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普通话?普通话何时成为中国的通用语言?
解放前几十年对“普通话”的定义一直不明确,也有不同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6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期间,将汉语同音字正式命名为“普通话”,同时确定了其定义,即“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1955 10 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努力推进汉字改革,普及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的社论。文中提到:“中国人的语言是一样的,就是以北京话为基本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 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增加了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音为标准读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这一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了普通话的标准,使普通话的定义更加科学、透彻。其中“普通话”的含义是“通用”和“* * *”。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这是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决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如何理解这些标准呢?“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就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不照搬北京话的所有读音,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里还有很多地方口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他”当“汉”,“胡蝶”当“呼地儿”,“高素”当“高松”。这些地方口音是其他方言区的人很难接受的。此外,北京话还有不同的读音,如“侵略”一词,有人读作“q τ nlue”,有人读作“qǐnlue”;“附近”这个词有的人读作“福晋”,有的人读作“fǔji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不少麻烦。从1956开始,国家对北京话的发音进行了多次修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因此,目前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应以1985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读音表》和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就词汇标准而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主的方言”指的是广大北京方言区的俗语,同时要从其他方言中吸收自己需要的词汇。北京话也有很多方言。比如北京人把“晚上”形容为“迟到很久”,把“骂”形容为“窃窃私语”,把“小气”形容为“小气”。在北京很多地区,玉米叫“玉米”,肥皂叫“胰腺”,馒头叫“馒头”。所以,不能把北京话的字都当成普通话的字。我们应该有选择。一些来自非北京话区的外来词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在北京话中没有对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比如“操”、“垃圾”、“尴尬”、“噱头”等词汇,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普通话词汇的行列。普通话中选用的词语一般都是通俗的,长期以来都是书面使用的。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进一步规范普通话词汇。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型的现代白话作品为语法规范”,包括四层含义:“典范”是指排除非典型的现代白话作品为语法规范;“白话”即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斥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作品”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以口语为基础,但不等于普通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自古以来,汉语就有方言,也有同一种语言。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称* * *为同义词。雅言以洛阳雅言为蓝本。孔子当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徒弟。古代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说自己的方言。孔子讲课如何让各国学生听懂?因为当时有* * *谐音叫雅,孔子讲课时用雅,所以交流没有障碍。到了汉代,* * *同音字进一步发展,当时,* * *同音字被称为通用语。不同地方说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共同语言交流。秦汉以来,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南迁,把古河洛方言带到了南方。金代五乱和关彝南渡后,中原地区南移。不同的政权基于他们首都的语言。北朝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洛阳方言与晋代以前的汉语有很大不同,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建康方言则是由南移的晋朝皇室的语言和当地的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起源。汉族知识分子的主流是南方的建康话。隋朝统一中国首都长安,编纂了《切韵》,其音韵主要以洛阳方言和建康方言为基础。唐朝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作为唐朝的标准读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宋代在唐云的基础上制定了《广韵》。再加上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跃居全国前列,是南朝的文化中心,所以吴语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金陵话、苏州话、扬州话是当时吴语的代表。杨迪曾在扬州学习吴语。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了以中原音韵为标准的语音。并废除广韵的标准音地位。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就有向大都话靠拢的趋势。也有专家说,元朝的标准读音是蒙古语,失去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点。明朝以后,朱元璋以以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郑云为标准语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清代雍正帝于(1728)年设立尹正亭,并制定了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的“官话”。当时的北京话是在元代旧北平话的基础上与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而成,并受到清代满语的影响。此外,在民间,随着近代南京、扬州成为北方方言区,苏州话成为南方吴语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南朝的南方风雅,并以其强大的地方经济实力成为中国的流行语言之一。王士兴在《广智易》中说:“要善于在海上正确进退。苏人若以为雅,则四面雅,俗者亦步亦趋。”吴音最盛的时候,所有的文人雅士都以说苏白为荣。当时的越剧、昆曲、评弹都是以吴语朗读为主。另外,明清时期,因为经济发展,粤语越来越流行。事实上,粤语是由影响当地语言的北唐宋移民形成的,也是宋代公认的接近广韵标准音的方言之一。到了19年底,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日本人的影响。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大力推广日语谐音,日本人把日语的民族谐音称为国语。官话一词最初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官话当作一个民族谐音的名字。19年底,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话一词流传开来。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辛亥革命后普通话也在中国推广。官话一词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当时政府的认可,成为国家同音词的正式称谓。1920推行普通话不到两年,当时爆发了一场名为“京华之争”的大辩论。问题的原因在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支持国音的人和支持静音的人分成两派。国音主要是“以京为主,兼顾南北”。静音是“纯粹基于北京话”。两派之间的争吵非常激烈。于是,张士毅发表文章,主张“音标和国家语音要从根本上改革”,“符合学术原则的标准语定义,应由教育部先公布,以至少受过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文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标准”。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甚至多次开会回应,甚至通过决议:“我们不承认国家音,主张以北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征求各方面意见,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后来1913年“语音统一会议”拟定的国音改为北京音。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写的《常用国音词汇表》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出版。在《词汇表》的序言中,进一步解释了《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即所谓现代北平音的标准音,是指现代北平音系,并不是每个字都要尊重其地方口音。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一词,最早是朱在1906年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话”一词,并与茅盾争论普通话的实际含义。五四以来,北京语音的地位在白话文运动、流行语运动和普通话运动中得到确立和巩固。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普及民族方言,克服方言差异造成的障碍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50年代,我们想推广民族语言。历史上有几个不同的名字。我们应该叫他们什么?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但民国时期的民族语言其实是汉族的* * *谐音,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 * *谐音。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各民族语言的平等,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用普通话这个名字。如果叫普通话,恐怕会被误解为把华人放在中国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我最终决定叫它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的含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有了明确的内涵。普通话的语法是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的现代白话名著为基础的,也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作品中的“一般用例”。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标准词典》为基础。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