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十大真正的错误是

十大最著名的不公正监狱。

第一个案例,“浮尸”案

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人是伍子胥。楚平王想杀吴奢,担心他的两个儿子回来报仇,就派使者以吴奢为幌子,把他的两个儿子招进来。我的哥哥吴尚说,我的父亲叫我,如果我没有活下来,我会被全世界嘲笑。武哥说,死了也没用。还不如去别的国家,趁机报复。吴奢和都被杀了,吴家军员四处逃窜。

人们对伍子胥有很多好感和同情,所以有“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翻白”的传说。伍子胥后来逃到了吴国,胸中始终充满了怨恨。相对于齐楚燕韩赵魏秦,吴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战国策》的作者连提都不屑一提。伍子胥到了吴国,翻开了吴国这个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复兴。

吴王封了鲁,重用伍子胥,国家越来越富强。“西破强楚,北为齐晋,南为越人。”楚国是七国中综合国力较强的大国。吴楚入主楚国都城,吴冰差点灭了楚国,这是楚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吴南征北讨,平定了越国,打败了齐国士兵,震惊了世界。

当吴国入侵楚国的首都时,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坟墓,发现他的尸体被鞭笞了300下。“做错事”,完全不顾君臣父子的伦理道德,毅然出逃,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挖坟鞭尸,为自己报仇。不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伍子胥是真正的君子。

吴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何璐之子夫差掌权后,重用奸臣伯诺,疏远伍子胥。当时越王鞠坚欲杀吴,吴已奄奄一息。伍子胥敏锐地意识到亡国之祸的迫近,几次进谏。“越王可辛苦了,大王今日不灭,日后必后悔。”夫差不听,反而相信了奸臣“不”的谗言,甚至给伍子胥一刀自尽。

意志坚强的伍子胥掐着舍人的脖子对舍人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我要通过这个门看看岳口是怎么灭吴的。夫差听了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包在一张马皮里,漂在河上。句践,苦尽甘来,果然灭了吴国。福查死的时候“掩面”说:“我没有脸见我儿子徐”。吴国人民同情伍子胥的刚毅,在太湖附近的一座山上为他建了一座祠庙,并把它命名为胥山。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的死亡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坦白说贾的不幸,我真的说不出来。我若得罪严,必大怒,斩之。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还不如做个博那样的人,用甜言蜜语迷倒国王,多么有钱。人为什么不追求财富,自寻死路?在中国历史上,像薄飞这样的人,如荒原中的野草,曾经盛极一时。偶尔会有一个伍子胥这样的人,说话做事总喜欢惹麻烦,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不理不睬的人,总是难得长命百岁。只是这样,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像薄飞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个案例,“死兔子煮狗”的案例

越王鞠坚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弱小的越国要想打败强大的吴国,没有这种非凡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但光有这种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与非凡的智慧相结合。句践、、君臣同心协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范蠡的不平凡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成功,还在于他在成功后说的一段话。当越国灭了吴国之后,范蠡立即离开了越国,给文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他能同甘共苦,却不能分享快乐。为什么不去?”顽固的文学流派拒绝离开这个国家。越王把剑给了阿文,说:“你教了我七种灭吴的方法,我用了三种。你还有四个。带他去见先王。”文忠不得不自杀。

“兔死狗烹,鸟弓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称之为范氏定律。范氏定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困难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互相支持。一旦有一点点蝇头小利,马上就撕破脸。尤其是皇帝,是最自私的,因为江山被抢了,所以执着于保护他,怕被别人抢了。身边的英雄越危险,被杀的就越多。多少英雄来去匆匆,谁能打破范氏定律?范定律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范蠡的智慧不止于此。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在海边打拼,居然“出几十万”。这些财产被分配给邻居,他们去陶笛做生意,变得非常富有,世界称为陶朱公。在过去,当人们谈论致富和赚钱时,他们都叫陶朱公。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与陶朱公相比?善始善终,文风不佳。他一登上王位,就杀了所有人。你看朱元璋,放牛娃出身,把身边的英雄都杀了。历代有多少英雄争得了名声,丢了脑袋。所以范蠡是古今第一智者。

第三个案例,“车裂”案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法维新”,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电子驻军改革”是失败的。这让中国失去了成为强兵最好的富国的历史性机会。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势力过于强大。在这个保守的国家,要改变我们祖先的法律并不容易。但是商鞅成功了。商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不仅有超人的勇气,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从一开始,他就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赏五金件,养一个人把一块木头从京城南门搬到北门,“人怪,不敢动。”于是悬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照做了,马上付了赏金。“人们指责它”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树立了自己“言而有信,言而有信”的形象。于是新政实施了。在各种法令中,有一条很有意思,“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人,不管他们的差异如何,都要给两倍”。也就是说没有“大锅饭”。本文来源于对人性的理解。可惜的是,今天有些地方还在吃同一个锅。我们今天的智慧难道不比两千年前的商鞅差吗?

新法律很难实施,因为每个人都反对它。太子犯法,商鞅说:“法律不行,你就从上面犯。”。“惩罚傅公子,惩罚他的老师龚”。把头放在地上,商鞅的勇气可见一斑。“明日秦人皆欲令。”我们在今天的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执行难”。如果法律不能执行,它就是一张废纸。如果我们今天有一个不偏不倚的商鞅,改革可能会顺利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位睿智果敢的商鞅,“十年后,秦民大说”,变法终于成功了。

商鞅变法前,“秦隐居永州,不与诸侯共盟,而遇之”。永州位于陕西省西部,这里的环境非常偏僻,与世隔绝。被中原各国奉为荣帝。“诸侯不如秦。”变法后,秦国成为西方强国,诸侯畏之,称为“虎狼之国”。后来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如果说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该是第一政绩,因为他为秦国未来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后来的结局很悲惨。秦孝公死后,四处逃亡,走投无路,最后被秦惠王抓住,处以劈车之刑。传统上,改革者很少有好结果。战国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文淑、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没有好下场。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创新,所以新事物不断被发明出来。我们中国人尊敬老人,喜欢老人。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东西都极其珍贵。如果我们做了一些非常规的事情,我们都会视之为异端,会死得很快。这就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而且千年老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有所需。移动他们就等于杀死他们。改革者和既得利益者最终是更大的敌人。

第四种情况,“聪明的错误”

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权力,蒯大富说。如果你有权力,你就拥有了一切。最大的权力是皇权。“遍天下,是王者之地吗?”其次,金钱是强大的。人们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的说法是“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力量可以独立于权力和金钱之外,那就是“势”。关于“势”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韩非子曰:“故善取权者安,不知权者危。”

韩非子把“势”列为君王治国的必由之路。他在《处境艰难》等章节中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精辟的阐述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谈到了韩非子的“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文化最辉煌、最壮观的时期。韩非子是一朵奇葩。如果你仔细阅读韩非子,你会被他的磅礴气势、开阔视野、缜密论证、绝妙比喻所折服。秦始皇看了韩非子的书,说:“好吧,我一定要看这个人和他一起游泳,我死也不恨他!”韩非子到了秦国,李斯认为他不如韩非子。他诽谤秦王,在狱中杀了韩非子。

第五种情况,“无兵造反”的情况

汉朝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对项羽屡战屡败。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常败将军”。汉高祖第二年,刘邦率五十余万人攻楚至彭城。项羽率三万兵进攻汉军,大破,汉军死亡十余万人。刘邦带着几十个人逃跑,一路上几次把女儿推出车外。在这场战斗中,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俘虏。汉高祖第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弹尽粮绝。纪信将军假扮汉高祖,假装投降。刘邦率领数十骑狼狈逃窜。刘邦退守高程,被项羽包围。之后逃到韩信那里,接管了韩信的军队。汉高祖第四年,刘邦在光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口,假装摸脚,说是打我手指头。每一根羽毛都会失败,我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羽毛恐惧症”。感谢韩信。汉军脱离自己的阵地,是“与韩信同计”。井陉之战后,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现。赵、韩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杀了龙且,砍断项羽的手臂。刘邦几次战败,最后收到韩信的精兵强将,才得以再战。

汉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当初韩信和彭越失败,刘邦被打败,他“呆在深沟里”。后来,他用张亮的妙计,与韩信、彭越“分天下”,把他们哄了进去。垓下之战,据《史记》“淮阴侯将三十万为己有”,整个战役都是韩信指挥。垓下之战,真的是韩信之战。气势磅礴、四面楚歌的韩将军和把大山拉出人间的楚,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悲壮的英雄史诗。

就在项羽下葬后,刘邦“冲入齐王墙头,夺其军。”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多么“平凡的世界”,原来如此。司马迁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长一段话来描述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僵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和项羽都无力“止天下之祸”。唯有韩信接连获胜,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恰好“三分天下,寸步不离。”这段话很精彩,就像最早版本的诸葛亮《隆中对》。这段话后来被司马光引用。司马迁为什么要用大段大段地把这个写下来?我猜太史公对韩信是有隐情的。

蒯通引用“一兔死,一狗烹”,文子被害的故事警示韩信,但韩信对刘邦深信不疑,顽固不化。结果韩信也没逃脱“死兔子煮狗”的命运。据说韩信死于吕后和萧何之手。“成功也是萧何,失败也是萧何。”我很怀疑。猜忌-削权-斩首是英雄白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足智多谋,善战。刘灿邦如何容忍他?在韩信之后,彭越和邛崃也被刘邦害了。聪明的张亮知道“死兔烹狗”的道理,借口离开,跑到山里躲避灾难。乞谷原本是聪明人自残避祸的一种方式。后人无知,引之例学之志,离真相自残相去甚远。可以说,韩信被害是必然的。

韩信被害,刘邦不在现场,但有指示或提示,他完全可以巧妙地做到。在许多犯罪中,主谋不亲自出庭是很常见的。说韩信造反,不仅奇怪,而且不合逻辑。当齐王时,他势力强大,蒯通一再劝说,坚决不反对;当楚王,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不反对;只有在没有士兵的时候。没有士兵造反,自杀,韩信是不是有病?况且韩信和陈毅的对话应该是两个人的阴谋。如果泄露出去,那将是致命的。但史书上是有记载的,而且是生动的。那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

第六例,“悲愤”

北宋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刚逝世,享年57岁。有人说他是生气活着。人生坎坷,就像拴在井绳上的水桶,时上时下,时上时下。郑和二年,中进士,官督谏议。《用权威说话》被搬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郎。为人直爽,容易得罪人,刚入仕途就受到重创。

宣和元年,上书催陈主持国事,说“朝廷言恶”,被贬到南涧府沙县任小税监。如果不改脾气,得罪了别人,再给一棒子。宣和七年,任命太常,太年轻。金兵南下,宋徽宗畏首畏尾。李刚“刺胳膊写书”,要惠宗做太子。难得这么大胆。

钦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渡黄河,形势危急。惠宗逃往南方,钦宗也想跟随。满朝武文,人人畏敌如虎。太宰白主张放弃钟石城。李刚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张坚持抗战,危难之际苦苦哀求:“陛下身为大臣,不可畏首畏尾。如果你统治军队,你愿意用死亡来偿还!”钦宗为之动容,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李上任,下令凡弃城而逃者一律处死。李刚整备部队,部署兵力,修整军械。金兵围攻,不得不撤退。这就是著名的“李刚保卫东京”的故事。

李刚正在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攻。姚急于邀功,又遭受了一次小小的挫折。丞相李邦彦趁机诋毁李刚,钦宗刚刚撤了李刚的官。消息传开,北京军民“意外聚集数十万,声声动容”,为李刚求情。钦宗无奈,李被任命为尚书右职,肩负守城重任。不久,他被贬谪到亳州明道宫,罪名是“聚精会神主辩,虚度光阴失恩师”。

金兵又来了,钦宗才意识到“和议事不对”,想起李刚又来了。他任命李刚为大学士,在资政厅主持政务公开。

高宗即位了。李纲任丞相(尚书右仆,中书侍郎)。李刚决心革新,改革弊端,充实国库,重整军备,准备北伐。他主张坚决抗战,遭到黄千山、汪伯彦等投降派的反对,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仅仅过了七十五天,他就被革职流放到鄂州。十几年来,李刚就这样起起落落,屡遭贬谪。

惠宗、钦宗和高宗这三个皇帝都是昏庸的。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大堆汉奸投降派,比如蔡京、童贯、梁世成、李严、朱逊、李邦彦、蔡瑁、唐可、耿南忠、张邦昌、汪伯彦、黄千山,他们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楼会倒,一个人很难支撑。在绍兴十年,李刚因悲伤抑郁而死。为什么,忠诚与背信弃义的斗争如此艰难,却往往以忠诚与善良告终?

第七种情况,“莫须有”

岳飞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里是爱国者的别名。现在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引用外国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证据,大谈“民族”二字的含义。我国历史上的英雄,像一棵参天大树,深入亿万人民心中。要摆脱他绝非易事。在俄罗斯无论走到哪里,总能看到一些巨大的战争纪念碑、英雄雕像、坦克、大炮、摩托车车厢等等。整个俄罗斯可以说是一座战争博物馆,一座英雄纪念馆。这个强大的民族总是向你展示他们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讴歌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打败了拿破仑,也打败了希特勒。一种骄傲,一种不屈的精神,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液里,显示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气质。而在这里,我们没有那种强硬,也没有那种外露的骄傲。与边界另一边的俄罗斯相比,二战遗迹被刻意保留的非常少。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让一些文人随意贬低。两个民族,如此不同。关于岳飞“愚忠”的讨论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

“你叫我去死,我就不得不去死”是一个自然法则。不仅仅是杀了一个岳飞,那些昏君暴君造成了多少灾难。最后人民还是要跪拜尘埃,磕头欢呼,长生不老。

“愚忠”的岳飞不止一个。时空变了。21世纪了,网络上还有很多赞美秦始皇的人。“长命无国界”的概念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孔孟控制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如泰山。一个人要摆脱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批判岳飞的“愚忠”。“愚忠”其实是一种美德,完全符合东方价值观的教导。关于岳飞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谁杀了岳飞?

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岳飞庙,早些年,当人们经过秦桧的雕像时,他们都吐口水。传说秦的后人觉得自己没面子,就悄悄把秦的铁像扔进了西湖。我不知道整个湖都发臭了,于是人们循着气味找到了秦桧的雕像,并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飞墓前。众所周知,秦桧杀了岳飞。

但是文徵明有不同的理解。他在一首名为《红河》的诗中写道:“当你读完秦晖的作品回来时,这个身体属于哪里?一千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在南方穿越错误的道路。当时怕中原光复。”我说的是高宗皇帝。恐怕收复中原后,两个秦晖家族会卷土重来,我自己的皇帝也做不到。正是高宗这种卑鄙龌龊的心理害死了岳飞。因此,跪在岳飞墓前的应该是高宗。让皇帝跪岳飞,让皇帝跪臣子,这是违反规矩的。中国人最讲究规矩,圣人说,“君君、大臣、大臣”从上到下都是有条不紊的。“我有罪就有罪,皇上英明。”过错都在臣子,皇帝永远是英明的。

第八起案件,即“叛乱”案

明朝的宦官经常在朝廷闹事,把军务搞得一团糟。英国教派时期发生了“民变”。蒙古人致力于大同,太监王镇鼓励英国教派亲自征收。兵部侍郎于谦谏,不听。第二天出发,“事出匆忙,朝惊。”50万大军还没到大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进了大同,无力作战,只好李。王镇,河北禹州人,绑架英宗去了禹州。他没有走远,但他害怕军队会践踏他的庄稼,转向东方。当我们到达土木堡时,它离怀来城不远。大军想要进入怀来城,却被王镇挡住了去路,因为王镇个人的辎重还没有到。孟军追赶他,英宗被俘,王镇被杀。

一个浑王,如此昏昏沉沉;一个朝臣,如此霸气。国家大事,怎么不坏?“民变”和“晋家京齐”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北京只剩下数万疲惫不堪的士兵。人们受到了惊吓,军队士气低落。一批投降派惊慌失措,主张放弃北京,南下。危急之际,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严厉斥责投降派,坚决主张抗战,并在混乱的朝廷中为杀王振宇一党马顺据理力争。一方面动员各路兵马,部署北京保卫战。军民的抗战情绪空前高涨。蒙古军围城,激战五天,最后被击退。一个即将崩溃的国家,靠谦虚来力挽狂澜。此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流弊,建立新军,加强边防。国力略有提振,倭寇不敢进犯。世事无常,灾难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况,突然情况变坏了。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

此前,于谦等人以太上皇的身份欢迎被俘的英宗归来。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权臣石亨与宦官曹吉祥合谋。“与其重登王位,不如称王储。”。几个谋反者拥英宗夺宫门,宣布复辟太上皇。以“欲迎外族诸侯入大一统继位”之罪名,坐镇谋逆之法,卑微于市。

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里“没钱”,没钱。只有主房间锁得很紧。打开一看,全是皇帝给的蟒服和宝剑。

当官多年,真的很少见家里人不会抄钱,这么老实。于谦死后,当孟军再次进攻时,皇帝后悔了。侍立在旁的官员说:“让于谦在这里,不要让寇在这里。”皇帝沉默了。《明史》说于谦“国之难,保国之安,而义为必依,为权奸所羡”。这是成化第一次平反于谦冤狱时的圣旨之言。很贴切,全世界都广为称赞。我尊敬于谦,不仅仅是因为他家抄不到钱,不仅仅是因为他抗敌救国,更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读于谦的诗,会有一种清灵,一种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令人振奋。诗如其人,是于谦的天性。于谦的《北风吹》和《念叨煤》,还有非常流行的《石灰的诗》:

千锤打山,火只随便烧。

不要怕被砸成碎片,把纯真留在人间。

诗歌和性格反映时代。于谦的委屈比窦娥更让人心碎。

第九例,“双重间谍”

袁崇焕这个名字因为金庸而广为人知。袁崇焕,像一块磐石,在边境金兵的道路上坚不可摧。金兵几次出手,如向石头扔鸡蛋,头破血流。开创满清大业的努尔哈赤,是一代骄横。然而这个天骄撞上了袁崇焕的石头,死了。

六年后的明天,才华横溢的努尔哈赤率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连长杨琦支援部队,不救。一座孤城,兵力不多,由袁从焕率领,英勇对敌。这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结果游牧民族被击退,努尔哈赤身负重伤,于年死于沈阳。

这一仗充分展示了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天才。从此,金兵闻其名而惧之。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崇祯年间升任兵部尚书兼冀辽总督。经过袁崇焕的苦心经营,宁远和锦州成了铜墙铁壁。天启七年,皇太极亲自领兵绕锦州,被袁崇焕击退,损失惨重。野心勃勃的皇太极,一心攻明,过不了袁崇焕这一关,很头疼。最终帮助皇太极解决这个难题的,是著名的汉奸范文程。

历史上,每当国家有危险的时候,汉奸就产生了。外敌往往是迷茫困惑的。有些汉奸极其聪明,诡计多端,帮助敌人消灭自己的国家。正是这个汉奸范文程,深谋远虑,为皇太极出了一个计策,绕过袁崇焕,经过蒙古,目的是转向直隶。皇太极率领大军,一路包围北京。袁崇焕领兵入援。皇太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他用了范文程的两面派策略,大获全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不知道是怎么被明成祖和满清文臣忽悠的。背后金兵在被俘太监杨面前“低声下气”,说今日退兵与袁崇焕有密约,是大功一件。太监杨“假装卧倒”,“偷了消息”,报给崇祯。崇祯心服口服,把袁崇焕送进了锦衣卫监狱。

12月入狱,次年8月杀袁崇焕。因为家里,他没有钱,是个清官。清兵入关难,直到袁崇焕死。他是明朝的栋梁。当这根柱子倒下时,没有人能代替它。读中国历史,越读越糊涂。万历六年,明朝人口达到6069万。满清人口只有男女老少一百万。一个六千万人口、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大国,被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落后小国打得落花流水。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等人一大批汉奸为他们出谋划策,齐声应战。

灭明的主力其实是汉人。虽然后来都升官发财了,但始终是奴隶,不是主人。那些怕死、贪图财富、背叛祖国和人民的人是一群可耻的败类,范文程这样的人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我们现在却为它唱赞歌,把它和张亮、诸葛亮、刘伯温并列为杰出的历史人物。

第十例,“百日维新”案

百日维新持续了103天。结果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禁在瀛台,维新党鸟兽散,六君子在菜场被斩首。一段非常痛苦的历史。

这段历史吸取了哪些教训?首先,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素质高。五千年历史,积淀太厚,如泰山,又有几亿人口,决定了中国的伟大品质。如此巨大的质量,其惯性超乎想象。就像一颗质量巨大的行星,很难改变自己的运行方向,沿着自己固有的轨道运行。有一本书《有趣的物理学》,讲的是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运转会发生什么。这将是一场灾难,地球表面的一切都将以非常高的速度被抛出。所以,要想改变中国,首先要充分了解和理解他庞大的体量所产生的惯性力。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一群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文人,两者结合起来,就要轮换干坤。康有为说:“保守是不可能的,必须改革;慢改是必然的,必须快改;小改不行,必须彻底改。”就是这个“速度”字导致了它最终的失败。在菜场慷慨赴死的康有仁批评他的兄弟:“伯哥规模太大,野心太大,野心太大,同志太孤独,控股太大,...而且无权往上走,那他能成功吗?”完全正确。

在中国,任何剧烈的变化都是不合适的。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中国,因为它的质量太伟大了。牛顿已经用他的科学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