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图8.18 1995杭州市城区四川及土地情况航空遥感解译图为避免地图内容过载,图中土地类型按照表8.1中的二级分类表示。
图8.19 1986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航空遥感解译图为避免地图内容超载,图中土地类型按照表8.1中的二级分类表示。
表8.3杭州市区1986与1995.2000土地利用比较(2000:单位。平方公里)
注:*表示1986中没有图像数据;萧山区没有行政区域界线,建成区是通过影像纠正得到的。
表8.4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注:表中数据不包括余杭区,所指范围为航拍内。除非另有说明,以下含义相同。
图8.20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直方图。
8.5.2.1商业和服务用地的发展变化
商业和服务业是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商业和服务业用地建设的发展变化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航片判读对比显示,杭州钱塘江以北五个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商业用地总量在1986为3.8907km2,在1995增加到5.9215km2,若计入净增加2.0308km2。2000年增加到6.3686km2,净增0.4471km2。从1986到2000年的15,杭州市区商业服务用地年均增长率为3.3%。
从图8.21可以看出,从1986到1995,商业服务扩展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居住用地。在此期间,商业服务用地的主要扩展地点在西湖区西部、拱墅区中北部、江干区中东部、下城区北部和上城区南部。上城区商业服务用地增加0.2947km2,主要来源于居住用地、耕地和交通用地的转化。下城区北部增加了0.4247km2,大部分是由耕地转化而来。江干区商业服务用地增加0.3875km2,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拱墅区增量为0.2935km2,同样来自耕地。西湖区商业服务用地增量为0.4741km2,主要由其他农用地转化而来。
图8.21杭州市区1986至1995、1995至2000年商业及服务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代表地类面积。在横坐标中,地类变化表示商业和服务业的地类(用地类代码表示,见表8.1),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化的面积,单位为km2。以下是相同的
从1995到2000年,商业服务用地的扩展主要来自其他农业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在空间分布上,西湖区西部、拱墅区北部、江干区中部扩展相对较多,上下城区只是零星分布。对于滨江区和萧山区来说,五年来商业服务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说明这两个区虽然从行政区划角度并入杭州市区,但商业和服务业发展依然缓慢。
8.5.2.2工矿仓储建设用地的发展变化
杭州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仅次于居住用地。对比图8.17、8.18、8.19可以看出,1986的工矿仓储用地基本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湖区的天目山路和拱墅区的莫干山路、和合路、湖墅北路、复兴大道沿线。下城区和江干区工矿仓储用地分布分散,其中下城区规模较大,江干区规模较小且零星。到1995,市区工矿仓储用地量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原因之一是原属萧山市的滨江区、萧山区并入杭州市,杭州市行政区域扩大了近1倍;第二,随着城区的扩大,工矿仓储用地也向外发展,特别是上城区和江干区南部至钱塘江,拱墅区以北。1995至2000年,钱塘江以北地区,工矿仓储用地开发趋缓,土地扩张主要发生在江干区南部钱塘江和拱墅区北部。这五年间,滨江区和萧山区的工矿仓储用地扩张明显大于钱塘江以北,尤其是滨江区西部和萧山区中南部。说明杭州市区的工矿仓储用地正在向萧山区扩展。
图8.22显示,从1986到2000年,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实现的,其次是居住用地,主要是农村宅基地。
图8.22杭州市区1986至1995和1995至2000年工矿仓储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代表地类面积。横坐标中的土地类型变化表示工业用地来自哪种土地类型。
(地类代码见表8.1),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过渡区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
8.5.2.3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发展变化
从1986到2000年,杭州市公共设施用地增加了32.27%,增加的土地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居住用地(旧房改造和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图8.23)。图8.18和图8.19显示,钱塘江以北五个老城区中,1986的公共设施总面积为10.6584km2,其中西湖区占8.9116km2。到1995,这些老城区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给排水、供热供电、卫生等公共设施用地面积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加迅速扩大,达到12.3985km2,其中江干区增长最大,增加了0.8771km2。在1995 ~ 2000年期间,杭州各区公共设施用地最多的是江干区,其南部地区新增公共设施用地0.2022km2。新并入杭州的滨江区和萧山区的公共设施面积也有较大增长,但这期间的增速较1986 ~ 1995有所放缓。
图8.23杭州市区1986至1995、1995至2000年公共设施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代表地类面积。在横坐标中,土地类型变化表示发生变化的土地类型(用土地类型代码表示,见表8.1),土地类型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化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4公共建筑用地的发展变化
65438-0986年杭州市区公共建筑用地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其外围(见图8.19),用地类型主要为大学、中专、中学、科研设计、医疗卫生用地。1986 ~ 1995期间,钱塘江以北五个老城区公共建筑用地由7.6336km2增加到11.4077km2,增加了49.4%。新增公共建筑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图8.24)。
图8.24杭州市区1986至1995和1995至2000年公共建筑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代表地类面积。横坐标中的土地类型变化表示土地利用来自哪种土地类型变化。
(地类代码见表8.1),地类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过渡区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
从1995到2000年,公共建筑用地总体增加很少,只有西湖区的公共建筑用地增加较多,达到0.566km2,增加的土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新增公共建筑用地中最主要的是杭州黄龙体育馆用地。
图8.25杭州市区1986至1995和1995至2000年居住用地来源。
图中纵坐标为对数坐标,代表地类面积。在横坐标中,土地类型变化表示发生变化的土地类型(用土地类型代码表示,见表8.1),土地类型代码对应的数字表示变化的面积,单位为km2。
8.5.2.5住宅建设用地的发展变化
在中国,居住用地的扩张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表8.3、图8.20、图8.25显示,在1986 ~ 1995期间,杭州市区居住用地扩展最快,从25.1907km2增加到65.9926km2,年均增长率为10.11%。扩建所需土地主要来自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其次是交通用地。在此期间,江干区居住用地扩展最快,从1986的6.2468km2扩展到1995的12.1954km2,净增加5.9486km2,增幅为95.21%,扩展方向以东部和北部为主。其次是西湖区,1986居住用地为2.8965km2,1995为4.8161km2,10增加了66.3%。大部分增加的土地也是通过减少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实现的。拱墅区居住用地增长排名第三,从1986的5.1569km2增长到1995的7.3846km2,10期间增长43.2%,增长部分主要在拱墅区中部。下城区居住用地从1986年的5.9686km2增加到1995年的8.1779km2,10年增加了30.0%。
从1995到2000年的5年间,杭州市区居住用地增加了1.86km2,年均增长率为0.56%,明显低于1986到1995期间,来源仍以耕地为主。同时,这一时期随着城市建设布局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从市区搬迁到郊区,更多的工矿仓储用地用于住宅建设。从区域分布来看,2000年上城区和下城区居住用地面积较1995略有下降,滨江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和萧山区居住用地继续增长,其中西湖区增幅最大,从4.8161km2增加到6.4391km2。8.5.2.6交通用地的发展变化
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交通的通畅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图8.26显示,杭州市区交通用地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实现的,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旧城区改造由居住用地转化而来。1986年钱塘江以北五个旧城区交通用地面积为14.9773km2,占当时城市建设用地的20.53%。城市主干道四通八达,路网分布均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交通网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从65438到0995,杭州市交通总用地面积为22.5745km2,比1986增加了50.72%。而钱塘江以北五个老城区的交通用地总量为15.5706km2,仅比1986高出0.5933km2。除西湖区、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交通用地面积外,江干区减少明显。在此期间,滨江区和萧山区的交通用地大幅增加。
图8.26杭州市区1986至1995、1995至2000年交通用地来源(说明见图8.21)。
2000年,与1995相比,钱塘江以北五个老城区的交通设施主要通过旧城改造、道路改造、增设城市高架道路和立交桥来改善。总体而言,城镇交通用地总量保持基本稳定(表8.3和图8.20),但建设用地占比从14.79%下降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