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被称为“国产土”

于敏是一个“隐身”了30年的神秘人物,他的名字直到1988才被解除。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会议上,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表了讲话。

于敏没有出过国,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出过国的权威物理学家。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靠着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地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对比,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计算的复杂性。

中国研制中国第一颗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比美国少了四年半。

当时中国只有一台每秒一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都分配在原子弹的计算上,只剩下5%的时间用于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于敏的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有计算尺,废寝忘食。四年来,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先后发表研究成果报告69篇,深刻认识了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

1964 10 6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轰动世界。1965 65438+10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的汇报时,毛泽东主席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命令,要求优先开展氢弹理论研究。这一年,于敏被调到二机部第九研究所。

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个小团队到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计算一批模型。但是这种型号笨重,功率比低,融合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计算了多个模型。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立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

为了保密,于敏用了一个只有他们听得懂的隐语:暗示氢弹理论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猎了...还抓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到了好消息:“吃了一场好吃的吗?”“不,还不能煮...成为一个标本。.....但是我们有一个新奇的发现。它有特殊的身体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解剖研究,但...我们缺人手。”“好吧,我马上去找你。”

氢弹的破坏力和原子弹一样,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原子弹的威力通常是几百到几万吨TNT当量,而氢弹的威力可以大到几千万吨TNT当量。也可以通过设计来增强或削弱它的一些破坏因素。它的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子弹好,用途也更广。其爆炸达到的温度约为3.5亿度,远高于太阳中心温度(约654.38+05万度)。

1957期间,以明仁信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首的日本核物理和场论代表团访华,年轻的于敏出席了招待会。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国内第一土壤专家”。

于敏在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和能源方面的重要性。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做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随即组织和指导了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发展。1986年初,邓稼先、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向中央提出了加快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建议对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院士联名上书等中央领导,建议加快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纳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规划,使我国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于敏说:“我们最初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对此,如何保持自己的威慑能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失去了威慑能力,我们就会回到1950年代,遭受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被一些经济大国拖垮。我们必须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方法打破垄断,才能保持我们的威慑力。”

虽然于敏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背了很多古诗。由于学习和工作繁忙,多年来于敏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6个小时左右。至少有30年的时间,于敏都是靠在古诗词里睡觉来完成这6小时睡眠的。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