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湾的历史演变
香港早期的渔民主要集中在柴湾一带。18世纪中叶,一些渔民发现筲箕湾是一个很好的避风处,于是吸引渔船在筲箕湾停泊。与此同时,一些来自惠州的客家人在筲箕湾顶部开采花岗岩,并在岸边建造简易房屋。根据1841的人口普查,筲箕湾人口约为1200,约占香港岛人口(4350)的28%,大部分住在船上。后来,盗版问题变得严重。1860年,麦克唐纳总督决定对该区进行整治,拆除杂乱的房屋,重建房屋,为筲箕湾东街铺路,并设立警署,方便警方打击海盗。
1911年,筲箕湾人口增至7000人。1920s时期,筲箕湾出现了一些小型工业,使筲箕湾开始成为工业区。二战后,大量中国大陆难民涌入筲箕湾,65,438+03山村由此建立。大部分山村都是由简易的铁皮房组成,卫生环境普遍较差。
直到上世纪60年代,香港政府大规模整治开发筲箕湾,兴建大量公房(如1964竣工的明华大厦),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从1967开始,政府开始对山上简陋的房屋进行清理,但进展缓慢。直到1983,筲箕湾山坡的圣十字径发生火灾,烧毁了很多居民的家。也让政府下定决心整改,开始全面拆除所有的木屋、石屋,并在原址开山建窑东村、兴东村等公共屋。这些改变造就了筲箕湾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