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斗宫古窑址特征
1976年发掘了一座17窑室的鸡笼窑,长57.1 m,宽1.4-2.95 m,出土了800件烧制工具和6793件完整或不完整的日用瓷器。其产品以纯净光滑的乳白色为特点,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特色。出土的高足杯、直纹洗、折弦纹洗、剁碗、粉盒、军捧都是元代的产品。特别是直通纹底描绘袍服、流苏、无须人物为蒙古族特色,三足垫饼印有元代华雅和蒙元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捧壶、盖壶、武将、小口瓶、莲瓣碗、剁碗、高足杯碗、封飞碗、和弦纹洗都是宋元时期的外销瓷,分别见于日、菲、马、印尼、斯里兰卡。部分紧凑型封面印有“长寿新船”字样,显示产品为海运出口。曲斗宫古瓷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绸瓷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曲斗宫窑头的火室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窑体较宽,火室较窄,呈半圆形,火室与窑床分界外留有五个火孔。窑室一般呈长方形,两侧有防火沟,房间之间留有隔墙(防火墙)。隔墙底部有火孔,窑室底部倾斜,上面铺应时细沙,沙上放匣钵垫或支架。从窑基出土的外观和结构分析,它属于一种独特的窑型——“吉隆窑”,是由龙窑发展到类窑。
此宋元古瓷窑遗址(1976年省、地、县、厦大历史部联合发掘)东西宽约300m,南北长150m,窑底(坡长)长57.1m,宽1.4-2.95m,*。
出土的制作工具有印模、制坯转盘、敲匣钵铁刀、匣钵垫、各种匣钵等。碗、盘、碟、盆、罐、瓶、洗、杯、盒、高足杯等器皿10余种。考古发现证实,宋元时期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出土了许多德化瓷器,海碗、军器、粉盒、瓶罐等器皿不计其数。东非海岸基尔瓦遗址出土的白釉莲瓣碗与曲斗宫的同类产品无异,是德化瓷器传入非洲的证据。
德化窑从兴起到繁荣,始终面向海外市场,将实用而精美的产品奉献给世界,在悠久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曲斗宫古窑址出土的瓷器,其形制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瓷器特征。对研究宋元时期及中国的民窑制度、制瓷工业的生产规模、窑址结构、烧制技术、瓷器出口以及德化窑象牙瓷器的创始年代等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出口和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光辉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