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文化

歙县始建于秦朝,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国家和政府行政所在地,历史上被称为“徽州府”。歙县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书斋徽墨砚文房四宝的主要产地,是有着近400年辉煌历史的明清徽商之乡。歙县古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擅长医学,徽派艺术功力精湛。徽派建筑融四大徽派于一体,在古代建筑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房四宝中有“二宝”:徽墨、佘艳是歙县人,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三大地方学之一。今天的古徽州城,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广场交织着古朴典雅;四乡的乡镇处处都有一种“小桥流水”的韵味。明清时期,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有250多座* * *建筑,如唐越牌坊群、郭旭什邡等,规模较大,有“牌坊之乡”的美誉。优美的景观与简约的建筑相结合,使人步入歙县,犹如步入一座美丽的山水画廊,一座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在东汉、西晋、晚唐、北宋北方强族四次南迁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成为“东南邹鲁”和“礼义之地”。歙县的四个乡都有不同的风俗。除了相同的节日,全国各地还有不同的习俗和节日。西乡有偃师(正月初九)的“上九”,堀田的“四月八”,千口的“六月二”等。人家要筹钱搭建演戏的舞台,四个乡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品。时至今日,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依然保留着,但内容更加充实,真正成为了一次大型的物资交流会。东乡还有习俗节日,如大谷六月一日、王满天六月十日、桃坑六月三十日、凌涛七月三十日、箬坑十月三十日,俗称“保熟节”、“庆熟节”。

在这些节日里,有人用面粉做咸面包,有人做炒米果,有人包粽子,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面包、米果、粽子都是用来送亲戚的,以示“祝福”和互祝。南翔和北方很多地方也有社稷节日,俗称“土地节”。二月的春分和八月的秋分是一年中的“二月和八月”社交节日。过去,人们必须去社会寺庙和土地寺庙朝拜和祈祷一个成熟的一年。有的地方将一些寸许长的麦秆割下,用黄豆炒熟,到田间祭拜,称为“炒虫”。这一天,孩子们要剃光头,这被称为“虫洞清除”。意思是祈求没有虫灾,没有疾病,五谷丰登。2000多年的县制历史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无论是县城还是涉县农村,都处处可见深厚的历史底蕴。由于历代战乱蔓延较少,歙县许多建立于一千多年前的村落仍有着古老的韵味。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从2003年开始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它们是文物古迹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够充分反映历史时期的一些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和村庄。歙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许村镇、郁亮村、唐越村。

徐村镇位于歙县西北部,是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曾是古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路。有200多座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6年,在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许村古建筑名列其中,包括莱文廊桥、五马坊、大观楼、卫生坊、观景台、大邦博寺等十五座元明清古建筑。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歙县* * *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叶村洪氏宗祠、长庆寺塔、古民居、北岸吴氏宗祠、北岸廊桥、长溪宗祠、支宗祠榜上有名。

至此,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3处。国宝单位的增加,对于提升歙县历史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郁亮村位于歙县会城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唐代初具规模,整体建筑格局保存完好。鱼梁坝和水码头是这个村庄最有特色的元素。古村落现存的传统古建筑占古村落建筑总数的65%。其中保存完好的有320座。村内沿河有一条东西向的主街,10多条小巷从这条街上垂直衍生出来,是古徽州颇具特色的商业街。

唐越村位于歙县郑村镇,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牌坊群闻名。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坊群旁边,还有两座男女庙,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美,修复如初。

涉县沈度镇杨婵村、张谭村、张玲村,涉县北安镇战旗村,涉县徐村镇徐村,涉县熊村乡麦花渔村、熊村于2013年8月7日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