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村文化

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些古老的农村文化,伴随我一路的三弦书鼓,还有书中的古代人物和民族英雄,从小就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艺术家的声乐表演仍然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生动而难忘的记忆...

_ _题字

鼓哼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又名鼓书、鼓字、犁铧鼓等。

鼓声具有独特的歌唱艺术,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它的特点是一个人就能表演,简单易学,好听易懂。它伴随着击鼓和击打犁铧。唱歌的时候是用鼻子唱的,所以得名鼓哼。

在我们中原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单说戏曲,河南号称戏曲之乡。主要的大型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享誉世界,以及各地区的不同剧种,如大平调、万帮、怀梆、怀调、罗强、道情戏、四平调、越调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县以下几乎没有戏班子,尤其是农村文化更是落后,老百姓只能赶戏。

农村那些热爱艺术的艺人,三个人或三个人以上组织了一个小戏班,有唱三弦剧本的,有唱大调的,有唱大鼓哼歌的。他们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在广大的农村,他们活跃在农民的文化生活中,满足了人民对艺术的渴求和需要。

小剧团很受人民欢迎,因为他们携带的乐器很少,所以他们擅长邀请,发送和娱乐。三四个人就是一出戏,无论演出场地大小,都不用搭台,一张桌子,几张凳子,一壶茶,几盒烟,几个茶碗,演员也不用化妆。

因为农村生活处于贫困时期,演员对演出报酬要求不高,一般都是业余时间出去唱歌。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淳朴的农民都会用最好的食物招待他们,至少他们能做出圆滚滚的肚子。走的时候会给有钱的人十几八块钱,甚至一些粮食鸡蛋蔬菜,完全可以装满他们的包。演员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很快乐。

那时候农村人普遍迷信。许多人为玉帝制作了一出黑仔戏,因为他们想娶一个媳妇,生儿育女,或者为了其他事情。如果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就请艺人,在自家院子里摆供品,烧香,放鞭炮,先唱个出神,拜个玉帝,然后用美味的饮料招待演员,又请邻居来凑热闹,唱了三天。

三弦书演员,他们抱着三弦,拍着腿,自己弹着唱着,旋律独特,时而与其他演员交流,或彼此唱反调。有些演员还用手敲打合页或八角鼓,边唱边表演。三弦和落胡在演唱时特别伴奏和附和,使现场更加生动、滑稽、有趣。尤其是唱大鼓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单枪匹马,一人一鼓,一张嘴就是千军万马,万人角色。演员面前放一个支架,架子上放一个直径约七八寸的扁圆形皮鼓。左手拿着两块光亮的犁头钢片,中指分开,手腕轻轻上下摆动,使钢片两端相互。鼓的速度和强度是烘托气氛的手段。

小时候经常听三弦书,听鼓声。每到农闲季节,成员们就缠着队长,给大家请个小节目。队长去十几里外的小尹庄请艺人,安排在生产队的储藏室。每天晚上,储藏室的院子就是书店。在院子中间,有一张方桌和几个凳子。桌子上,有一盏灯笼,一个茶壶,茶碗儿和几盒白鹤桥香烟。

演员们还没吃完饭回来,书店已经挤满了人。老太太们搬着椅子,摇摇晃晃地来到书店,呻吟着,咳嗽着。孩子们挤在前面,围着桌子坐成一圈,叽叽喳喳,仰着脸,期待着,女人们叽叽喳喳地聊着,老男人们一个人拿着旱烟袋,烟草的味道沁人心脾,缕缕青烟弥漫着昏暗的灯光,使得书场一片哗然。演员们来到书店,喝茶润嗓子,开始准备演出。

“咚咚”“咚咚”的鼓声响起,演出开始了。顿时,书场鸦雀无声。首先,小演员唱了一首小书帽。小书帽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生活道理,歌词引人入胜,引人发笑。

小演员看起来也就十六七岁,小眼睛,白皮肤,圆脸,胖乎乎的身体,一副灵动可爱的样子。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那悠长的哼声,铿锵有力又略带颤音,让人骨头发麻。那两块月牙形的钢板在他手里,就显得那么轻盈地飘着,就那么自如地用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发出清脆悦耳的敲击声,关键时刻唱着,一边打鼓,一边哼着,屁股扭得像滑溜溜的,滑稽的姿势,让人捧腹大笑。

书帽唱完,老演员惊呆了,书帽回到正题,开始唱大故事书。在这些故事中,有《大八义》、《小八义》、《杨家将》、《岳飞传》、《水泊梁山》、《十字坡》、《桃园结义》、《罗成占卜》、《刘权入瓜》、《腊井巴》等这些故事书

演员伪装自己,模仿自己,有时候会让人哭,事情会让人笑。浑厚沙哑的嗓音,清晰洪亮,赢得了三天的阵阵掌声,那些人声和深情的歌唱让人疯狂,做梦,不思迁就。有很多老男女,大姑娘,小老婆上当。直到听到“我想知道下次会怎样,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人们还在久久地想要离去。

有时候后期演员也会根据农村的现实生活写一些节目,演一些节目,比如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小姑子之间,唱到感情的地方。那些老太太们忍不住在下面抽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高科技的历史阶段。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普及严重冲击了这些曾经流行的民间古老艺术。现代年轻人和中年人喜欢唱歌,跳舞,迷恋手机,他们不再陶醉于那些传统的古典文化和艺术。那些三弦书和鼓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当代电影相比,仍然受到冷落。

无论什么时候,记忆中古老的乡村文化,伴随我一路的三弦书和鼓声,书中的古代人物和民族英雄,都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艺术家的声乐表演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永远不会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