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是什么样的吗?

项羽是历史上被文学作品美化过的形象。很多人一提到项羽,就觉得他很忠诚,值得信赖。但事实上呢?他和刘邦约定谁先拿下咸阳,谁做汉中王,最后呢?他屠杀咸阳百姓,烧阿房宫,杀胡亥。没有遵守当初的约定。后来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被劫为人质,甚至还设宴互相残杀。这时候的项羽,有可能不分封吗?很难。陈胜没有分封,但六国依然重新建立。后来被抛弃的陈胜,成了秦军重点打击的对象,直接被打败了。从此,新六国被秦国打击。楚利用对两次机会的忽视,兵分两路,一路救赵,一路攻秦,成功灭秦。这时候六国都有一定的实力。项羽只是在救赵之战中获得了诸侯的投降。

但这种臣服并不代表他消灭了诸侯,吸收了诸侯,而只是在强大军事力量的帮助下成为盟友。此时的项羽并不具备直接消灭诸侯的能力。所以项羽的分封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达到平衡,他尽力分化王子。刘邦另辟蹊径指挥楚军的政治姿态,对项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刘邦原本是一股远在项梁之下的势力,但项梁死后,面对项羽被楚怀王集团打压,地位急剧上升,足以打压项羽。

项羽只控制了联军几个月,他的部队(外)不团结,他的政治集团(内)缺乏支持,内外都不够强大,很难下定决心突然和刘邦较量。范增等人看到了刘邦的威胁是新的山头,也看到了只要把刘邦铲除了,短期内楚国内部就不会有第二股政治势力威胁项羽,他们决定克服困难,铲除刘邦。但是,项羽毕竟年轻,初入社会。他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威胁就是威胁,错过了机会。

此后项羽分封诸侯,其实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的关键点是他不想封,非要封,而且被人知道了。司马迁记载项羽封爵为官时,不肯赐与他人。其实这更像是讽刺。向不能完全了解社会事务的发展规律,因此很难做出准确的决策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是他最大的个人问题。他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和在政治上的幼稚,充分说明他的能力主要来源于军事教育,而缺乏政治教育。

自己的年轻也让他无法通过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规避风险。但这些在史书记载中都没有提及。史书只关注他的军事实力,只看到项羽靠军事胜利维持霸权。项羽的确是靠军事上的胜利来维持自己的霸权,但这不是他的出发点。他的出发点是他最初设计的诸侯体系的分封制。后来之所以开战,取得军事胜利,是因为体制崩溃,不得不用自己的力量去补救。如果项羽的实力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跳神,那么他很可能会安排术士大量批发鱼腹书,到处篝火。那时候司马迁大概会说项羽要用占卜来治理天下。

司马迁对项羽出发点的判断是错误的。项羽不想用武力来治理天下,却又不得不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霸权。他的‘欲望’是通过分封诸侯和大小制形成的权力平衡来维持霸权。司马迁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所以可以说司马迁其实是事后诸葛亮。只是他把后发优势变成了后发劣势。正史中,项羽的主面是被误判的。他被误认为是被迫征税。

这个失算也可以说是低估了他的政治智慧。但考虑到政治智慧很大一部分是政治知识,而项羽在这方面非常匮乏,说低也没问题。毕竟他太年轻了,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他的实施计划达不到他的设计目的。所以在成长性上,项羽是有不错的成长性的。只是他三十岁就去世了,这个没法证明。既然没有,那就远远谈不上低估。从年龄上来说,项羽完全是他儿子那一代,完全是在打孩子。项羽的问题是他太嫩了。

军事实力是项羽起家和维持霸权的唯一支柱。司马迁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他并不理解。项羽有军事优势,这和项羽打算走纯军事路线不一样。历史上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他有意实现政治平衡。但项羽成长不足,政治能力不足,平衡失败。综上所述,我认为项羽被错判了。司马迁虽然能把现象记录下来,但在根本问题上犯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