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细节

根据前苏联官方说法,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家乡的格鲁吉亚人依然怀念着这个充满争议的* * *。

哥里镇居民的骄傲

在斯大林的出生地哥里镇,当地民众对斯大林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他们的骄傲。人们晚上敬酒时,第一杯酒通常是献给斯大林的。哥里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是一个英雄和伟人,正是斯大林在这里度过的短暂时光使格鲁吉亚闻名遐迩。如果不是斯大林,哥里永远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久加什维利(Joseph Gyugashvili),1879年出生于哥里镇的一个小房子里。约瑟夫·久加什维利(Joseph Gyugashvili)是在参加革命活动后才改名为斯大林(意为“钢铁侠”)的。现在这个小屋保护得很好,里面的家具都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成了朝圣之地。斯大林还活着的时候,政府就在斯大林出生的小屋旁边建了一个博物馆来表扬这个“钢铁侠”。苏联解体后,有人建议拆除博物馆,但它最终幸存了下来。

博物馆的展厅里摆满了斯大林的个人物品和纪念品,包括他早期的成绩单、烟灰缸、烟斗和木桌,还有大量的照片,记录了斯大林从一名布尔什维克基层干部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全过程。在博物馆的大厅里还展出了一个斯大林去世的青铜面具,它是在斯大林去世6天后制作的。博物馆外停着一辆鲜绿色的专列车厢。斯大林在1945年用这辆车去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正是在那次会议上,美国、苏联和英国通过了对德国的分治计划。在介绍斯大林的生平时,博物馆没有提到苏联的大清洗和饥荒。哥里大学历史学教授Ramade Z认为博物馆的这种安排没有错:“我告诉我的学生,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劳动人民的捍卫者,他不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暴君。”拉玛德说,斯大林实现了俄国现代化,打败了法西斯,从而拯救了全人类。这有错吗?教授自信地说:“绝对不行!”

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俄罗斯人将斯大林视为正面人物。

像全前苏联数百万人一样,67岁的斯大林的孙子久加什维利崇拜他的祖父。在格鲁吉亚人中,以“斯大林之子的儿子”闻名的久加什维利说:“他是个天才。”久加什维利是前苏联上校军官。他的家位于第比利斯边缘一栋破旧的公寓楼里,那里到处张贴着斯大林的画像。久加什维利说:“我的祖父竭尽全力保护这个沙皇时期遗留下来的帝国。”久加什维利坚持认为,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英明领导,苏联早就分崩离析了。他感慨地说:“他使国家工业化,国力增强。他死的时候,只带走了一件衬衫和两件外套。与今天那些在瑞士银行开设秘密账户的当权者相比,他看起来有点像耶稣基督。”

不久前,俄罗斯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民众对斯大林的看法相互矛盾,或将其视为正面人物,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斯大林功过相抵。俄罗斯政治家公开赞扬斯大林。他们指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被大规模逮捕和处决的人数被故意夸大。

据西方历史学家估计,斯大林统治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人数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其中许多人悲惨地死于强制劳改营和1932到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期间,还有人声称死亡人数甚至更高。“这一切都是谎言,”斯大林的另一个孙子叶夫根尼毫不畏惧地说。“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我的祖父周围都是托洛茨基犹太人,他们巧妙地操纵着他的一举一动。是他们把人赶到了古拉格集中营,这种行为是在斯大林把他们处决后才停止的。”

在格鲁吉亚,要找到一个人来反驳这种说法并不容易。当然,在斯大林的家乡,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看斯大林。在哥里镇附近,一位神父谴责斯大林对格鲁吉亚知识分子和宗教的处决,他的父亲死于西伯利亚流放中。这位名叫塞拉菲姆的牧师说,“我们不应该忘记他是一个独裁者。”

斯大林30岁的曾孙雅科夫对斯大林的看法更矛盾。雅科夫是一个可爱的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20世纪90年代,雅科夫在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了三年绘画艺术。在苏格兰求学期间,雅科夫成为了一名典型的西方大学生,是凯尔特人足球俱乐部的狂热球迷,经常出入夜店。雅科夫自称雅各布(圣经中的名字)。

过去,雅科夫对自己的人生经历避而不谈,因为他与斯大林的血缘关系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雅科夫回忆说,他一直生活在斯大林功过的阴影下。最糟糕的是,苏联解体前几年,关于斯大林大屠杀的史料开始曝光。“特别是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开始后,我看报纸的时候,心里很不愉快。当时的报纸经常说斯大林是刽子手。”“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当我长大后,斯大林主义达到了顶峰。”尽管如此,雅科夫仍然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到自豪:“这些天来,我对真正的自己感到很放心。我是Gyugashvili,它在我的血液里流动。”

斯大林成了理想主义者的化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雅科夫了解到了他的曾祖父斯大林的优点和缺点。现在他仍然对久加什维利家族的后代抱有希望。“我们的后代不会像我或我父亲一样承受沉重的压力。我父亲在赫鲁晓夫时代,我上学的时候压力很大。但是,我想我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为斯大林越来越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历史已经把一切都冲走了。”

保留姓氏已经成为斯大林后代的一种情结。当斯大林的后人在今年3月5日聚会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时,一位最年轻的斯大林家族成员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格鲁吉亚的传统,孩子的中间名取自父亲。叶夫根尼给大儿子取名维萨里昂,他给七岁的孙子取名约瑟夫·久加什维利,这个名字曾经被斯大林用过。叶夫根尼拥抱着小约瑟夫,动情地说:“我几乎一生都在俄罗斯度过。我希望把斯大林这个名字带回他的祖国,让他永远生活在那里。

评价斯大林

隋玉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的噩耗在当时引起了悲痛和震惊,我至今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可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的世界影响。本文对国内外斯大林问题的走向提出一些归纳性的看法(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1.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斯大林的争论出现了两次高潮。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一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争论的主要话题之一。还有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斯大林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斯大林的社会正义模式上。人们在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时追溯到斯大林,因此对斯大林的批评变得更加严厉。在这种形势下,正如毛泽东所警告的那样,保持冷静的头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全面地评价史达林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斯大林问题的评价主要涉及四大方面。一是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即斯大林领导苏联30年及其主要功过。第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第三,斯大林的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涉及到党的建设和党内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正确与错误、与马列主义的关系。第四,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与他实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有关,包括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军事理论和战略及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败等等。如果只从上述某一方面对斯大林的一生下结论,难免有失偏颇。

第三,国内外对斯大林的评价已经达成某种共识。总的来说:第一,斯大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不仅是本国之事,也是世界之事。第二,斯大林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如有的学者所说,“作出了杰出贡献,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存在分歧。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绩:1。列宁之后,他领导苏联党和人民,顶住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压力,在一个苏联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胜利提供了榜样和支持;2.短短几年间,他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3.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发展。四、斯大林的主要错误:1,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实行个人专政,在党内斗争中滥用专政,导致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大批无辜干部受到镇压;2.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定历史文章下形成的,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教条化、绝对化,日益僵化;3.以大国大党的身份,称霸的本质是树立自我中心,对外发号施令,推行大国主义。这些错误是历史条件、管理体制和个人素质造成的。

第四,赫鲁晓夫也谈到了斯大林的功过,因为他是以“谴责”为主,经常使用刺耳的语言,给人一种斯大林被全盘否定的印象。赫鲁晓夫在1956 CPSU的20份秘密报告中说,这份报告不想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因为他的功绩已经得到充分研究,称“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报告着重指责斯大林“变成了一个高人一等的人物,认为他像仙女一样具有非凡的品质。他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洞察,能为所有人着想,什么都做得出来,行为也没有错”。赫鲁晓夫在1961 CPSU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只是强调要公开谴责斯大林个人迷信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和歪曲”,“抛弃已经成为进步障碍的党和国家的领导方法”。从这些话中,我们不能得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大辩论期间,《二评》、《关于斯大林》引用赫鲁晓夫辱骂斯大林的粗话,反映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恨之入骨。

5.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后期很少评论斯大林。为了实用主义,它谈到了及时的谴责和肯定。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斯大林是不能回避的,斯大林的功绩也或多或少要提一提。一般说,在战争年代,斯大林伟大的政治意志、目的和坚定性,他组织人民并使他们服从纪律的能力,对胜利起了自己的作用;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不能一笔勾销,等等。

六、苏联军方* * *对斯大林功过的评论一般比较中肯。具有代表性的是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主任德米特里·安东诺维奇·沃尔科戈诺夫在1988年写的《胜利与悲剧》(史达林的政治肖像)。指出:1,斯大林的历史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复杂辩证法。坦率地面对历史和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史达林为争取和维护社会主义所作出的无可辩驳的贡献,以及他毫无根据地迫害千千成千上万无辜人民的政治错误和罪行。2.斯大林权力无限,不受民主监督,至高无上,为所欲为。但他内心很孤独。他一生都在尽力把这种软弱变成强大的标志。列宁指出,斯大林“凶狠”的性格对政治家起了很坏的作用。3.从列宁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可能是唯一一位最彻底、最坚决地捍卫共产党建立和加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的革命领袖。他没有取代列宁的天赋,但其他人也没有。他不像许多人那样聪明、有道德;然而,在为新制度的生存而斗争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领导人的政治意愿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列宁,没有人能打败斯大林。

七、我党早期公开评价斯大林采用“两点论”,提出“利大于弊”。1956年4月5日和1956年2月29日分别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讨论》(以下简称“两论”),既肯定了CPSU提出的反对个人崇拜问题的重要性,又冷静、客观、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当时的功过是非。并且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方面,对斯大林错误的社会历史根源进行了理论分析,强调指出:“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斯大林,对他的是非之处进行全面的、恰当的分析,以吸取有益的教训。无论是他对的地方,还是他错的地方,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象。”当时,“两个理论”在国际上,特别是在苏联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总的来说,“两论”的基本观点和评价斯大林的方法论仍然是成立的。其中,“斯大林的错误和他的功绩相比,只是处于第二位”的说法更有道理,虽然以后更难被广泛认同。至于毛泽东说史达林功过“三七开”,形容史达林功过大于己,无非是借用中国传统的通俗比喻,不必深究。但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说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两论”中似乎有点高。但1963年9月大辩论期间写的《第二次评论》和《关于斯大林》,由于当时打击赫鲁晓夫的政治需要,多少简化和淡化了斯大林错误的一面。

八、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前后有所变化。总的来说,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斯大林的评价没有超出“两论”的基本框架。戈尔巴乔夫推行“开放”大量揭露斯大林罪行后,尤其是标志着苏联模式破产的苏联解体后,国内对斯大林的负面评价更多了。随着对斯大林模式和教训研究的深入,开始出现斯大林所说的“超额大于功绩”的说法。这里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1992年8月在长春召开斯大林学术研讨会。会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对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一书。这是一次专家齐全、水平高、代表性强的会议。对斯大林的评价,一般是基于“功绩巨大,错误严重”的思路,比分析后者更重要。该书序言总结了会议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斯大林问题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斯大林的功过是非,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甚至是同一问题的两面。本文列举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如果避免了这些错误和缺点,成功就失去了,至少很难实现,而这些错误和缺点的存在和发展,会在以后滋生更大的失败。

第二个例子。2002年6月5438+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兴衰史》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3年第1期发表书评,称该书“导言”明确指出斯大林在斯大林模式中“完全超过了他的功绩”。书评称赞这一新结论是“最新、最大的突破”。然后,批评者根据书中的内容,从制度的角度总结出若干“充分的理由”,来证明斯大林的过激行为大于他的功绩。——是否应该根据斯大林建立的“模型”对斯大林一生的功过下结论,颇值得商榷。

九、评价斯大林的一些认识和方法问题。

笔者认为,虽然评价斯大林的问题非常困难,但只要我们始终遵循冷静、客观、求实的精神,避免感情用事,防止掺杂任何个人因素,总可以找到接近真相的答案。

第一,评价斯大林应该是总结教训而不是清算。斯大林的问题毕竟是党内和人民内部的问题。不管对他功过的具体评价有多么不同,还是容易出错。向斯大林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要的,更要找出他犯错误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正如《一论》所说:“无论他是对是错,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象。”如果一味采取秋后算账的方法,那么结论和效果就会完全不同,甚至适得其反。西方国家的一些帝国主义学者为了否定苏联和社会主义,一直把斯大林放在敌人的对立面去攻击和批判他,这是绝不能模仿的。人们常说,把一个人的缺点和错误集中起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可以一百次击倒。比如(比如永远不可能这么确切),如果仅以“文革”来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该得出什么结论?我们清楚地记得,邓小平为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巨大努力。可见,立场不同,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二,研究斯大林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地看待问题和与时俱进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概念。研究任何问题,包括斯大林问题,都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但不能用与时俱进来否定问题的历史观。如果仅仅用现代的条件来衡量历史,称之为“与时俱进”,那就太容易让后人对前人说三道四了。比如,如果用今天信息网络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衡量人类古代的科学发明创造,我们可能会觉得当时的成就应该是多么幼稚可笑。说到苏联模式,我想问一下,苏联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包围的恶劣国际形势,有可能不集中权力吗?卫国战争中,面对强大凶猛的德国法西斯武装侵略,我们能不集权吗?答案显而易见。当然,中央集权并不意味着个人垄断和强制。问题是国家政权稳定后,领导人要自觉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丰富国家的民主生活,最大限度地推进民主化。斯大林的错误是误解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阶级斗争规律,强调“越来越尖锐”以终结民主化道路。斯大林确实做了很多蠢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对此你怎么看?列宁曾强调* * *人民“将努力纠正我们的失败和错误”,并指出“如果我们的敌人指责我们,列宁本人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做了许多蠢事;那我想这样回答他们:是的,但是你们知道我们的愚蠢和你们的完全不同吗?”(引自《两个理论》)

第三,不能只对斯大林的一生下结论。从系统的关键方面研究斯大林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不是问题的全部。把斯大林时期和后来苏联的错误归结为体制原因,其实是不合适的。除了制度,还有发展战略、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运作。在《对斯大林的再认识》一书的序言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估计不当,要求过快过急,单纯追求产值的粗放经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不平衡,过分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而牺牲了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这些都和体制有关,但不全是体制问题。也就是说,决定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不是制度。把发展战略的所有失误都归咎于体制原因是没有根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战略上的失误是苏联造成经济发展严重后果的更直接原因。”说到这里,笔者还想延伸一点。如果只用制度原因来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那么责任在斯大林,不就意味着作为罪魁祸首的戈尔巴乔夫不用为CPSU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承担任何责任吗?如果这样研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岂不是越来越有失偏颇?在国内研究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不仅想从斯大林身上寻找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甚至一路追根到列宁。这样的做法不仅完全陷入了一个误区,而且导致社会主义历史本末倒置,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再者,苏联模式也要综合评价。苏联模式能存活这么久是有原因的。苏联模式是在党内外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它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辉煌的成就。在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的形势,把增强国防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战争年代,表现出动员性强、对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优势。苏联在15年完成工业化,为抗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成为综合国力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又一超级大国。问题在于,随着时代主题转向“和平与发展”,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显示出些许活力的严峻挑战,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在斯大林之后的几十年里,把这一大笔钱归咎于斯大林是不公平的,这无异于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开脱。此外,我们不应该得出苏联模式改变就会崩溃的结论,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能够在中国这个曾经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取得实质性的改革进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对斯大林的评价要有一个总的看法。历史证明,“一事无成”的理论,把斯大林当成敌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样,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完人”,是站不住脚的。“利大于弊”的理论很难解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也很难被广泛认同。“过剩大于优点”的理论有明显的片面性。似乎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不需要无休止地争论斯大林的功过比例。而是要在肯定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领导苏联社会主义三十年的基本前提下,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当然,对斯大林也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评价。作者认为斯大林是一个有着伟大历史功绩、非凡领导才能、严重错误和罪恶、致命人格缺陷的人物。所以他是一个功过兼备的人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长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