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是真的?
鲁迅对民族劣根性的彻底批判,对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甚至糟粕的否定态度,精辟独到深刻生动的观点,冷酷犀利的分析,才是警醒国人麻木灵魂的真实而最重要的意图。
鲁迅在《浮士德与城市》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65438+10月P345)中写道:“因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对旧的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即在对旧的反对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新文化仍然是从旧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并没有完全否定旧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1934年6月7日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强调,要正确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取”、“有”、“选”,即批判地接受。同时,也要反对那种无歧视地接受一切的观点。虽然鲁迅在《盖华集》中解释为“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但鲁迅的极端刻薄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场景所决定的。
1918继《新青年》开设《感悟笔记》专栏后,鲁迅的文章呈现出犀利、深刻、生动、精辟、独特的风格。丁仪曾在《杂文立法论》中说:“鲁迅杂文开创了诗歌与政治理论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笔法犀利深刻,短小精悍,锋利如匕首,醇厚如酒精。一方面完成了战斗任务,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最深刻最宽广的思想。”鲁迅文学所体现的深刻性,体现了他对民族劣根性的普遍现象和典型案例的深刻而独特的视角,以幽默的笔触突出了那个病态社会中劣根性的症结所在。他分析的力量来源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交织着旧传统伦理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感情。
所以毛泽东是在:& gt其中有五位最近对鲁迅大加赞赏,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周恩来曾在《鲁迅逝世两周年》一文中说:“鲁迅先生的伟大,就在于他为真理和正义所作的坚持不懈的顽强斗争,就在于他从极其困难的处境中看到光明前途的远见和信念。”
鲁迅表现出来的不是观望,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基于对当时社会必要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思考而做出的“四看”。一是他盯着旧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否定,盯着西方外国先进文化的“拿来主义”考试中的新文化;第二,祈祷唤醒麻木的灵魂,祈祷国人的警惕;第三,要有远见,“立人”才能“立国”;第四是前景,这是对现代化进程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