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乡的历史

上山下乡运动就是下乡。上山下乡运动,是指毛主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出的“农村是一个广大的世界,大有可为”和“知识青年要下乡接受贫中农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青”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工作。

下乡不是从文革开始的。50年代提倡,60年代开始,70年代末结束。对于当时的知青来说,上山下乡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充满了积极的理想主义。邢燕子、侯娟、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文革期间,一场政治运动号召青年知识分子下乡,抛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用作用。所有适龄青年,除士兵外,基本都属于征兵范围。

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来说确实是一次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中国农村的三大差别,因为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们在各自的家庭中有着不同的政治背景。

知青回城政治待遇也不一样,也有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农村知青被强奸、被迫害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尤其是一些上个时期回城的知青,他们大多是文革中被迫害最后解放、平反的家人和子女。他们是最后一批中央下发、各省上报的落实实名的文件。至此,文革时期的知青回城彻底结束。

几千万知青回城后,并没有出现一些官员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造成的混乱。相反,因为这个决定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更加“和谐”。上世纪80年代初突然加强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知青回城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