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温州鼓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温州古瓷。com,有空去看看。
一.导言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俗称“唱词”。因为过去的艺术家大多是盲人,所以也叫“盲言”或“盲言”。用温州方言表演,地方色彩浓厚,艺术风格独特,一直流传到清中叶。
第二,历史溯源
说到温州鼓词的由来,再来说说鼓词艺人流传的“老爷爷”的说法。艺术家们说,温州骨瓷的“祖师爷”是唐的叔叔。他从小聪明,擅长写作和诗歌,精通音律。后来因为生病,感受到失明的痛苦,就教盲人唱大鼓来犯错,于是民间就有了大鼓。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从文学形式来看。与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类说唱文学的开山之作。”
关于其具体形成时间,该说始于南宋。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朝南迁。随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曲艺作为民间流行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徙而南下。
据另一位发言者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衡阳巷的歌曲和歌词结合而成。”衡阳,即今天的平阳;巷之歌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反对派的文人和聪明的盲人艺术家继承了古代音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曲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器乐和音乐越来越完善。
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地位很低,鼓词不被达官贵人、富豪视为艺术,被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解放前,当时的先生们不承认它是文艺,解放后,艺人翻身了。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而且在党和政府的控制下组织了曲艺家协会。在经济上,工人和农民的生活都在改善。于是温州鼓词脱胎换骨。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能听到鼓词优美的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首流行的鼓词曲调。
第三,艺术特色
温州鼓词按唱法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一种叫“大词”,又称“娘娘词”,用于红白喜事请客,或因争执认错、责罚。解放前,他们在供奉女神的寺庙里唱歌。唱大话时,用鼓打,打大鼓,敲大锣。曲调响亮、粗犷、原始。它的主副歌是《陈十四皇后》,唱的是陈十四学会杀魔的故事,可以唱几天几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其唱腔和曲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以瑞安语为基础)演唱的,各地声部不同,唱法也不同,唱法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曲调细腻柔和;北方曲调粗犷朴实。
温州鼓词善于抒情和叙事,歌词通俗易懂,有丰富的通俗词汇和民间谚语。歌曲有三种形式:“折叠书”、“小说”、“书籍”。它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句,有时会用到五句和重叠板。其文体一般由韵文和倒白组成。押韵非常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点。
温州鼓词唱腔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有平鼓、三纹板、牛筋琴、小捧月等。所以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可以在一场表演中演奏四六种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同时扮演各种角色(目前用的是男女对唱),要求字念清楚,人物刻画细致。剧情要交代详细,人物性格和举止要把握准确。一个人可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模仿各种声音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多表现家庭悲欢和爱情故事。交往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与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乐有高鹗吴三春、王状元、陈十四魔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月传,猫王,神榜。温州鼓词是用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和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画面。它已经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文盲人群中流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第四,传承的意义
已知的温州鼓词艺术传承者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广二、毛兴发、陈昌德,民国的曹代青、陈仁莲、、李、白、王,建国以来的关华山、阮石池、郑、丁灵生、、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自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一直面临困境,表演较少,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