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将主力进攻部队从莫斯科转移到基辅,真的是战略失误吗?

基辅恐慌袭击拖垮了莫斯科战役?词语的差异

9月底的乌克兰平原上,1941,疾驰的轴心国装甲群正在慢慢寻找歼灭苏军残余的机会。不久前,德军集中主力南北进攻,在基辅击败了苏联红军。一度俘虏66万余人,打回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这一伟大的胜利不仅为德军继续进攻莫斯科扫清了道路,也在泥泞的道路和持续的小雨影响下重振了士气。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古德里安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坚称,他本可以提前入侵莫斯科,但希特勒却在关键时刻命令他配合进攻基辅,给苏联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这是一场“失去的胜利”。

赞同古德里安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许多二战历史学家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希特勒在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后,能在冬天来临前结束对莫斯科的战斗,那么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历史都将被改写。当然,纳粹德国终将失败,但反法西斯联盟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真的是这样吗?乍一看,这个逻辑似乎很有新意。德军在进攻莫斯科附近地区时取得了胜利,但此时希特勒却把进攻莫斯科的主力中的装甲部队拉了出来,进攻莫斯科以南的基辅。结果,战争一直持续到将近10月,就在这时,俄罗斯的冬天悄然而至。

(德国人正在推进)

上述说法看似天衣无缝,但持这种观点的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用“后知之明”从上帝的角度去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情。是的,希特勒确实不应该轻易分兵进攻基辅,但是如果他不分兵,莫斯科就能击落它吗?要知道,斯大林抽调远东兵团增援的决定是10月份做出的,12月中旬远东兵团主力开打,力挽狂澜。这些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基辅战役之后。所以很可能不是影响德军攻占莫斯科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在基辅对苏军主力的包围,可能不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那么简单。这背后一定另有隐情。

南北齐头并进,各有分工。

为了解释德国对基辅的进攻,我们不得不从苏德战争的爆发说起。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后,近三百万轴心国军队分三路深入苏联腹地。其中,德军统帅部对进攻莫斯科、列宁格勒北部、进攻乌克兰的中部集团军群和南部集团军群寄予厚望,因为前者的目标主要是在政治影响力方面,而后者可以从乌克兰工业区和高加索油田获得补给。

但战争爆发后,德军逐渐调整部署。一方面,他们发现通往列宁格勒的道路泥泞,空间狭小,不利于装甲部队的发挥。另一方面,芬兰也急于复仇,积极配合德军封锁列宁格勒。所以柏林认为攻占列宁格勒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军队,于是原本属于北部集群的两个装甲集群转向中部集群配合他们在莫斯科奋进。至于南部集群,之前的目标保持不变。

(德国装甲部队)

在德国方面,莫斯科是主要攻击目标,但苏联方面正好相反。斯大林认定轴心国部队将以乌克兰为主要进攻目标,于是他频繁地将预备队中的部队调往南方,同时命令莫斯科方向的苏军积极进攻,以牵制德军,减轻南方苏军的压力。

面对苏军的反击,德军也有点慌乱。他们以为之前消灭了几百万苏军,莫斯科只剩下防御力量,没有防御力量了。但现在的事实是苏军不断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猛。双方从7月开始在通往莫斯科的必经重镇斯摩棱斯克激战了两个月。

但毕竟苏军在装甲力量上处于劣势,所以斯摩棱斯克的苏军因为形势的原因实力较弱。经过激烈的战斗,有几个突围了,而德军则匆忙占领了这座城市。8月初,苏军作为补充,在斯大林的心腹铁木辛科的指挥下,再次发起反攻。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很难得出结论。

与此同时,原定进攻乌克兰南部集群的计划也遭到了来自基辅的疯狂阻击。此时南部集群只有近40个师,装甲兵单薄。至于与之对峙的苏军,其编制是两倍多,装甲力量是三倍多。可见希特勒等人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即使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苏联仍能从容地同时支撑莫斯科和基辅两条防线(此时列宁格勒已被围困)。

攻击基辅:必须消除侧翼威胁。

因此,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仍然进攻莫斯科,疲惫不堪的德军将被迫继续与斯摩棱斯克等地区周边得到加强的苏军进行无望的斗争,同时还要警惕乌克兰境内苏军重型集群的威胁,而南部集群由于实力薄弱无法掩护侧翼。因此,为了增加占领莫斯科的可能性,希特勒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即首先消除中央集群侧翼的威胁,然后按照之前制定的“台风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抗击苏联。如果这一计划成功,不仅能拿下富饶的乌克兰平原,还能让莫斯科陷入孤家寡人的尴尬境地。

于是,德军决定将计就计,将中央集群下古德里安率领的第二装甲集群撤出战斗,转而加入战斗,配合南部集群围攻乌克兰境内的苏军。此外,为了防止莫斯科的苏军注意到自己的行动,他们用北方集群交叉的两个装甲集群保持对前方苏军的压力,使其无法增援乌克兰境内的苏军。

德军的这一调整很快引起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科尔波诺斯和苏联驻莫斯科司令兼总参谋长朱可夫的警惕。朱可夫顶住压力,向斯大林提出建议,希望基辅的苏军能够撤退,转向第聂伯河以东。然而斯大林大怒,将他革职。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解除了西南方面军总司令budyonny的职务。由于斯大林的干预,西南方面军在德军进攻中被迫收缩防线,德军南部集群很快逼近乌克兰首都基辅。至于古德里安的援军,也悄悄转移到基辅后方,打算以友军包围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

基辅的苏军击退了德军几次强渡第聂伯河的攻势,动员了40多万基辅市民参军,也说明是强弩之末。至此,战争一直持续到8月底。8月以后,德军对基辅的包围圈将完全形成。

最后,斯大林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急忙下令位于额列缅科的布良斯克军进攻,试图打破德军的包围圈。至于基辅的苏联军队,他们也可以找到撤退的方法。面对姗姗来迟的转移指令,科尔波诺斯怨声载道,不得不率军突围,但为时已晚。

什么都做不了,基辅的苏军全军覆没。

到9月中下旬,莫斯科的苏军已经放弃反攻计划,转而撤退保卫首都。而布良斯克方面军因为缺少装甲部队和空军,其对古德里安等人的骚扰也只是抓耳挠腮,而基辅苏军不被歼灭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科尔波诺斯一人身上了。

Kirponos发起了无数次冲锋,但由于自身重型装备的损失,部队的复杂构成,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居多,以及配合不佳,其突破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至于陆军政委兼参谋长基尔波诺斯,他们都在反德军围剿的战斗中牺牲了。这就不难解释苏重群群龙无首,会有60多万人被俘的惨重失败。

基辅战役鼓励德国人低估他们的敌人。

由于基辅战役的失败,苏军在南方的防御被打开,德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至于莫斯科,确实出现了独立难以支撑的局面。这次失败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所以斯大林会冒着当年被德军轰炸的危险来参加10月7日的红场阅兵,来鼓舞士气。这显示了基辅。

这时,如果希特勒继续他以前的做法,把南方的主力装甲部队调回中央集群,莫斯科的苏军压力就会大大增加,因为此时已经没有苏军集团威胁德军侧翼了。然而,希特勒已经被基辅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有信心中央集群可以完成对莫斯科的占领,他只需要让南部集群继续深化,扩大战果。

于是,从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到5438+00年6月底莫斯科战役全面打响,德军攻势乏善可陈近一个月。这和德军打不打基辅无关,而是希特勒拿下基辅后膨胀的贪欲让他高估了自己中央集群的战斗力。10月份过去后,当柏林意识到莫斯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时,它已经错过了夺取苏联政治中心的最佳时机,因此它并不依赖于基辅的胜利。

最后总结一下,当希特勒进攻莫斯科遇到阻碍时,分兵夺取基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侧翼的威胁,还可以孤立莫斯科的守军。从竞选的结果来看,他的所有目标都达到了。基辅的恐慌袭击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是成功的。但此战之后,德军统帅部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未能及时加强进攻莫斯科的陆军力量,以至于功亏一篑,闪电战变成了加油战。希特勒的个人干预是罪魁祸首。同样,在希特勒支持下赢得基辅恐慌的古德里安也有责任。他在回忆录中的大部分抱怨,不过是在利用人们对希特勒的顽固偏见,为他的战争责任开脱。如果他真的不同意元首的计划,为什么不在战前表达出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南方集群总司令曼斯坦因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对这次注水的记忆,无意中误导了一大批战争史学者和军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