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的个园

扬州盐商在清代就开始造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位于古城北角的葛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葛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由两淮盐商总经理黄芷君所建。葛园于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以竹石取胜,连园林名称中的“葛”字都是竹字的一半,要与园中各种竹子相结合,主人的意趣和心思都在其中。另外,它的得名是因为竹子顶端每三片竹叶就能形成一个“格”字,白墙上的影子也是“格”字。个园是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商总经理黄芷君在明代守志园旧址扩建而成。虽然花园很小,但它反映了各地园丁的聪明才智。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园林的叠石艺术,用分峰的方法,用不同的石头叠出“春夏秋冬”四个场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了“春山绚烂含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萧瑟沉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爬,冬山宜居”的诗意。个园立意新颖,结构严谨,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例,也是扬州最著名的园林之一。春光

听完万筱的歌声,前面有一个字园门。门外,竹树僵硬,高踞墙外,作出冲向云和凌云的姿态。竹中有石笋植石青便宜货,在“寸石生出情”的状态下,表现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独特的竹石图画,用惜墨如金的手法,揭示了“春山”的主题,即“好泉不忍藏,与雨最深情竹”。同时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惜春”的观念,提醒园中人春色虽好,稍纵即逝,但需要用心去欣赏和珍惜,才能得到大自然的美妙真意。

夏静

夏日风光位于花园西北,东面与宝山楼相连。夏日风景中,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如云似雾。造园者利用太湖石凹凸不平、薄、透、漏、皱的特点,堆砌的石头多而不乱,远看平整光滑,灵动如云,奇峰异峰。近视讲究,像山像洞。山上古柏,枝叶繁茂,颇为翠绿;山下有一个池塘;深入山腰,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映衬得美轮美奂。在北面的树荫下,有一股涓涓细流直泻入池塘,叮叮当当,池塘中央的鱼儿在睡莲间嬉戏穿梭,十分有趣和宁静。在池塘的右侧,有一座曲桥,直通峡山的山洞。这个洞穴又深又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人们走进洞穴也会感到神清气爽。绕着石阶登上山顶,一株紫藤面对面而立,游人在悠闲的游览中忘却了无尽的烦恼。

秋天的景色

穿过宝山楼的“我”字廊,往花园东边是壮丽的秋景,据说是清代大画家石涛所作。秋景由堆积的黄山石构成,山高,面积大。整座山分为中、西、南三部分,有“江南第一园”的美誉。黄山石是棕色的,棱角分明,像一把砍斧子的刀。整座山险峻凌云,显得气势磅礴。当你进入山腰,如果你进入山区,你可以随时看到危险。中峰高耸险要,下有石屋,可住十几人。里面有石桌、板凳、石床,通风良好,常年干燥,生活中颇有情趣。沿着腹径爬上山顶,吹云阁,心情愉悦,园景尽收眼底,所谓秋山宜登。尤其是当夕阳西下,给整座山洒上一层金色的时候,那你就能体会到园丁将山面向西方的道理了。

温特塞特

园丁把冬天的景色安排在南墙下,背靠高墙,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阳光。从远处看,雪好像还没有消失,地上铺着白色的石头。冬山是用宣石(石英石)堆砌而成,石头晶莹洁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出棱角,给人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不知道园丁是有意还是无意把假山堆得像一群狮子。远远看去,像是一头欢快跳跃的雪狮,令人尴尬。南面的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孔,风在后巷吹,时而呼啸。园艺师不仅用“雪色”来表达冬天,还巧妙地将“风”融入表达中,令人叹为观止。山边的几棵腊梅树衬托出冬天的寒冷。就在人们正对着凝重静谧的冬景,感叹一年已过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西墙有个洞,露出了春色的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来了。潘潇谷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丁家湾大树巷。潘潇谷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的私宅。因园内假峰险要,苍岩探水,山谷幽深,石径盘旋,故名潘潇谷。

小山谷是扬州园林中独一无二的。与葛园园、和园相比,占地面积小,建筑和岩石也不多,但美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即小见大。池、石、亭之间,或深、或兴、或高、或低,反差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内,因地制宜,随山水之形,产生深山大泽的气势,悠远耐人寻味,是其他园林无法比拟的。

小盘古一般分为三部分,西部是平房住宅区,中部是厅堂,厅堂右侧是火巷,东半巷是花园。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进了园门就是西园。园内有腐朽的岩石,原名“九狮画山”,因其岩石形状像一群探鱼的狮子而得名。山脚下有个洞,洞从西入口出来。有一个水池,池水石梁七折。池西有凉堂,三面临水,北洞口,临水有“台阶”,石中嵌有“水云”。东西花园由走廊和花墙隔开。墙南有桃门,题“丛翠”。桃门入口为东园,园南有三凉室。以小见大,整个花园是最出色的。

小山谷要静观其变,或在水阁等清风,或在槛前数鱼;或在山顶逍遥,或在回廊徘徊,或敲棋子,或倚楼纳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小盘古的美。

长期以来,这片精致美丽的城市山林一直作为某单位的招待所,可谓“藏在闺房里”。后来扬州市政府大力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搬迁相关单位,并拨款对公园进行彻底修缮,恢复了昔日风貌。这将是扬州新建成的“古香之旅”中的一道精彩景观,让中外游客大饱眼福。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潘潇谷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邻个园,东关街356号,是民国初年钱庄李和生所建。在扬州民居园林中,大部分的园林都是建在房屋的后面,但是这个园林里建的房屋是左倾的。大门是八角形的,额头上刻着“溥仪”二字。进了大门,也就是到了花园门口,一路领着人往屋里走。面对消防巷,向北,巷西是住宅五入口。巷东原有的湖岩假山建在墙上,委婉扣合,围岩严整,与墙顶的瓦墙形成对比。牡丹亭原建在山旁,花很美。假山北端尽头,原墙为五角形半亭,亭下有三间花厅,装饰极为精美,游廊为天花,均为浅雕。扬州著名画家王半载、吴曾在此题写砚台。从华亭西往北,霍巷东侧,开了一扇题“问路”的花瓶形门,园中一隅,花木怪石,北有三间小轩房。玄关后面有一个小院子,沿着坡道就可以到达走廊,也就是从楼后面到公园。在火巷尽头的住宅后,花园原本由一条复杂的道路与岩石相连,转向西北,有三座朝西的建筑和山峰。有一个梯子可以下楼,旁边有一棵紫藤。又旧又干,台阶是绿色的,增色不少。在后花园,曾经有月亮亭,紫竹林和其他景观。怡园和苏州屈原一样,布局在一个方形的缺口里,但比屈原更巧妙,形成错综复杂的上下层次,变化着界限。运用“绝境逢生”的手法,从小院搬到单独的花园,来了一个无止境的布局。不幸的是,假山、万津、碧潭和福道画廊都消失了。1962其实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国画院曾经设立过这个办公室,以前是居民楼。

市政府拨款后,有关部门根据李后人提供的资料,恢复了怡园全景。现在是长乐客栈的一部分,对外开放。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江苏扬州东关街356号位置:扬州老城凤翔巷6号,后门万虹桥17号。

建设时期:清末民初

现状:东路的房子大部分在文革初期改建为大会堂,西路和魏园的房子格局基本完整。

文化保护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概况:威普,占地面积为正长方形,东西宽约32米,南北长约52米,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住宅布局规整,威普花园建设精良。房屋由东西路并列,南北方向的纵深消防车道由一组组隔开。各类旧房60余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2.东路住宅:原门牌号为凤翔巷4号(今已不存在)。南守朝南门楼原是磨砖造的,文革初重建礼堂时被拆除。时至今日,南墙重建后仍有少数拆除重建的残砖碎瓦。

原来东陆从南到北有七间房子,都是三间房宽。中轴线贯穿,两厢对称。有26间前厅和后室。庭院5,青石板铺成。第一个入口是大厅,天井对面的入口是大厅,正厅朝南是花园。两边设走廊,正厅后向后拖座位。之后是三室二厅格局,客厅连贯三进,框架七梁。每个进入中殿前木雕格栅,和一个后屏蔽门和腰门。方砖地板,两次木地板。西厢房的每个入口都有一扇通往消防车道的耳门,与西路的客厅隔开。消防车道今天依然如故。东路,除了最后两个入口,在上世纪文革初期被拆除改建为人民大会堂。如今的大礼堂已经空了很多年,杂物堆积如山。文革初期,作者从文化系统队撤回到单位,即被造反派编入“支援斗争”编制,后被施工队留下做瓦工,参与大礼堂的拆除重建工作。

事实上,文革初期,老城区的广陵、城南、东关、汶河四个公社(街道办事处)拆除了作为历史文物的大宅门旧房,建起了大礼堂。而这段历史留下的四栋豪宅,在解放初期都被收归国有。解放前是一个有权有钱的大家族所有,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城南公社(金玉巷5号),解放前为国民党第25军军长黄所有,于1953年作为敌占区被没收。

3.西路住宅:西路住宅和园林建筑也很精致,门牌号是风箱巷6号。历史上的老房子从南到北数。除第二次拆除重建外,其余四个入口完整,共有各类老房子30多间。其中,维普花园是由市房地产公司丁于1983重建的,因此保存得最好。

第一进厅有五间,门楼铺设得很好,呈八字形,砖成对铺设。门上有两个砖磨额头,再有一个砖磨牌匾墙框,嵌有砖磨六角锦,也叫龟背锦。然后把木头当天花板,整体门楼看起来又宽又直。门边一对明矾石鼓虽只剩残座,仍不减门楼气势。穿过门楼,进入庭院,东侧历史长廊的台阶上仍有石头。朝南的第二扇门上,原石额,写着“卫普”二字。过了第二道门,过了玄关,进了威普花园。朝南,有五个大厅。其中三间为花厅,两侧有厢房。三花堂的材料和形式都取“方”之意,包括方梁、方桁、方椽、方柱,柱下的鼓、石也是方的。大厅里的地板也是方砖(后来改成了现代的水磨砖地板),连原来隔断装饰里的长条也是方的图案(如今已不存在)。东边三条走廊的过梁是方形的。西廊墙壁之间的嵌角萝卜砖也是方形的。西南角的亭子(又称舟厅)平面格局也是方形。建设可谓无处不在。这是扬州盖房子的一个规矩:东路厅用圆形材料。西路堂用方形材料,表示圆形和方形,左右,男左女右,表示东边是男堂,西边是女堂。漫步魏园,放眼望去,虽然其景观略显破败,但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意思的。朝南,有三个优雅的大厅,有滚动的棚子。在大厅的两侧,朝西的三段走廊与北门廊相连。东设两段斜廊,连接西南角的歇山阁一侧。上翘的角在空中,美在空中。亭下壁有砖雕海棠架,砖中镶嵌佛手、桃、石榴、葡萄等水果,寓意福寿多福、世代相传。你的曲流池满是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鱼儿戏水。水池四周是白色的石栅栏,石栅栏正对着假山周围的一片区域。柏树、花树和柏树象征长寿的男人,花树包含一个美丽的女人。朝北,墙边建有湖石假山。园内峰、洞、水、鱼、花、木俱全,布局精巧。据说是民国初年著名园丁于吉的手笔。今天有杨、和风箱巷12号的甘泉路炮炉,类似于扬州老城区的魏亭。这个亭子多位于西南角,主要是为了生活功能的需要。炎炎夏日,适合人们坐在这个亭子里避暑,欣赏风景。穿过花厅的腰门,可以进入后宅,明三暗五七梁的格局。不过它的西侧还有一个套房密室,前面有一个小天井,南边的小天井里有一个花架。百余年的花台上仍有瓜子黄芽,枝叶繁茂超过屋檐。最初,有一条狭窄的小巷连接前客厅和画廊到亭子,但现在已经关闭。“人间有明月三分钟,流氓有扬州两分钟”,这是唐代诗人许宁唱过的名句。后人以“两个明月”作为扬州的代名词。扬州独占明月,扬州文人以赏月吟诗为乐。清朝中叶,一位名叫徐宁的富官根据唐的诗建造了这座花园。

至今园中还有一口井,井田题写的“道光七年月杏”就像一本史书,镌刻着园史的真相。主楼位于花园的最北面,南面有七层长楼。正中,清代诗人钱泳题写了“两个清月”。既是遮挡北方残景的屏风,又是楼道开阔、美女如云的登高望月好去处。向东拐过弯,有一座黄石山,崎岖险峻,山上建有三座东阁,西接主楼,东接夕阳阁,使明月西沉时,可照阁送月;西南角有三座迎月楼,与东阁正好错开,可以隔空相对,让你登上月亮东山的时候就在阁中。

中国欢迎月亮。亭台楼阁环绕花园四周,既挡住了园外破败的景色和嘈杂的人声,又在狭小的世界中间留下了一片开阔的空间。东阁和西阁的错位,避免了严整和拥挤,显得宽敞、宽敞,形成了一种优雅、幽静的氛围。

与周边形成对比的是,园中有扇形亭台楼阁、伴月长廊、月亮桥等园林小品。门口漏窗,似满月,似残月,似月牙。亭台小桥用圆盘瓦和鹅卵石铺砌,在水面上形成涟漪,其中黄石被巧妙地点燃,犹如水面上的亭子,给人以错觉。尤其是月夜,月亮皎洁地照耀着美丽的花园,树木到处银装素裹,秋蝇鸣响。人们对探索山川河流,在水边漫步,沉浸在月色中充满怀疑。这种虚实相生,天地有机交融的景象,让人感觉有水无水,有山无山的情调。真的是山山水水相牵,谁能不陶醉呢?由衷赞叹“春风元朗三千客,岳明扬州第一楼”

二明月楼公园占地面积只有1,031平方米,但透过月光、山色、流水、树影、亭台楼阁、漏窗,却充满了内涵。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花园位于扬州市中心最拥挤的商业主干道上,第一百货大楼对面,真的是市中心的一个安静的地方。购物和观光后,人们在公园休息。徐园建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是清初汉源桃花坞旧址。为纪念参加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杀害的司令员徐宝珊,重修此园。园中有一个用黄石堆砌的荷塘,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为亭,取杜甫两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意为听黄鹂亭。整个庭院整洁多变。绕过徐苑,站在小虹桥上,小金山巍然耸立,湖面豁然开朗。徐园很小,占地0.6公顷。但结构还算过得去,庭院相连,错落有致。有听黄鹂亭、春草塘歌亭、蜀风亭等景色。听馆前陈列着两个铁锅。相传是南朝梁潇镇的水器,上面有“铁锅”的铭文,据说是1400多年前南梁的遗物。

“徐苑”的写法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但却和谐有趣。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珊的祠堂。

徐园作为瘦西湖的屏风,把景区从序幕拉开到高潮,造园手法高超。此外,扬州还有一些残存的园林,如狄园、小圃园、花石园、园、柳园、青云山亭、卢氏怡园等。翠园、野春园已拆除重建。颖园遗址已经发掘出来了。虎园、巴雍园、东荣园、威远园已被破坏,残存的建筑大部分被移至瘦西湖,只剩下房屋。

瘦西湖现有的小园除了徐园,还有傅庄、小金山、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