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有哪些典故?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萧条,百姓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政治,夺取政权,建立了新的王朝。但王莽上台后,“问古改制”的做法不仅没有改善局面,反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人民群众受够了,纷纷起来用武力反抗新的顽固统治。一时间,农民起义之火烧遍了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辛莽王朝彻底处于背叛和动荡的状态。在当时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绿林和赤眉最为强大。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步推进到王莽统治的腹地。辛莽政权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拼凑力量进行垂死挣扎,农民起义进入最后的进攻阶段。昆阳之战就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二十三年(辛莽帝皇四年)初,绿林好汉以王莽主力进攻东边的赤眉义军。中原空虚,他迅速北侵,在碧水(今河南泌阳)灭了王莽的甄宓和陈矛,势力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绿林起义军开始要求建立政权,于是在这一年的二月,他们推举汉家后裔刘璇为帝,恢复汉制,标题为“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阶段,王莽的政治和军事方面日趋被动。另起炉灶政权建立后,主力北上,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战略要地。为了防止王莽大军南下,保证主力扩大,东山再起的政权派汪锋、王昌、刘秀等人指挥部分部队。而敌军闫友、陈茂军则滞留在颍川县,迅速攻占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北)、闫县(今河南省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联合。
王莽对农民起义军在重新开始中的战略走向感到非常不安,于是急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从对付赤眉军转向对付重新开始军。公元二十三年(辛莽帝皇四年)三月,王莽派大将军王毅、王司徒到洛阳,从各郡招募精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南下进攻起义军,企图以优势兵力与农民军决战,一举拿下,以保宛城,稳荆州,保长安、洛阳之安。当年5月,王毅、王勋率部西出洛阳,南入颍川,与颜友、陈矛会师,迫使已推进到阳关(今河南蔚县西北)的起义军刘秀撤出昆阳。然后,继续前进,逼近昆阳。
王莽的42万大军逼近昆阳时,昆阳只有8.9万重新开始的部队。起初,在如何对付强敌的问题上,新军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不易取胜,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退回根据地,再作打算。但刘秀泽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拖延和消耗王毅军队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占宛城,然后伺机破敌。此时,王毅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要关头,将军们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峰、王昌领兵守住城池,派刘秀、李逸率13夜骑出城,急赴鄢县、定陵调集援军。
王毅、王勋等人指挥辛莽大军到达昆阳城下,彻底围困了昆阳。这时,曾与绿林英雄交手的颜佑向王毅建议:昆阳城易守难攻,另起炉灶的农民军主力在宛城地区。我军应绕过昆阳,迅速向宛城奔去,先击溃那里的重整旗鼓军主力,然后昆阳城可不战而降。而王毅等人凭借强大的实力,根本不听这个建议,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攻另起炉灶的农民军主力。王毅等人动用全部兵力,安营扎寨100余处,猛攻昆阳。并狂妄地威胁道:“百万教师,过犹不及,当灭之。当他们屠杀这座城市时,他们会带着鲜血冲进来,在歌声前起舞!”
王毅指挥他的四十万大军,轮番进攻昆阳城,挖地道,造云车,企图强攻必胜。昆阳守军无路可走,只得依靠城中百姓的支援,共同抵抗,坚守成卫,多次击退王义军的进攻,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挫败感。眼看昆阳城屡攻不下,燕友又一次向王毅建议:“围城一定要宽大,让城内部分守军逃到万阳城门口散布恐怖,以此动摇敌军士气,瓦解敌军士气。”但任性的王一还是不肯采纳。
刘秀等人到达定陵、鄢县后,说服了不愿出兵的守将。公元23年(辛满帝皇四年)6月1日,他们率万余人救援昆阳。刘秀亲自率领一千多名援军骑作为前锋,在距离王一军两三公里的位置上列队,准备接战。王毅、王勋等人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骄横跋扈,只派数千人出战。此时王毅的军队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尽,这就为其另起炉灶的军队破之提供了有利时机。刘秀率领部队奋勇进攻,多次猛冲,当场击毙王义军数十人,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此时,重整旗鼓的起义军主力已经攻占宛城3天,但捷报尚未传到昆阳。为了鼓舞全军的士气,动摇敌人的士气,刘秀作了攻克宛城的战报,一箭射进了昆阳城。并故意丢失战报:让王怡君捡起来传播。消息一经传开,昆阳城守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守军更加坚定。而王怡君因为久攻不下昆阳,又听说宛城失陷,士气更加低落。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叛乱者一方倾斜。
赢得第一场战斗后,刘秀善于捕捉战斗机。乘敌人士气低落,指挥官骄横轻敌的弱点,挑选战士3000人,出其不意迂回到敌后,秘密涉水过昆水(今河南省叶县浍河),向王毅的大本营发起猛烈进攻。在这一点上,王毅等人还是轻视汉军,不理会刘秀。同时又担心州县兵失控,下令各营勒住马前卒,不得擅自上阵。他们和王勋率领一万人抗击刘秀的进攻。但是,王毅的这种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刘秀精锐士兵的猛烈进攻下,王毅的数万大军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战斗陷入混乱。但由于王毅事先有令,无人前去救援,导致王毅的军队大败,王勋也成了刀下鬼。昆阳城守军见敌指挥官已离军,敌军阵地大乱,乘势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眼看大势已去,王义军将士逃命,互相践踏,尸横遍野。此时正巧风飞瓦,暴雨如注,水涨船高。王毅的军队涉水逃跑时淹死的人不计其数,使水停止了流动。只有王毅、燕友等少数人狼狈逃窜,逃回洛阳。至此,昆阳之战以起义军歼灭王莽大军主力并夺取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昆阳之战,王莽的军队有42万人,而另起炉灶的叛军守城和外援加在一起的总兵力只有2万人。但在如此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能取得消灭敌人的辉煌胜利,绝非偶然。概括其实质,大约有几点:政治上,反抗王莽的暴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军事上,起义军实行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动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措施,严重拖延了王义军的行动,消耗了兵力,牢牢掌握了战场上的攻防主动权。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上,起义军敢于战斗,士气高昂,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攻心击军,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把握战机,选择敌方指挥部作为首要攻击目标,一举摧毁。这是因为敌人没有领袖,最终注定失败。
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和奇美起义中对王莽政权的决战。这场战争,因为消灭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顺利进军洛阳、长安并最终推翻辛莽的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东汉王朝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