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墨三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论文关键词]武术传统文化儒道墨[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与中国武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儒家的仁爱观、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墨家的"舍己成全"的精神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武术的深刻影响,以彰显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弘扬中华文明。武术是起源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传统运动。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存在和生活,孕育于中国古代的战乱,兴盛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人类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些多位一体的原始文化使武术得以萌发和生长。中华和百家争鸣为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中国武术两千多年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渗透和影响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流派,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儒家与中国武术1.1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不仅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甚至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潜移默化地保存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把原本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功传播到民间的功臣。鲜为人知的是,孔子出生于一个以武学为家的没落贵族家庭,他的叔叔是鲁的武士,孔子本人也是一位学者和武术家。列子说:“孔子强到可以吸引国之入口,却以力拒听。”说明孔子勇猛过人。《淮南子》也有记载:“孔子太智,野心太大,勇挫孟之怒,踏兔郊外,欲招城池。”也说明孔子是敏捷的。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礼记·射义》:“孔子射屈襄园,盖观者如墙。”都说明孔子精通军事武术和射防之术。可见孔子本人对武术的热爱和造诣,为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家,孔子提倡“仁政”、“德治”,但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期,孔子深知文武双全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有文化的人,也要有准备;有军务者,亦须备之。”他还主张治理国家要以“足食足兵”和“教民以战”为基础。孔子从文武结合的教育思想出发,把“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中的武舞与武术关系密切。射击和御术是更重要的武术。孔子培养弟子的理想目标是“成人”,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完人”。史记中嵇康子冉求的军事技能从何而来?冉秋日:“学孔子。”也说明孔子努力把弟子培养成文武双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孔子在武术方面的造诣,还是他对治国的具体见解,还是他培养人才的方法和目标,孔子都以“武文结合”为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早期发展。1.2儒家“仁”的观念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核心是其“仁”的观念,这也是中国武术伦理的核心,即武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练武的人最重要的是“武德”。崇尚道德,讲求仁、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点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全世界人民眼中不仅仅是一种搏击健身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人格净化的方式。什么是“武德”?它是在处理习武人、习武学校、习武人与他人、习武圈与其他社会圈子之间的关系时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以“仁”为核心的孔子伦理体系的指导下,在孟子“善、信、美、大、圣”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在民族精神的培育下,武术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鲜明的儒家仁爱色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论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内容,并将其与爱联系起来,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忠恕原则,并列举了忠、孝、智、仁、勇、容、信、敏等。孟子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仁”的内涵,“无隐之心,非人也;没有羞耻心,没有人性;没有听天由命之心,是不人道的;没有对错,是不人道的;藏心,仁之端;耻恶之心,义之端;心之辞,礼之终;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显然,“仁”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道德范畴,“武德”的概念就是由这些内容组成的。所以,虽然武术流派众多,而且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技术和方法,但其拳谱、家规、规矩几乎都明确了武术。同时,历代大师在选择弟子教艺时,都是从才、根、德三方面进行选拔,要求弟子首先要有好的武功。明代有五种内家拳法未传:“心危者,好斗者,狂饮者,轻毒者,柔钝骨者”。怕人是第一恶,因为这种人不能指望他们的武功。湖南吴佳拳提出了“骄者不教,轻狂者不教,忘恩负义者不教”的戒律。《峨眉枪法·戒》说:“不知者不言,不善者不言。谈袁教,贵在择人。”2道教与中国武术2.1道教“尊道敬德”宣扬“武德”。中国古代的道教是一种朴素的成人神圣化的哲学,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这也使得道教对武术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这里的“尊道重德”中的“道”,指的是道教中的教与法。老子在《道德经·德篇》中详细阐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克敌者不和,善用人者为天下。”是不争的美德,是用人的力量,是与天相称的,是极其古老的。“道教把“德”放在“道”之上,放在“道”之前,说明道教创始人老子已经充分认识到“德”在道教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武林中一直有“练武前未学过礼仪,练武前未学过道德”、“一个师傅领着修行”等名言,而“术”与“德”的关系,在很多拳类和文人身上都有着重阐述。李家全的《初学者入门》明确规定:“学拳,先以德为行,方能为义之人。学拳时要自律,要心平气和,待人和善”,并将其定义为李家全的门规戒律。。鲁大夫孙说:“天下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言。虽久不废,此为三仙。”强调“德”在读书、学道、为人处事中的重要作用。2.2道教的形神双修与中国武术的形神双修,道教的基本命题是“形神俱妙,道法亦真”,其对“形神”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哲学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是哲学中精神与物质关系的特殊现象。《太平经四行》说:“今忠神者,与元气相合,与四时五行相生。万物受天气影响,天气受元气影响。神行于气,所以有气就有神,有气就死,死了就死。所以,无神则亡,无气则亡。”强调的是神和气是和谐的,不是分开的。一方傲慢,另一方就不存在。中国武术不仅研究身体规范,而且寻求精神交流。内外一体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是指心、神、意、气息运行等精神活动;所谓外在,即手、眼、身步等身体活动。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术和技法上。比如太极拳提倡身心合一,要求“气要用心练,身要用气运”,形意拳强调“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合一。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也要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心与心”、“形与心”、“势与气”。通过改变“手、眼、身、步、神”八法来锻炼自己的身心。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与道家文化的依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的训练方法和运动形式。墨家与中国武术墨家是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和社会团体。虽然主张兼爱、互不侵犯、尚贤、节俭,但在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战争频繁,墨家主张用武力反对一切侵略和非正义。其创始人墨子带头,“从苦中取义”,为天下之利而行。他的弟子们也纷纷效仿,赴汤蹈火,跳刃而死,义无反顾,表现出一种侠义无畏的侠士气概。因此,墨家被任侠拯救了,并形成了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学术团体。一旦战争爆发,墨家还可以指挥、组织和参与小国、小城的防御战斗,从而推动武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和传播,这也是墨家的一大特色。3.1墨家思想的兼爱、互不侵犯与武术本质的联系,墨家思想的兼爱因主张兼爱而被儒家弟子指责为无父无君,被指责为“侠义动武违禁令”。因为他主张兼爱而不攻,即平等地爱一切众生,反对非正义的战争,面对“春秋无义之战”的残酷现实和封建社会地主贵族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血腥镇压,主张兼爱不攻的侠客必须生活在自下而上的夹缝中保护弱者,同时因为他主张“不攻”,必然形成一个武装力量或组织以暴制暴。但是,地主阶级这个强大的群体是当时的主流或者统治者。纵观历史,有武侠精神的都是在大义面前有所作为的圣人。如唐代安史之乱中不顾个人生死,独自隐退的墨玉本人和郭子仪;近代为民族复兴主动放弃逃亡机会的谭嗣同,有民族责任感,有“我横刀向天下,留昆仑山”的豪迈情怀;以及张学良将军为民族大义达成民族统一战线、抵御外侮后被终身监禁,大家都可以称得上是顶天立地、具有武侠精神的千古义人。当然也包括金庸笔下的乔峰夏乔,他用自己的身体在宋辽边境获得了几十年的和平。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历史上确实有很多类似的人物和事件。3.2墨家对军事武功的影响在墨家时代,先秦各大诸侯国不断争夺城池和土地,战争频繁。墨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精通武功的军事家之一。幼年学儒生之术,受嬴L子之术影响,精通“六艺之论”。这包括射击(射箭)和御(驾)等项目。墨子教学生,也有军事科目。《条幅》文章说:“中风解除前后解,左右解,独行其是者当休”。可见,军事学科是墨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墨家对军事科学影响很大,墨家主张“不攻”和“救”的观点。“不攻”就是反对“攻小,强弱”,即大国和强国对小国和弱国的进攻和掠夺。“救守”就是“守小国”。“我要保卫一个小国”在《准备城门》一文中对墨子说。墨子在《不攻》中说:“大国若攻小国,必救之。”充分表达墨子积极防御战争总方针的一句话是:“民治固,刑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为墨家弟子培养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此外,《墨子》中关于守城的篇章还有“备城门”、“备高地”、“备云梯”、“备水”、“号令”、“杂守”等十余篇。通过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工程建设和战斗过程,探讨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对中国军事武术乃至整个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论中国武术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同时,武术文化贯彻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国的儒、道、墨等传统文化流派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武术在经历了西方体育传播带来的近一个世纪的巨大冲击后,仍然在中国的学校体育和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地位和民族威望的迅速提升,武术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