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连技术的历史

好奇是人的天性。地球不仅容不下马斯克,也容不下航天爱好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火箭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痴迷于制造大推力火箭,并将人类的足迹扩展到外太空。

据测算,一枚推力为3408吨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可将45吨载人飞船送上月球(美国,20世纪中期);一枚2940吨推力的“能量”重型火箭,可将27吨载荷送上火星和金星(俄罗斯,1987);一枚4000吨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可以轻松将37吨载荷送上火星(中国,在研)。

目前世界各地使用的这些运载火箭都是化学火箭,通过燃烧液体或固体燃料释放巨大能量,排出高温高速气体,使火箭获得巨大推力。而要更深入到深空,就需要更多的燃料。

但是,火箭储存燃料的空间毕竟有限。燃料太重影响发射怎么办?如何解决长时间太空旅行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中国宇航员张福林提出了一种新型火箭——等离子体火箭。这种火箭以电能为动力,使用气态等离子体作为“燃料”。乘坐等离子火箭从地球到火星只需要39天。

计划中的“长征九号”火箭(最右侧)起飞质量超过4000吨,运输能力与美国“土星五号”火箭大致相当,超过正在研制中的美国下一代运载火箭(SLS),完全可以满足未来载人探月、火星采样返回和太阳系探测的行星等任务。太空新闻

飞出地球,用气体做“燃料”

在科幻小说中,飞行器似乎可以为星际旅行提供全部动力。但现实中使用的化学火箭需要消耗煤油、酒精等化学燃料。他们胃口很大,但是效率不高。大部分燃料都是用来摆脱地球引力的,不可能实现任意星际旅行。

等离子火箭(VASIMR)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利用等离子加速器作为驱动力。

下面介绍一下什么是等离子。当一种物质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其中的原子会电离成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形成离子“糊”,即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炽热的火焰、耀眼的闪电和绚丽的极光都是等离子体作用的结果。在整个宇宙中,几乎99.9%的物质(如恒星和行星际空间物质)都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因此也被称为气体、液体、固体状态之外的“第四物质状态”。

等离子体可以通过人工方法产生,如核聚变、核裂变和辉光放电。

相比化学火箭燃料的沉重,燃料本身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可能会成为“负担”。等离子火箭可以用更少的燃料提供更大的动力。一旦进入太空,它们就会像顺风的帆船一样逐渐加速飞行,最终将传统的化学火箭远远抛在身后,在太空中完成各种太空探索任务。

等离子体火箭发动机使用氩作为等离子体源。氩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焊接金属时常用它作为保护气体,所以非常适合等离子体。

它的工作原理是火箭发动机先将氩气电离,转化成低温等离子体(其实有5000多个)。然后电离的气体被磁铁加热加速,温度达到几百万摄氏度。然后用磁场控制高温等离子体,使其加速从火箭尾部排出,形成巨大推力,帮助火箭冲出地球。

据估计,安装等离子火箭后,飞船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54.38+0.98万公里左右。与传统火箭需要250天才能将宇航员送上火星相比,等离子火箭可以让宇航员最快39天到达火星,节省大量燃料、食物、水和空气,宇航员也可以摆脱长期的宇宙射线辐射。

那么,等离子火箭是如何实现如此高的推进效率的呢?这与等离子体加速的机制有关。

神奇的磁重联机制需要来自磁场的能量。

在发动机运行的整个过程中,等离子体火箭主要利用磁场重联机制来加速和加热等离子体束。

什么是磁重联?实际上,磁重联是太阳上快速释放磁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太阳爆炸都与磁重联有关,比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喷流等等。而且磁重联不仅在太阳上可以看到,在地球大气层和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上也可以看到。

在磁场重联过程中,方向相反的几组磁力线相互靠近,重新连接形成新的磁力线。等离子体火箭利用磁场的变化来驱动磁力线的接通和断开,将磁能转化为等离子体的动能、热能和粒子加速。

但磁重联过程需要足够的电能支撑,等离子火箭需要近数百千瓦的电能。这么大的电量从哪里来?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供电方式来满足需求?

巨大的电能从何而来?核能?太阳?

1)核反应堆电源

目前认为最好的动力源是核反应堆,所以我们可以想象等离子体火箭最终会是核火箭发动机。使用核裂变反应堆为等离子火箭提供动力,可以很容易地把人带到火星。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vasimr的推力仍然不如传统火箭,难以将有效载荷从地球带到近地轨道。然而,在近地轨道,vasimr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功率可以提升到200 kW,就足以提供大约0.45 kg的推力——这听起来与火箭的重量相比轻如鸿毛,但在太空中,0.45 kg的推力可以驱动2吨货物。

2)太阳能电池板电源

把火箭供电装置改成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问题是面板的效率不够高。如果我们继续向深空移动或携带更多的重量,我们需要提高太阳能利用的效率。

研究发现,大型可控太阳能电池阵可提供高达1 kW的功率。然而,大型电池阵将对航天器构型、轨道维护和姿态控制设计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只能提供100千瓦的电力,其结果是,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上,太阳能在火星外部会大大衰减。

此外,许多科学家也在研究太阳能飞船——太阳帆,希望有一天能利用太阳帆探索太空。

与太阳能电池相比,空间核反应堆供电的优势在于它是独立供电,不依赖太阳光,储能极高;功率范围广,可以覆盖千瓦级甚至兆瓦级的功率输出。缺点是,从安全和技术角度考虑,核反应堆供电的技术要求很高,工程造价比较大,建设周期长。

目前,核电可以有效满足航天任务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卫星和深空探测都需要大功率、长时间供电。相比之下,太阳能电池供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得小时候坐普通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要几十个小时。而现在,性能更高的高铁,只需要四个多小时。

同样的道理,摆脱传统的能源依赖,改用电能驱动的“电动火箭”,不仅推动自己更快地去火星,也推动了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克服技术瓶颈,研制出性能更高的“电动火箭”,更方便快捷地遨游太空,探索太空深处未知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