为主。表演时,它注重表情,如抓挠、抖毛、舔毛等。,生动可爱,也有吐球等高难度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流行于港澳和东南亚侨乡。虽然南狮也是二人转,但舞狮的人都穿着灯笼裤,只披着一条五颜六色的狮子被跳舞。与北方狮子不同的是,“狮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披袈裟,腰系缎带,手拿葵花扇逗狮,从而舞出各种优美的动作,滑稽可笑。南狮的流派很多,清远、英德的“鸡头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河、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除了他们不同的外形,石楠也有不同的个性。白胡子舞狮法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稳浑厚,威严有力,被民间称为“刘备石”。被称为“关公狮”的黑胡须红脸狮,舞姿勇猛威武,气魄非凡。灰髯狮,粗犷好战,俗称“张”。狮子是百兽之尊,其形象威严、尚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视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可以驱邪避邪,保人畜平安。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和其他重大活动期间舞狮的习俗,希望好运和生活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