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轴之战探源:明朝第一副统帅刘玉良的水晶印章

四川绵竹博物馆3号馆有一组明末第一辅相刘玉良的遗物。包括水晶印章、玉麒麟香炉、七莲玉盘、水晶壶、玉桃。作为博物馆的重点文物,它们被放置在展厅的显眼位置。其中,三方水晶印章最为特殊,准确反映了这些文物的信息。在这里,笔者主要说说其中的一些印章。

一.印章所有人刘玉良

绵竹历史上有两位宰相,一位是南宋著名的黄金斗士张浚,另一位是明朝崇祯第一助手刘玉良。相对而言,刘玉良的名声不如张军,但其遗物和事迹在绵竹流传甚广,知名度远在张军之上,刘玉良的传说更是绵竹妇孺皆知。在绵竹,刘玉良通常被称为“刘天官”。绵竹现存的关帝庙、金谷宫等古建筑都与刘玉良有关。在绵竹遵道镇,还有一个传说,说刘玉良曾是军校场的“跑马岭”。据绵竹县志记载,崇祯皇帝曾因刘玉良自愿申办,在其府邸“天官府”前建石牌坊以示忠诚。牌坊高大宏伟,额头上印着“请加入第一第二”的字样。可惜牌楼在1958被拆了。

据史料记载,刘玉良生活在绵竹,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其父刘艳玲曾在嘉鱼县、湖广县、宣城县任圣旨,在云南桂花县任知府。他刚正不阿,立下了汗马功劳。离任时,“老臣们一结婚就倒地发财了。”历代县志都把他列为国贤。刘艳玲有三个儿子。长子刘宇阳,陕西汉中南北路太常寺原邵青。次子刘禹烈,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陕西巡抚,后死于边疆。刘玉良是刘艳玲最小的儿子,也是最有成就的儿子。从小德才兼备。据县志记载,他的诗歌优美,书法苍劲有力。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后调任吏部右侍郎。崇祯任礼部尚书十年,入阁,任会稽十一年。1642年,被崇祯皇帝免除公务,回到家乡。后来在家乡绵竹天官病逝。

世界上对刘玉良有不同的看法。主流观点认为他是“沽名钓誉,临阵脱逃,出尔反尔,玩弄国家宪法”,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清正为官,临危不惧,激流勇进”。但世人之所以有这些看法,大多是基于官方记载的解读。众所周知,后世史书在书写前朝历史时,往往会加入主观色彩,更何况是首当其冲抗满的官员刘玉良。刘玉良遗物的发掘,对判断刘玉良的人品、补充历史、证明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关于印章。

1999年7月,绵竹市大北街旧城改造时,在地下1.2米处发现刘玉良遗物。它们被装在一个木箱里,出土时已经腐烂。其发掘地点应为明代刘玉良的住所“天官府”。根据它的出土状态,应该是有人故意埋在这里的。我们似乎可以猜测,在明末动乱的年代,绵竹城破之时,刘玉良的后人人为地保存了他们的财物,匆匆用木箱装好,埋在老房子的地下。然而,300多年后,

第二印“麒麟新复元党印”,水晶制成,立于方形木块上,镂空麒麟蹄。麒麟精雕细刻,须发皆满。回头看,还挺宏伟的。刀高8.5cm,钮高5cm,印面6.46.4cm,印朱文篆书“福元求国本旨”。

这枚印章记载着1637年,清军从东门进入长城后,烧杀抢掠。如果说不关谁的事,那就是明军节节败退。清军在河北、山东等地越陷越深,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刘玉良日夜亲自巡视驻京部队和城门内外的防御。当首都陷入危机时,刘玉良写信给崇祯皇帝,自愿监督抗战,即使他将承担失败的风险。这时,刘玉良不得不说他忠于人民和国家。刘玉良将这一事迹刻成印章,显示了他对“志愿服务”的自豪,他的忠诚和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但《明史》中关于他“逃敌”的记载应该是可疑的,或者有其他原因,否则刘玉良不会向世人炫耀他的“邀约”,至少不会造出精美的印章。清代诗人赵敦义称赞:“刘欲强,遂你愿。在家很辛苦。我是个老兵,已经习惯了。不努力,就会被很多问题困扰。流寇强如闪电。谈一个旅,做你的身边。龙溪,台湾设宴。水火救中原,赐商品房建设。”

第三枚印章是“巧牛子尹畅”,质地晶莹,朴素无纹饰。整个装置的高度为2厘米,印刷面为2.52.5厘米。印刷朱文篆书《子长》。这个印章应该是随便印的,“子长”二字也代表了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和追求。这枚印章也能反映出刘玉良卸任回国后对平静生活的追求。没有因被免职而喜出望外,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成熟。

历史文物得到了真正的修复,刘玉良被罢官,回到家乡,过着悠闲的生活。然而国破家亡,内忧外患让老臣劳累多病,死在了自己的豪宅里。到死,他仍以“傅园之入伍”为荣,乞求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但《明史》却没有如愿,勾勒出一个又一个逃出冰封、寻求功名的记录。通过对刘玉良遗物的进一步研究,认为他忠君爱国的名声应该还回来,这些遗物也应该作为补充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