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以史为鉴,观其兴亡,知其真相。马克思的思想中也有唯物史观。从历史中可以找到规律,总结出道理。经验教训都来源于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从个人研究古代文章、思想、道德、伦理的角度,我认为《论晁错》是一部史学理论的杰作。
文章指出“古代有大作为的人,不但是杰出的人才,而且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昨天,于治水,凿龙门,决定放海从河。如果党的成绩没有达到,封面也会有可怕的冲突;只有当你能知道这一点之前,你并不害怕的事情,和许的计划是如此成功。"
回顾西汉,封建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贾谊之后,晁错多次建议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晁错被杀。后人大多哀叹晁错的忠诚受到了伤害。但苏轼认为晁错的定罪是“取其所有”。七国叛乱后,晁错不仅想逃跑,还想“天子自生自灭”,意思是皇帝挂帅,带头。即使让皇帝来鼓舞士气,也会被别人视为“择其安,留天子于危难”,所以忠臣义士们都是“愤懑不平”,所以即使袁盎不疏远、不刺晁错,也会有更多的人对此不满。
晁错之死和贾谊英年早逝,历来被称为川端康成时期的两大政治悲剧。作为朝臣,晁错的确是忠臣,但作为国家的大臣,他并不具备力挽狂澜的素质。一个不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如果在那个岗位上不得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注定是失败的。更何况晁错只知道要“削藩”,却没有看到任何可行性研究,也没有什么可操作的。他只是用他的忠诚和正确的观点草率地开始了。叛乱一触发,就无法做到“无所畏惧”,主动承担责任,化解危机,甚至惊慌失措,把乱局留给别人。这样的人,悲剧早已注定。
我很欣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读历史要用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基础,现在包含过去,预示未来。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今天人们的深刻启示。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注重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办事能力、决策能力和担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