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封王史:如何从“大妈效法天下”变成“满城插王旗”
从1851的金田起义到1864的天京陷落,太平天国14年的历史中诞生了2700多位国王。
对比清朝同期的一组数据,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千王之多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清朝获得国家268年,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在鼎盛时期,它统治着4亿多人。然而,只有240人被封爵,包括王子、郡王和不同姓氏的国王。
即使加上漠南、漠北、磨溪蒙古(准噶尔除外)32个爵位(包括汉王、太子、郡王),418人继承爵位,整个清朝历史上包括满、蒙、汉在内的爵位也只有不到700个。
太平天国在统治时间、领土面积和人口控制方面,被授予的封号几乎是对手的四倍。
“骑士过度”的危害显而易见。首先,它严重扰乱了太平天国内部的赏功激励制度。
其次,君王众多,但君王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太平天国内部原有的统一战略指挥体系。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量的册封实际上发生在天津城被攻破前的两年内。
如果时间节点停留在1862之前,甚至往前追溯到天京事件,就会发现太平天国对于“封王”这件事,一直是相当克制、谨慎甚至“吝啬”的。
1851年,金田起义成功后,太平军终于在当年9月攻克了历史上的第一郡永安。
此时的太平天国还在清军的追击之下,但守军只能勉强安身立命,最终告别了以前的局面。
在永安休整的半年时间里,确定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同时洪秀全册封首义五杰为王。
因为《神的崇拜》认为父神是唯一的真神,并宣称“全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父神是主”。
按照这个逻辑,太平天国不仅没有自己的“皇帝”,而且否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所有皇帝。
于是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并没有称帝,而是在1851年三月,在广西武宣县东乡,被众人拥戴为“天王”。
永安之前,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唯一的国王,杨、冯云山等核心骨干只是被尊称为“军师”、“都督”,以示身份。
因为洪秀全的本意并不是要为全民立王,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名义上的“天王”地位,也是因为洪秀全对满清政府“立王拜丞相”的封建残余势力怀有深深的敌意和排斥。
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和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军中核心决策层的几位元老的权力和作用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杨和肖朝贵,作为人间天父、天兄的代言人,其地位已经隐隐在天王洪秀全之上。
更何况,俗话说“一个王子宁愿有一颗种子”,这些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贫农,他们揭竿而起的时候,“封王裂土”是他们内心最强烈的向往。长期忽视封王,不仅会挫伤大家的革命热情,还会影响政权内部的安定团结。
有鉴于此,洪秀全只能“以身作则于世”。1851,10年6月,意图治理中国四方,授予杨(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魏长辉(北王)四个爵位,同时执掌中国之翼。
随后在《封五王》中明确规定“西王以下诸王归东王管”。至此,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杨为辅的太平天国权力运行格局。
但需要指出的是,太平天国因为避讳“火华爷”这个称呼,所以没有“王爷”这个称呼。对于被封爵的人,只能称之为“某君”。
自永安以来,洪秀全一直秉承“不立大功,不得封王”的宗旨,严格控制国王数量。
“伟大的成就”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就连在永安突围时立下汗马功劳的虎贲先锋罗大纲,就连率先攻陷南京的专家、李,都与这个称号失之交臂。
因此,直到1853年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天国维持着六王鼎立的局面(包括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
1853年5月,洪秀全和杨决定同时西征和北伐,开始了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征和北伐。
北伐军由和李率领,从安徽到河南,然后向东经陕西到直隶。它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打到华北腹地的天津和两个首都城市的郊区。
但由于北伐军遵循东王制定的“跨师间线,冲燕斗,攻城不贪”的原则,片面强调速决,忽视了后方战略要地的守备。随着前线的延长,后援补给难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也恰逢北方的冬天提前到来。在雪泥中,两广的战士穿着单衣,没有食物。同时,他们还要打败平原上最精锐的满清骑兵。形势已经相当危急。
当杨得知在北伐前线的情况时,他也很着急,便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同时,鉴于北伐的重要性,他不得不选择一位重量级人物作为增援教练。
由于担心紧随其后的北、伊二王在北伐成功解救后会获得更大的威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东王便把目光投向了此时百官之首的天官宰相秦日刚。
为了鼓舞士气,激励秦日刚,杨在救援队出发前立他为燕王,秦日刚成为定都天京后第一个称王的人。
有两朵花,每张桌子一朵。西征军方面,由管春宰相胡以晃主持。前期也是一路打凯,再一次逆流而上攻克安庆。
1853年6月底,江西省会南昌被围多日后,西征将士兵分两路,一路由国君魏军率领,继续西进湖北;一路由胡以晃指挥,北上攻取芦州。
胡以晃势不可挡,连接桐城、舒城,于1854 65438+十月攻克皖北重镇庐州。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初期最苦的手下江忠源也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
却说洪、杨大喜,分付为护国公,改保天时。嘉荫四年(1854),四月,天王再次降旨,立为禹王。
至此,直到天京事变爆发,秦日刚和胡以晃成为继“首义六王”之后,太平天国仅有的两位被封爵的将军。
“燕”是指燕京,希望秦日刚直捣满清老巢,“豫”是河南,当然是希望能出兵平定中原。
从封爵来看,与不仅是对秦、胡将领的厚望,也代表了太平天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历史上最致命的内斗事件——天京事件爆发。东方之王杨、北方之王魏长辉、燕国之王秦日刚都死于内乱。
天京事变后,“首义六王”中唯一幸存的翼王石达开开始执掌天京大局。然而,随着洪秀全在权力上的威望越来越高,他逐渐对这位有着另一个姓氏的将军产生了警惕和怀疑。
1857年,洪秀全让洪仁发(王安饰)和洪仁达(斧王饰)两个既无战功又能力平庸的大哥称王,命他们一起参政,以夺取石达开。
当年六月,翼王石达开愤然离开天京,不久在安庆召集数百旧部。
王浩的出走,让洪秀全深深感到之前封王的举动过于鲁莽和草率。他急忙废了他的两个兄弟王爵,同时给石达开献上“夷王”的封号,希望他回心转意。但石达开心灰意冷,决心离开中央,从此自己创业,踏上了艰苦漫长的西征之路。
至此,除洪秀全外,金田起义时期的所有关键决策者都已成为历史。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此时处于“国无一人,朝无一将”的不利局面。洪秀全被迫恢复原五军统帅体系,启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李士贤、杨福清等一批年轻将领。
事实证明,这些在太平军缺少表现机会的后辈,没有辜负洪秀全的信任和赏识。特别是陈玉成与李秀成联手,于1858年9月攻破清军江北大营,并于当年10月在三河镇大获全胜,全歼湘军第一将李及其麾下6000湘军精锐。
经过战争的洗礼,这些后起之秀逐渐成为太平天国冉冉的后起之秀和栋梁。
1859年,洪秀全的弟弟洪仁玕从香港抵达天京,把先进的治国理念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带到了太平天国。用人之际,洪仁玕很快得到了洪秀全的认可和依靠。
同时,鉴于陈玉成的出色表现和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成就,洪秀全推翻了前翼王临行时立下的“永不封王”的承诺,于1859年5月,立洪仁玕为干王,陈玉成为英国国王。
接着,李秀成(忠王)、孟德恩(赞王)、杨辅卿(辅王)、李世贤(石王)作为五军统帅,于1859被封爵。
同时,上谕明确规定“内政不得乾王过问,外交不得英王过问。”于是乎,太平天国在经历了灭顶之灾之后,重新形成了乾王当家,英王掌管军队,五军统帅掌管辅政护主的权力格局。
从这一时期开始,太平天国的规模开始逐渐扩大。除了洪仁玕和五军统帅之外,之前被废黜的洪仁发、洪仁达被重新提拔为王、雍王。就连指挥湘潭之战,造成西征最大败局的林也被封为王。
与此同时,洪秀全开始向他的子女和洪家的亲戚授予爵位。1859以后,贵族数量迅速增加,但总体上,授予爵位的人主要集中在皇族和独立军事骨干中。
封王的标准有所松动,门槛在下降,但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这种封王的速度和规模,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也远远没有泛滥。
“过度封”的真正前兆发生在9月,1861。安庆保卫战失败后,负责救援的陈玉成兵团从北方的泸州撤出。
同年年底,英王为了开辟新的根据地,决定在镇守泸州的同时,分兵远征西北。
临行前,为了鼓舞士气,重振军心,陈玉成特意请求天王立(助王)、赖、梁成福、兰四位远征酋长为王。
这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王爵封号的对象由陆军总司令改为集团军将军。
陈玉成兵团二级将领被授予王衔,随后是地位差不多的李秀成兵团。1862年初,忠义堂第一高手陈坤书被封为王。离开石达开远征军后回国,转投忠君童荣海,并被封王。
1862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真正的转折点。六月,随着英王兵败庐州,最终在寿州被俘被杀,太平天国最强大的陈玉成兵团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杨辅清、刘、吴汝璈等参与营救安庆的将领也损失惨重。
相反,在这一时期,李秀成、李士贤兄弟,在安庆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把势力扩张到了顶峰,不仅壮大了马庄,还控制了江浙这两个最富裕的省份。
此前英国国王和忠义王两大军事集团相辅相成的局面,逐渐演变为忠义堂为主导力量,控制半壁江山的格局。
出于对外来将领的真正怀疑和警惕,洪秀全开始频繁地给李秀成和李士贤手下的许多将领封号,以分化瓦解李秀成集团的势力。
但以“过度封闭”为前提的限制手段,实际上造成了双输的结果。
李氏兄弟手下的很多将领被封爵后,开始不忠自重,不再受老上级约束。但与此同时,这些头顶骑士爵位的新总督们对洪秀全也是“听玺不听调”,时刻准备着叛变投降。
结果,李秀泉确实失去了对部下的控制,但中央集权并没有得到加强,太平天国的整体实力被削弱,军队的内部建制也进一步遭到破坏。
到1863年初,当时太平天国最强大的三大军事集团,忠君李秀成、仆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被分封的将领近百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封”陷入恶性循环。
被加冕为王的人越来越多,自然导致贵族的含金量不断下降,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现在这么多国王都被封了,如果想突然收手,必然会遭到更多将军的抵制。
所以,洪秀全虽然知道封王不妥,但为了避免徇私,还是不得不毫无节制地继续封王。
就连辱骂封王的受害者李秀成,内心也是厌恶辱骂封王的,但每当部下立功,他也只能被迫为其请求封王。当然,天京通常什么都同意。
随着太平天国战事的不断恶化,洪秀全急需稳定各路将领的士气,团结在中央周围继续战斗。
然而国库空虚,天王既缺乏金银财宝,又缺乏领土势力。唯一不需要任何实际成本就能获得的,就是大规模的皇室奖励。
正如李秀成自述中提到的,封王问题逐渐发展成“不管你问谁,不管你护谁”的局面。
再加上洪仁发、洪仁发这两个昏庸贪财的大哥,趁着这次国难,在天京城卖官卖衔,更是加重了封官过度的后果。
最终,太平天国的“王”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700人。由于国王太多,常用的文字达不到王子头衔的要求。猪、狗、牛、龟这些本来很难优雅的词汇,被用来一个接一个地填空,甚至还得查字典才能起名字。就这样,还是有一大批王子叫不上名字,最后只能叫上名字。
据后来被项俘虏的年轻国王说,1864年7月天津失陷时,城里还有成千上万的国王没有逃出来。此时镇守天京的总兵力只有一万,实在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