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传说-桥

郑板桥的传说-桥

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初春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个花木环绕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自己的字。院子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的人是郑板桥时,她高兴极了,她为他准备了午餐,并叫出了她17岁的女儿饶武,去见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吴娆小姐真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她就开心地说:久闻公名,读公字,很喜欢。听说我有十道情怀。我可以为妾写书吗?43岁时,郑板桥也对这个美丽的女孩一见钟情。她不仅为她写了“十首情诗”,还给了她一个称号“西江月”:

小雨和微风一开始就停了,纱窗里只有日出时的温暖。绣魏翔的梦是半梦半醒的,但窗外的鹦哥并没有醒来。

蟹眼茶清幽恬静,虾须影淡明。梅花老成连,胭脂每夜寒。

母亲和女儿将接受题字。老妇人听说郑板桥成了寡妇,并提出将她的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看到这个女孩年轻、漂亮、聪明,自然很高兴。说了几句客套话后,他痛快地答应下来,约好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娶亲。

商人兼诗人程知道这件事。他很欣赏郑板桥,就拿出五百两银子作为嫁妆送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郑板桥回京结婚时,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娘的费用。

当然,程的钱不是白给的,补偿的代价是的字画。1,000两白银在当时(1.740年左右)可以买1.20斤大米,一个* * *可以买1.20万斤大米。目前大米2元1斤,相当于今天的24万人民币。这笔费用自然不低,但她用这笔钱换来的美丽妃子却是无价之宝,因为她爱郑板桥一生。

郑板桥仍然有一些版税,不是白银,而是实物。举两个例子。

示例1:

一位名叫姜的艺术家非常漂亮。他家有12个孩子会弹十种曲子,而且都是年轻漂亮的。但是,只要主持人姜一出现,他们就全都黯然了。有一天,江请为他的园亭题写一幅对联,写道:草先绿,因地暖春,颜忙花。江高兴地说:这幅对联既适合园亭的情景,也适合我的处境。于是他从桌上取下一个玉杯,送给郑板桥,作为润笔费。

示例2:

一个叫常淑敏的人请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一副对联。郑板桥写道:他因莺莺的嫩舌而责骂她,因她柔软的腰肢而使她疯狂。常淑敏非常喜欢这幅对联,于是他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小仆人送给了郑板桥作为奖励。这个男孩仆人已经为郑板桥服务多年了。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上了进士。乾隆七年春,任山东范县知府,两年后又任山东威县知府,连任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在为灾民求援时得罪了上司,于是主动辞职,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