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CRV发动机熄火了吗?

2019年8月8日和9日,广本和东本分别发布召回通知,2019车型、2020雅阁(厂家确认车型年)和2019车型INSPIRE召回222674辆。这批25万余辆本田汽车被召回,与大量相关车主在包括车质网在内的平台上发布车辆雨天摆摊案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有关。从舆论发酵到宣布召回,两家本田合资企业显然吸取了去年机油增多事件的教训,反应相当迅速。尽管如此,发动机技术备受推崇的本田再次出现低级设计失误,仍然让业界感到不可思议。

雨天开车通常很危险。十代雅阁引爆舆论。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个月里,Chezhi.com已经连续收到几款本田车型“动力不足”和“熄火”的投诉。Chezhi.com仔细分析后发现,虽然故障描述大同小异,但思域、UR-V、CR-V等车主反映的“动力损失”和“熄火”问题,在4S门店检测后大多确定为火花塞积碳所致。数据显示,这类问题经常出现在老款车型上。

而广汽本田第10款雅阁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投诉量比较大。在广本8月8日宣布召回之前,共有47位雅阁车主向车质网反映过地摊问题(比例见上图),问题的指向也很明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发生在雨天或非常潮湿的条件下。关键的是,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最新的1.5T车型上,并且涉及两家厂商,先天缺陷的特征可谓呼之欲出。由于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在未能得到厂家快速回应后,部分车主加大维权声音,引起媒体关注,并迅速发展为所谓的地摊门。

从故障车辆的区域分布来看,出现熄火问题的车辆绝大多数集中在南方多雨地区,广东省最多,占31%。此外,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占比均超过10%。结合问题发生的时间,车辆“熄火”的投诉大多集中在近两个月的雨季。

因吸入冷凝液召回缺陷车辆需要1.5小时。

是什么原因导致本田1.5T发动机在雨天出现“失速”问题,有各种猜测。根据召回公告,确定“由于发动机中冷器出口的空气流速设计,车辆在暴雨等高温高湿环境下行驶时,中冷器出口可能会聚集少量冷凝水。这种情况下,急加速时凝结的水滴被吸入燃烧室,导致发动机失火,极端情况下,发动机可能进入保护模式,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加速受限,存在安全隐患。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将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安装优化中冷器出口风速的装置,以消除安全隐患。”

根据车知获取的一条服务信息。此次召回的关键是在中冷器(下图)的出口处安装了一个进口流量调节管。整个过程只需要拆卸前保险杠、安装前保险杠、电脑清除DTC、安装保险杠四个步骤。大概需要1个半小时。据资料显示,这种进口流量调节管解决这种缺陷的成本不超过30元。

实事求是的说,从舆论的发酵到车辆的召回,本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车企确实做出了非常高效的反馈。毕竟冷凝水被吸入燃烧室,更严重的后果不仅仅是加速受限,提前反应可能会让更多车主避免危险。投诉数据显示,此次召回前,广汽本田第十代雅阁1.5T车型已有4起熄火投诉案例。其中,来自湖北武汉的车主黄先生称,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突然剧烈抖动,车辆随即失去动力并熄火。此时,仪器的多个故障报警灯一直亮着。在雨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车辆故障。

然而,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本田中国及其两家合资企业本可以做得更好,以避免目前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直到2019年8月7日,两家公司仍在生产缺陷车辆,这说明本田和两家合资公司都在最后一刻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早在7月19、15、2065438、2065438、2009、2065438、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2009

国内合资企业需要反思本田的技术研究。

回顾整个过程,一位业内专家认为,短期来看,由于生产企业的快速反应,可以预计本田发动机失速事件会迅速降温,至少在舆论层面是这样,但对雅阁乃至本田会产生什么长期负面影响还存疑。毕竟本田一直以其强劲可靠的发动机技术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大量本田粉依附于本田产品,这也是今年中国车市如此糟糕的主要原因,但本田却保持了近两位数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本田相继出现的机油增加门和失速门当然让其小涡轮增压的改造显得笨拙。更重要的是,本田发动机R&D系统的强度值得怀疑,无论是机油增加还是中冷器设计失误,都是低级的R&D错误,绝对不应该犯。

自从发现本田最新一代1.5T车型批量出现失速风险后,Chezhi.com的技术团队一直在论证分析原因。综合现有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发动机台架验证和整车验证阶段是有机会发现缺陷的,今天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合适的。这说明,至少在本田,高湿度环境在车辆验证中可能是缺失的。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以本田和丰田为主的日系汽车品牌都迎来了难得的亮点时刻,但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却接连倒车,显然是在加速增长时突然遭遇了意外。但结合其他合资企业的一系列类似召回案例,中国在核心技术上话语权薄弱的问题再次凸显。在技术研发和验证阶段,似乎中国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获得什么权利。否则,类似的事情可能会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