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也叫端阳,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潮汕人通常称它为“五月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最流行的民间说法是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国人民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划着小船投河自尽,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一个节日。南朝梁代宗固所撰《荆楚纪年》中,已有记载“五月五日赛跑,相传为屈原汨罗之日,致其死,遂令舟救之,竞至今日,是其遗志”。现代学者对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另一种解释。有人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吴越人的龙图腾崇拜;有人说,节日起源于商周的夏季至日;有人说节日起源于古代对恶月和恶日的禁忌。这些学者指出,现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远比屈原的传说要古老,并对这些习俗的起源做出了更科学的解释。事实上,作为一个民间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总是与原始崇拜和禁忌活动有关。在汉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个节日融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各种民俗;屈原的故事为这些古老习俗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所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广为流传,这是符合逻辑的。

唐宋时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内容已经基本固定。今天,潮汕五月节的许多民间节日仍然保留着唐宋时期的旧习俗。例如,顺治《潮州府志》说:

结束太阳,插艾普进门,爱一只老虎,集角粟,取百草为汤洗澡...它的种族就像古老的习俗。

县志的记载大体相同。

这些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花、药汤沐浴,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很熟悉了。

赛龙舟,在古代,应该是龙神或者水神崇拜的一种仪式。到了唐宋时期,这一活动带有浓厚的节日娱乐色彩。唐朝中期,张剑锋写了《竞渡之歌》:

5月5日,风和日丽,华阳在河边唱小英。陛下离开县斋之前,河水早就听到了和谐。国君出来,准了,马已经被红旗牵着走了。两岸衣破香,银钗照霜刀。鼓声三响红旗开,两条龙跃出水面。影浪飞向万剑,鼓浪声如千雷。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的目光如一瞬间。坡上的人被雷声震住了,挂在竿头的彩虹令人眩晕。前船中标下水,后船却失去动力,径向挥舞。第一战痛眉血未定,失岸友人心在燃烧。只有胜负有奖有罚,双方十舟五交。一会儿什么都玩,一会儿把纹身脱了求书。.....(《全唐诗》卷一第五封)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赛龙舟的情景:江上两船争冠,影飞,鼓声如雷;两岸观众如云,投入其中,呐喊助威;当地官员也去河边观看比赛,并与人民同乐。《武林旧事补》第三卷描写了南宋西湖的龙舟赛,与《赛龙舟》中的描写几乎一模一样:端午节那天,有六艘龙舟参加了比赛。湖中央立标杆,挂彩缎、银碗、钞票,胜者得冠。这一天盛况空前,“原画盛开,游人如蚁”。杭州政府的官员亲自到西湖边的怡清堂去控制秩序。

据潮汕旧志记载,端午期间“善人们争龙舟,以银章彩旗,挂于河中央,听龙舟,得金章”(乾隆《澄海县志》),而“官士各立酒杯观看”(乾隆《揭阳县志》)。由此可见,当地明清时期的端午,基本上与上面描述的唐宋场景相同。潮汕地区的赛龙舟也有一些地方特色。第一,赛龙时间长。光绪《朝阳县志》说,自五月起,“各村金鼓喧天,谓之龙船鼓。.....从那以后,江湖已经飙车几个月了”。第二,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和一定的禁忌。平时在村庙里收藏龙舟,船上的龙头取下供圣案,称为“龙头”。农历五月,龙舟下水前,要烧香祈福;五月底会把龙舟“请”进庙里,会有祭品供奉。如果它当年夺冠,牺牲会特别丰厚。这些特点可能是百越的遗风。

这些插艾花、沐浴药汤的习俗,源于对巫术的厌恶。5月的夏季至日,气候温暖湿润,毒虫出没,瘟疫流行,都容易对人类造成危害。所以古人将五月初五视为月邪日,要行巫术驱除毒疾。他的巫术行为,在使用咒语、巫舞、符号的同时,还使用了紫茎泽兰、艾草、菖蒲、雄黄等药物。这种药有芳香解毒的作用。后来,在端午节时用这种中草药驱毒除疫就成了一种惯例。插艾习俗早在5月5日的《荆楚纪年》中就有记载,当时有“以艾为人收养,门上挂毒气”之说。引用顺治的《潮州府志》“插艾普于门”与古俗相同。澄海、南澳、普宁等县志也有记载,端午妇女“头发上插艾叶、刘桦毛,孩童用彩丝缝制小荷包,缠上雄黄粉、傅沛,寓意辟邪”,类似于在门上插艾叶。沐浴药汤的习俗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更早。汉代大戴曰:“五月五日,蓄兰沐浴。”在潮汕,这个习俗一直存在。“以百草为汤洗澡”明显减少了驱邪避疫的巫术色彩,反而增加了保健的作用。

潮汕人将五月节视为驱除病虫害的“圣日”。除了艾草和洗澡,还有其他取食物的习俗。如饶平一带,端午时“家家在唱歌泡水时,从井里取水,为一日之饮,云也示年之意”(光绪《饶平县志》)。在澄海潮安一带,有五月节中午吃珍珠花的习俗,据说可以清除腹中之毒。在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也让孩子吃君子炒鸡蛋,以消除营养不良和积累食物,并擅长为老人煮瘦肉汤。

清代饶平县有独特的五月节习俗。在这一天,小学生会给老师送礼物。礼物再多,用它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就行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习俗,在《饶平县志》中有记载:五月初五,“学送教师到校,增额为宜”。遗憾的是,这一习俗没有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