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地的历史起源

白兰地是洋酒之一。所谓洋酒,其实就是西方的酒。白兰地在荷兰语中是“烧酒”。13世纪,将食盐运往法国海岸的荷兰船只将法国干邑地区盛产的葡萄酒运往北海沿岸国家,这些葡萄酒很受欢迎。到了16世纪,由于葡萄酒产量增加,海上运输时间长,法国葡萄酒变质,滞销。这时,聪明的荷兰商人以这些酒为原料,加工成葡萄蒸馏酒,不仅不会因长途运输而变质,而且由于浓度高,运费也大大降低,葡萄蒸馏酒的销量逐渐增加。荷兰人在夏朗德设置的蒸馏设备逐渐完善,法国人开始掌握蒸馏技术,并发展为二次蒸馏法,但此时的葡萄蒸馏酒是无色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原白兰地蒸馏酒。

1701年,法国卷入了一场西班牙战争。这期间葡萄蒸馏酒销量直线下降,大量库存不得不存放在橡木桶中。然而,就是这个意外产生了白兰地。战后人们发现橡木桶储存的白兰地真的很奇妙,醇香可口,香气浓郁,色泽晶莹剔透,琥珀般的金黄色,如此高贵典雅。至此,白兰地生产技术的雏形——发酵、蒸馏、储存产生了,这也为白兰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兰地起源于法国。12世纪,干邑出产的葡萄酒已经销往欧洲各国,外国商船经常来夏朗德省的沿海港口购买其葡萄酒。16世纪中叶前后,为了方便葡萄酒出口,减少海运船舱占用的空间和大量出口需要缴纳的税款,也为了避免长途运输造成的葡萄酒变质,甘邑镇的酒商将葡萄酒蒸馏浓缩后出口,再由进口国的厂家按比例加水稀释后出售。这种用蒸馏酒制成的酒就是早期的法国白兰地。当时荷兰人称这种酒为“Brandewijn”,意为“烧焦的酒”。

17世纪初,法国其他地区开始效仿干邑小镇蒸馏葡萄酒,并逐渐从法国传播到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葡萄酒生产国。公元1701年,法国卷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白兰地也被禁止。酒商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储存白兰地。他们用科涅克镇盛产的橡木制成橡木桶,并在里面储存白兰地。1704战争结束,酒商意外发现,原本无色的白兰地变成了漂亮的琥珀色,而且酒没有变质,香味更浓。此后,在橡木桶中陈酿成为干邑的重要生产程序。这种生产程序,也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公元1887年后,法国改变了出口白兰地的包装,由单桶改为桶和瓶。随着产品包装的改进,干邑的价值也随之提升,销量稳步上升。据统计,当时出口的干邑年销售额已达3亿法郎。

中国历史

白兰地生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博士李约瑟曾发表文章,认为白兰地应该起源于中国;《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焚者取葡萄、大曲数十斤,酿之,蒸之,以器皿接其滴。古人使之于西域,唐时破高昌,而后得其法。”然而,直到中国第一家国酒企业张裕葡萄酿造公司的成立,国产白兰地才真正发展起来。张弼士先生确实为中国的葡萄酒发展做出了贡献。光是地下酒窖的建立就可以用“宏伟”来形容——酒窖低于海平面一米多,深达七米,已经在白沙滩上牢牢扎根了近百年。酒窖从1895开始修建,一直到1905。耗时十年,重建三次。采用了当地和外国建筑方法的结合。从此,白兰地就像这个酒窖一样,在中国牢牢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5年国产白兰地“卡亚”在太平洋世博会上获得金奖,我国有了自己的优质白兰地品牌,于是卡亚白兰地更名为金牌白兰地。

但白兰地毕竟是“洋酒”,需要很长时间的浸润和淹没,才能被国人接受。而且白兰地工艺复杂,酿造成本高,所以价格高于白酒,白兰地的生产规模一直不大。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以“洋”字为首的思想和文章在中国迅速被接受。进口白兰地迅速涌入国内市场,不仅冲击了国内白兰地市场,也使国内对白兰地的认识和国内白兰地生产得到发展,白兰地产量逐年扩大。

4月21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白兰地盲品会在广州举行。雷米·马丁、马爹利、张裕卡亚、百事可乐、轩尼诗在V.S.O.P级盲品评价中排名前五;在X.O级别的盲品评价中,雷米·马丁、轩尼诗、百事可乐、马爹利、路易大师位列前五,张裕卡亚位列X.O第六..从盲评结果来看,国产白兰地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自制白兰地

由于白兰地价格昂贵,而中国的白兰地种类又很少,所以大多数酿酒商都青睐国产白兰地。葡萄经过“3D蒸馏器”发酵蒸馏,然后调至42度,再放入橡木桶中存放数月。你可以喝白兰地。当然橡木桶也比较贵。可以加入橡木片,在酒中浸泡几个月,才可以喝白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