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乡陆毅太清宫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陆毅太清宫位于鹿邑县东部,是老子的故乡。它和老君台一起构成了陆毅老子文化的主要内容。

据史料记载,公元165年,汉武帝刘智派中仆关霸到陆毅修建一座名为老子庙的庙宇。

620年,李渊为了方便自己统治天下,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根据纪的建议,在老子祖庙的基础上扩建了老子庙。据记载,当时的老子庙是李家的皇家家庙,就像皇宫一样。

666年,唐高宗李治,谥号老子为“太上皇轩辕”,重修“紫宫”和“太清楼”,并将殿名改为“轩辕殿”。

到唐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的规模达到顶峰,占地近60万平方米。寺内建筑排列有序。太清宫叫前宫,是供奉老子的,东晓宫叫后宫,是供奉老子的母亲的。

自建庙以来,历代太清宫都有碑刻,保存至今的有20处。其中最突出的碑文是《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释碑》和《太清宫执照碑》以及《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释碑》,这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诠释。它们位于正殿太极堂东侧,高约4米,宽1米,厚0.5米。这个碑文大概是1300米。碑的四面刻有1122隶书字体,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注解。石碑的左右两边是文人题写的。

丘处机,元代著名道士,被元帝尊为国师。元朝皇帝受丘处机影响,推崇中国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不久,就颁布了两项诏令保护陆毅的太清宫,这是道教思想的发源地。

这块嵌在太极殿主墙西侧的石碑,是元朝在1260年颁布的太清宫牌照碑。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13字。

碑文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受中央嘉奖;二是明确了太清宫所属土地的大小,即“每边10里,四面40里”,即太极殿周围25平方公里的土地归太清宫所有。第三,规定这25平方公里之内的田地、果园、树木均归太清宫所有,所有人不得争执;第四,表明南北宫,即太清宫和东晓宫以会仙桥为界。

在老子的诞生地陆毅的太清宫,有许多铭文。这个平板虽然小,但是价值很高。它以诏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和上面土地上树木、果树的不可侵犯性。

太清宫太极殿前的两棵古柏是丹桂有名的。传说是老子亲手种下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为是老子自己种的,又是唐朝李的始祖,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参观过太清宫后,都这样描述这棵古树。唐玄宗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

瑞木显灵,奇文自现。用张大庆来造福鸿图。以易经配五德,迎万叶歇。宣城谢过,仍付史官。它的石碑被藏在内部图书馆,并给予国王,宰辅和道教。

这两棵古柏虽然一样高,但西边的那棵却枝繁叶茂。如果一条龙盘旋在周围,它看起来很瘦,但仍有新枝和新芽发芽。为什么这么薄?

据说唐朝统一天下后,李世民曾经派他的将军尉迟敬德去朝拜。尉迟敬德下马后,直接去庙里朝拜。他的卫兵把马拴在这棵柏树上。马饿了,就把树皮咬掉了,但这棵柏树并没有死,它依然生机勃勃。显然比没嚼过的强多了。两树相得益彰,引人观赏,是太清宫最重要的。

老子创立的道教强调阴阳,这个院子里的气氛很重,连这两株古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年前,曾经有人用铁锯锯下一棵树的树枝做小板凳,但他发现树的年轮和八卦中的阴阳鱼很像。

那人非常惊讶,觉得自己触碰到了圣物,赶紧跑到老先生的雕像前祭奠。这一大一小两株古柏,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思想。

铁柱,俗称山鞭,一个在太清宫,一个在老先生纪念老子遗骨的平台上,是纪念老子的。据记载,老子主要负责周代藏室的历史。按规矩,大臣们去庙里议事都要站着,可是老子记录皇帝的言行,又要站着写,真的很累。

于是周皇帝下令在朝廷里建一根铁柱,让老子可以靠在上面写字,既减轻了老子的劳动,又表示了对历史学家的尊重。

当然也包含天地之意,是一列一列的设置。后来国内外供奉老子的寺庙都有这样的铁柱,逐渐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

月亮井也是太清宫的标志性建筑。农历八月十五,天上的圆月总能很好地投射到月心,与古诗“天上的月亮是水中的月亮”的意境相对应。

而周围的许多水井,甚至是相邻的水井,都从未见过这样的奇观。不明所以的人都认为这是老先生的显灵,所以更加虔诚地顶礼膜拜。

陆毅太清宫前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