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镇历史
龙山镇因中国龙山书院迁址而得名。古龙山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通道。明代,龙山是蒙农拔土社驻地,拔土社辖有:銮昌、夏杰、商辂、葛家坡、界牌、大坪子、横山、董家寨、木康、那乃、后库、广林坡、孙家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政府将土房制改为村约制,龙山为村约,从云居住地为龙山,辖4家1香山,即首家、太乙村、长庚巷、三元巷、东华村、游王寨、古寺村、云路村、朱彝巷、谢赫。梅尔,下辖夏杰、水银屋、张家寨、田心、文笔坡、老营房、鸡场、石花沟、松树坡、湖滨、寨木寨、林祥国、铁厂河、戴家坡、红木树、白寨。前三名,辖姜家塘、大相村、葛家坡、吴家寨、腾龙地、云龙村、龙王庙、大水沟、太平村、黑龙塘、尚洁街、罗家寨、正南村、南津村、界牌村、山寨、祁木林、巴罗坡、一碗水、一把伞和乔迪。四家辖南隘(横山)、横山寨、山楂树、新寨、高垦村、姚家寨、邦外、七亩寨、核桃坪、韩邦、红杉树、石槽沟、木角村、尹家地、老边山、扎底、尖山、黄栗场、大坪子、冯伯坡、胡孔。象山(象山的最高统治者是象山关)辖河头街、河头、水果厂、厂、外界和上水岩。民国二年(1913),政府废除了清朝的《从云农村协定》,建立了新的村社制度。民国19 (1930)年,龙陵县政府将村和村制改为区、乡(镇),龙山划为第一区,辖首甲镇、二甲镇、三甲镇、四甲乡、象山乡、棒庙乡。民国25年(1936),废政区改为乡(镇)、保安系统,首区改为龙山镇,管辖14保安系统。1950年3月,龙陵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龙山划归二区管辖。同时设立新中乡为县人民政府直属乡镇。1952 65438+2月新中乡改城关镇。1958年9月,县人民政府实施区改公社,将县城周边乡镇划分为龙山人民公社。公社下设云山、龙山、大坪子、滦场、胡松、夏龙和农场七个行政区。1961年3月,龙山人民公社根据县人民政府的规定,将其行政区域改为一个大队,即胡兵、白塔、总场、龙山、上树、云山、界牌、孝昌、尖山、云场、大坪子、那乃、大竹林、邦纳掌等1962 65438+2月,龙山、咸丰、董华三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龙山区,区下有小公社,即云山、鸡场、大坪子、银赵场、河头、虎空、麦迪、咸丰、董华、夏龙* * 10。1966年5月,龙山区先改为红旗公社,下辖红旗、前进、创业、杨梅山、横山、大坪子、香柏河七个大队。1967年3月实行戒严后,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主管公社的一切工作。当年红旗公社下辖的大队和1966 ***7大队一样。1968年3月,红旗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1972年6月,“红旗”、“创业”、“前进”、“胜利”等新地名给邮政和人员造成混乱,该县废止了使用的新地名。其间,恢复了龙山公社的名称,公社辖董华、云山、东风、龙山、滦场、胡克兰、大坪子、杨梅山、香柏河、横山等地10个大队。1983年2月龙山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龙山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龙山公社和城关镇合并为龙山镇,镇下大队改为办事处。全镇有13个办事处(云山、龙山、白塔、鸡场、白家寨、大坪子、杨梅山、香柏河、横山、新寨、董华、核桃坪及居民)。1990,龙山镇辖13办事处。其中,场办事处有9个农业合作社,白家寨办事处有9个农业合作社,大坪子办事处有8个农业合作社,杨梅山办事处有10个农业合作社,香白河办事处有12个农业合作社,横山办事处有6个农业合作社,新寨办事处有10个农业合作社,董华办事处有7个农业合作社,核桃坪办事处有管辖权。白塔办事处辖9个农业合作社,云山办事处辖10个农业合作社,龙陵街道办事处辖11个居民小组。2000年实行村民(居民)自治,原办事处全部改为村民委员会,分别是郑龙居民委员会、龙山村民委员会、白塔村民委员会、云山村民委员会、叠厂村民委员会、大坪子村民委员会、白家寨村民委员会、杨梅山村民委员会、横山村民委员会、香白河村民委员会、新下寨村民委员会、董华村民委员会、核桃坪村民委员会2006年5月38日+0日、65438年2月 撤销白塔行政村、銮昌行政村,设立龙山社区居民委员会、龙华社区居民委员会、白塔社区居民委员会、銮昌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他行政村建制不变。 原河头乡1970属先锋公社,河头公社1972析设,1984改区,1988改乡。2005年,河头乡撤销,并入龙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