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假冒青铜器?

分类:教育/科学> & gt科学与技术

分析:

青铜器鉴别是指鉴别特定传世青铜器的真伪,即是真的古代青铜器还是后世为牟利而制作的赝品。这是鉴定和收藏传世青铜器首先需要做的研究工作,因为传世青铜器不同于考古发掘,传世青铜器中掺杂着大量的赝品。

要辨别赝品,首先要了解青铜器伪造的历史和赝品的基本情况。

自宋代金石学出现以来,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和欣赏的重要文物,公私竞相收藏入藏,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制造假冒商品牟取暴利。根据资深青铜器专家容庚先生的研究,从宋代开始的一千多年的青铜器锻造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宋元明。宋代的赝品,在宋代的青铜器描述书中都有发现。如薛尚公《历代钟鼎彝器笔记》(卷16)中记载的冯必干墓的铜版就是赝品。明代的伪造品,如郜琏的《论新铸伪造品》(尊圣八件)14?5)常言道:“最近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地锻造了丁仪壶、杯、瓶,都是古式的,有礼感,花纹尽人皆知,从古器皿翻砂也不错。但与古董相比,就大不相同了。云虽滑,始于粗,妆虽美,身自衰。”

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年间。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统治者的倡导,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伪造品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仿照宋代青铜器目录。根据容庚先生的研究,乾隆皇帝命令他的副官们编写了四本描述皇家珍宝的书籍,即《西青古镜》、《西青续镜A系列》、《西青续镜B系列》和《宁寿古镜》,其中包括1176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不包括有铭文的铜镜),其中36544件是赝品。

第三阶段,道光至清末。一方面金石学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伪造者费力且容易辨别。所以,这个时候,大部分伪造者转而在实物上临摹赝品,以此牟利。这种伪造始于安,以人张最为著名。

第四阶段,民国初年。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盗墓之风盛行,造假之风也愈演愈烈。北京、苏州、Xi安等地是制假中心,有很多制假高手。此时由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造假者利用新技术造假,大大提高了造假水平。比如用拓片做板,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做假碑文,比过去刻的逼真多了。比如《山寨之礼》8?6小树簪,其铭文与吴大伦收藏的真品小树簪相似,是用化学蚀刻法制作的。不仔细鉴别就说不出真相。

同时,由于洋人重视艺术价值,喜欢新颖的造型和纹饰,伪作的新颖造型和纹饰兴盛。比如苏州的伪造者周美姑,伪造了一个车马上有狩猎图案的方口圆罐(见、张保养《殷周青铜器通论》205,1958版),很新奇,骗了不少人。

从伪造的历史来看,伪造者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整个装置都是假的。如著名的《平容盘》(S.W.Bushell著,戴岳译,《中国美术》,商务印书馆,1923版)为乾隆时期的赝品,原藏于北京益王府,1870流入英国,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腹外,上部饰以乳鼎纹,下部饰以兽面纹。耳朵不伦不类,圈脚焊接,伪造明显。盘中有23行547字,是已知伪作中最长的铭文。内容混有《尚书》、《左传》,字体混有潘、的,刻得很差,一眼就能看出来。

第二,部分文物是赝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商代始祖傅毅的,是真品,但伪造者在嘴上加了一条小溪,上腹加了一枚别针,就成了不存在的古器(见程昌信等人《辨伪青铜器简论》,文物出版社196538)。

第三,把真装置的碎片拼凑起来做一个假装置。比如《西青古镜》6?11中记载的潘奎文鼎11似是而非,是一个三足青铜罐的上半部。

第四,设备真假。这包括两种情况:

1,铭文完全是假的。或者用刀凿,或者用化学物质腐蚀。内容要么是对真实碑文的模仿,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随机捏造。比如楚(罗振玉《金骥文存三代》1?20)、系吴中苏某在《真钟无铭》中仿宋代薛尚公的《钟鼎齐一赋志·法贴》6?15记载了欺骗罗振宇的钟的假刻本。罗得到此钟后,在取了“楚语”二字,将其建筑命名为“楚”而成为笑柄。

2、除了真碑文,再加一个假碑文。比如现在在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道光末年,陕西出土,仅有“隋开硕为叔,荣为夷”9字铭文。后来,张二明在其前后的铭文中增加了124字,使铭文增加到133字。并以300金卖给叶知虎、叶佐格编年史及30余人,成为名为《隋鼎屠体咏》一书。后来保康鉴定是假的,叶子也不别扭,就送给了金山寺。

第五,器件真,图案假。也就是说,假的花纹是刻在真的素色或花纹较少的物体上。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方鼎,本来是素色的,造假者在它的腹部刻上了鸟纹和蝉纹。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兽面纹壶,伪造者将绿松石镶嵌在纹中(陈佩芬《青铜器辨伪》,上海博物馆藏,第3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如上所述,自宋代出现伪造青铜器以来,就开始了对赝品的鉴定。自宋代以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辨伪经验,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宋代诗人胡在《古钟鼎艺器辨正》(《艺术丛书》卷四卷九《洞内集》)中指出:“三代铜器无腥气,新出土尚有土气。如果你是假作者,可以用它搓搓手,铜臭味很难闻。”清代学者陈介祺辨伪水平很高。他在给王的信中说:“假刻本上必有凿痕。如果用铜丝刷掉,会有刷痕,前面的字就没了。.....刻字一定要有可辨性,刻字好的会上窄下宽。”(《翟翟池语》4?6)容庚的《商周齐一通考》和容庚、张炜的《殷周青铜器通论》都有专章论述辨伪问题,系统总结了历史上辨伪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始科学田野考古发掘,65438年至0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安阳殷墟,科学考古发掘的古代青铜器首次出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工作发展迅速,出土了大量古代青铜器,为鉴别青铜器和赝品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同时,由于原来从事修复或伪造的老师傅转到文物、博物馆等部门,坦诚地介绍了过去伪造的方法和内部情况,对提高伪造鉴定水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鉴别青铜器真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需要鉴定的器物,先从铜锈颜色、铸造工艺、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与已知的真品进行对比,将赝品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材料进行考察,从而初步了解该器各方面的真伪。然后,我们将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就这样,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我仔细的考察了几遍,终于得出了结论。

具体来说,首先,从铜、锈的颜色辨别。古代的青铜器一般都是青铜的,而赝品则是黄铜的。特别是古代的青铜器经过几千年的腐蚀,铜质已经变质,重量比同样大小的要轻很多。这就是古董商常说的:赝品“手头重”。比如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咏史》重9350克,而假《咏史》重12420克,比真品重三分之一左右。

古代青铜器表面的真锈是经过千百年自然形成的,有青、蓝、灰、黑等多种颜色,深而密,有金属光泽,样式简单,分布自然,富有美感。假锈是用酸快速腐蚀形成的,颜色浅,漂浮;或者用酒精调和漆片和颜料画出来的,颜色暗淡无光,没有层次感和金属光泽,质地疏松,挖一挖就会脱落,或者用酒精擦一擦就会脱落。比如图5中假青铜面上的假锈。

其次,从铸造过程中鉴别赝品。古代青铜器主要采用扇型铸造法铸造,所以青铜器表面常留有凸起的扇纹和铸瘤。并且表面光洁,细节花纹细腻光滑。但假青铜器多为砂翻制作,表面粗糙,有砂眼、缩孔等铸造缺陷。并模仿真品的仿制品。一般假的东西比真的厚,装饰和铭文模糊不清,显得很蠢,没有生气。

第三,从设备的外形来识别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个伪设备,或者说一个仿真器的形状,往往是形似而神不似;或者凭空编造,做成新颖的造型来打动别人。所以,遇到新奇的造型一定要非常小心。

第四,从纹饰上鉴别赝品。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自然生动,风格古朴神韵。有些假线是真线翻上来的,但模糊、臃肿、毫无生气;有些是刻上去的,不仅毁了表,还留下了刀痕。假线不仅沉闷松散,而且布局往往不合理,尤其是边角处。总之,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以及每种纹饰的结构和布局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任何不符合规则的人都可能是假货。图6。假青铜编钟的花纹非常单调。

第五,我们可以区分伪造品和铭文。镇明的特点是自然流畅,生动和简单。铭文口小底大,边角* * *,呈一字形。伪碑文结构松散或僵硬,甚至错误、呆板、薄弱。伪造者的嘴底部有大有小,有形状,有刀痕。腐蚀法做出来的假碑文又肥又胀,字深浅不一。古代碑文的字体结构和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与通常的做法不一致,就要逐句逐句、逐字逐句、一笔一划地与真迹进行对比,以便辨别真伪。而且铭文所在的地方或者线条不规则,也有可能是赝品。

第六,利用形制、纹饰、铭文之间的关系来鉴别真伪。真品和仿冒品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肯定有矛盾。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它们,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缺陷。比如《山寨2之礼记》?64年记载的“钟毅父”鼎,直耳、柱足、口沿饰有兽面纹,属商代晚期、周初。但其铭文属于西周晚期,明显是伪铭文。据真传中国义父丁《真松堂招财金图》第22版记载,器皿形制为蹄足,口下缘饰有环纹。器皿的形制和纹饰属于西周晚期,铭文也属于西周晚期。三者是一致的。

此外,在辨伪工作中,详细了解器物的出土情况和流传经验也很重要,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线索。

最后,在辨别假货的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区分假货和仿制品。假货是造假者为了牟利而制造的假文物。仿制品是后世官方或民间个人仿制夏商周青铜器,用于礼仪活动的青铜器,如钟的仿制品,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对古人的模仿和敬仰。仿制和假冒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