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城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莆田鞋革行业发展迅速。到1993年莆田建市10周年时,已有100多家鞋革企业,每年生产超过1亿双鞋,向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000多种鞋。莆田制鞋业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也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从只生产布鞋、皮鞋,发展到高中低档、各种颜色的运动鞋,深受商家欢迎。其中,著名的运动鞋如三鹿、鲍蕾、耐克和阿迪达斯是最著名和最畅销的。
然而,莆田鞋业在中国的领先优势很快被打破。如今,17年仅做县级市的晋江,2008年总产值395亿元,远超莆田,拥有8个民族品牌,占全国同类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总数的80%。晋江品牌闻名全国的时候,莆田近200家鞋企中只有两个民族品牌。与20多年前相比,虽然莆田鞋业规模日益扩大,但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来料加工”的模式延续至今。不同的是,以前莆田鞋企都是给国外品牌代工,现在很多都是给邻近晋江的品牌代工。
长期以来,莆田的鞋业和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链不够完善,极大地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从外地采购原材料不仅有巨大的人工和运费支出,而且往往影响订单的及时、足额完成。以女鞋、时装鞋、休闲鞋常见的饰品向日葵为例。莆田鞋企从广东东莞进货,每棵向日葵花费1元钱;如果能在本地订购,只要0.2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莆田人一直在呼唤“鞋城”的复兴,政府部门也在大力扶持鞋企发展。新生力量快速成长,国内外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008年,莆田市被授予“中国鞋业出口基地”称号。同时,莆田市还对20多家鞋业骨干企业给予扶持,在其产品上打上“中国鞋业出口基地”的标识,并以“中国鞋业出口基地”、“莆田精品品牌”等招牌进行统一内销经营,力争三年内覆盖全国。
莆田鞋企数量越来越多,但直到2006年,当地还没有一个大型的专业鞋材市场来支撑鞋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只能去温州、晋江等地采购。莆田人把本来可以在原材料上赚的钱送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