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在唐五代宋史中属于什么位置?

今天蚌埠以东建立了一个中里古国,西边建立了一个土山古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鲁、吴、越、楚。经过几代人的演变,民国三十六年(1947)建立,直属安徽省管辖。

一、从秦朝到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后,蚌埠地区现在属于九江、泗水两县。中坜县位于东(今凤阳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蚌埠淮河以北属沛县,淮河以南属淮南州。梁武帝开国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为九江郡,在蚌埠(今怀远县)以西设当涂郡。

王莽新政时期(公元8-23年)。下面省略了“A.D .”一词。今蚌埠地区淮河属五福县,淮河以南属延平县,中牟县改为蚕富县,当涂县改为山居县。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蚌埠地区淮河以北属郭培管辖,淮河以南属九江县管辖。东、西改为中牟县、当涂县。

三国时期,蚌埠属于魏。魏文帝黄初二年(221),淮河以北划归乔县;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费仲离开当涂县,迁至淮河以南的淮南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制度。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扬州,由淮南郡领,复置中坜郡。淮河以北属禹州,以郭培为首。

东晋百余年,战乱不断,蚌埠地区的建设变化频繁。淮河成为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界河。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淮河由桀氏建立的后赵控制。359年,晋穆公升平,被鲜卑族慕容建立的占领。后来在370年,晋代废除了太、太两帝,之后由夷人建立的钱钦统治。今蚌埠西部属当涂县,东部金时华侨安置在江南。今蚌埠东部,东晋安年间设李中郡,治鄢县。马头县位于西南部,治玉县位于。

南北朝刘宋之后的元年(473),淮河南岸的中牟、马头等县都属于徐州。南齐永明六年(488年),徐州改为北徐州,辖蚌埠以东的中里县,治鄢县。西辖马头县,治我县。南梁早期继承了南齐制度,后来江淮郡被东魏和北齐所取。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在蚌埠北部设立连城县,隶属隋国。武定七年(549),滁州设在今蚌埠,钟从市治。北齐控制江淮时,楚州改名为西州,州县共治中坜郡。并在西部设京山县,管辖京山市,领导马头县。573年,南陈建立五年,改西楚州为北徐州,郡县不变。宣帝十一年(579),蚌埠被北周占领,北徐州重建为西滁州。

二、隋唐宋

隋开帝二年(582),西州改为濠州;京山县废弃,马头县改为土山县。大业三年(607),又改濠州为中坜县,领中坜、土山县。现在蚌埠北郊属于彭城县固阳县。

唐武德三年(620),李中郡恢复为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土山郡并入中坜郡,为濠州所取。开元二十一年(733)后,蚌埠淮河以南由淮南道督,淮河以北由河南道督。天宝元年(742),濠州改为中坜县。甘源元年(758),改李中县为濠州。贞元四年(788),濠州归河南道监管。元和四年(809)建立苏州,蚌埠淮河以北地区被带到这里。

五代十国时期,蚌埠淮河以北属苏州管辖,先后被侯亮(907 ~ 923)、后唐(923 ~ 936)、后晋(936 ~ 946)、后汉(947 ~ 950)统治。淮河以南属濠州管辖,先后为吴(907 ~ 937)和南唐(937 ~ 958)所占。后周咸德五年(958年),攻占今蚌埠全境,淮河以北徐州,淮河以南濠州。

北宋元佑元年(1086),今蚌埠淮河划归灵璧县,属淮南东路宿州管辖。淮河以南只有中坜县存在,隶属淮南西路濠州。宣和七年(1125),金兵定居汴京,初以淮北、苏州为山东西路的龙头,至金大鼎六年(1166)改为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金兵渡淮河,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宋军收复濠州,淮河仍是宋金分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的中牟县,属淮南西路濠州管辖。宝佑五年(1257),京山县撤至蚌埠以西,属淮南西路淮源军管辖。咸淳七年(1271),五河县位于蚌埠东北,属淮南东路淮安军管辖。

第三,元朝到民国

元,今蚌埠属河南省。至元四年(1267),淮北灵璧县划归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五河郡划归林好府,现在蚌埠淮河以南地区属于林好府。至元十七年(1280),五河县划归泗州管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林好府改为濠州;弃怀远军,改京山县为怀远县。今天蚌埠的淮河以南,属于濠州的中坜、怀远两县。

明洪武二年(1369),凤阳建中县、中坜县于次年改称中立县、临淮县。洪武六年(1373),撤地有中立国政府。洪武七年(1374),中里府迁至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郡改名凤阳郡。怀远县还在蚌埠西部,五河县在东北。这三个县在明初都是由中书省凤阳政府领导的。永乐元年(1403),凤阳府为南京直隶。

清朝初期,凤阳郡由江南省领导。顺治十八年(1661),蚌埠全境现属江南左政使凤阳府管辖。康熙六年(1667),凤阳府迁至安徽冯英刘四路。雍正二年(1724),蚌埠淮河以北由凤阳府划归泗州直隶府。同治二年(1863),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习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归属蚌埠,建立第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脱离凤阳、怀远、灵璧三县,直属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撤销蚌埠三县,改河南岸为凤阳县,设第二区公所;河北沿海的小蚌埠直到民国35年都属于灵璧县。3年,恢复道统,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槐泗路凤阳县管辖。民国18年,蚌埠曾设立市筹备处,次年撤销,仍属凤阳县管辖。21年,凤阳县成为自治区,蚌埠为其第七区。民国24年,蚌埠与三浦合并为凤阳二区。次年,凤阳县归安徽省第四督察区领导,蚌埠归其管辖。民国27年,凤阳县名义上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管辖。由于日据,第九区各县沦陷,凤阳也归第五行政督察区管辖。

民国27年65438年至10月,日本伪政府在蚌埠设立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由伪省维新政府直接管辖,伪县维新政府设在蚌埠。29年3月,伪安徽省改革政府更名为伪安徽省政府,伪政府仍设在蚌埠。民国33年,伪安徽省政府设八个行政监察区,蚌埠归凤阳县管辖,属于第一行政区,由区管辖。

抗战胜利后的8月,34岁的国民党军李赴蚌埠接管防务。11年6月,蚌埠市筹备办成立,次年接管城市管理局。民国36年,蚌埠正式设立为安徽省直辖市。

民国38年65438+10月蚌埠解放,最早属江淮解放区管辖。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当时隶属皖北行政公署。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北行署,蚌埠市直属于安徽省管辖。1956年安徽省设立蚌埠专区,专员公署驻蚌埠。自6月1958 11起,蚌埠市受省区双重领导。蚌埠地区3月废止1961。此后蚌埠一直由安徽省直接管辖,直至1985。

民国3年(1914),蚌埠虽未设市,但市场逐渐成型。军阀倪嗣冲寻求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批准,在蚌埠设立特警局,隶属凤阳县。随后,蚌埠被分为三个安全区:东部的第一区,中部的第二区和西部的第三区。10年,蚌埠建立了警察署,分为五个区:第一区是从今天的火车站到国安街;第二区域为国安街以西至华昌街;华昌街以西的尔玛依娜路、中兴街、中山路、中正街(现青年街)划为第三区;天桥至西南,包括中荣街、华丰街、中和街(现国茂路)、华利街,第四区;城市的西南部是第五区。

民国36年建市后,根据原市筹备处的规划,共设东安、国庆、钟山、西施、小榜埠五个区。城市面积104.5平方公里。

民国38年,65438年10月20日蚌埠解放,市军管会接管5个区办事处(东安、国庆、钟山、西施、小蚌埠)(另设水域,9月撤销)。10月24日,65438+宣布成立地区政府,5月改称区人民政府,9月9日改称区公所。解放初期,全市总人口21.8万,建成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共有25个乡镇政府和8个乡镇政府。同年二月,接受凤阳县代堂、马村,入东安区;接收怀远县陶器店,进入西城;3月,凤阳县洼里刘、洼里王、宋庄、葛庄等原村被接收,退回东安区薛华乡。5月,与凤阳、怀远相邻的20多个村被纳入蚌埠。7月,东安、国庆合并为国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撤销国安、钟山、西施三个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和区公安分局,1951年8月,重建三个城区的区级政权,恢复区人民政府建制。国安区更名为东城区,中山区更名为中心城区。到目前为止,东、中、西城区有三个城市人民政府,有19个派出所(9月将设立20个派出所)。保留原小蚌埠地区办事处,面积略有扩大,覆盖高安、小蚌埠镇、8个乡镇、51个行政村。1952下半年,在三个城区试点建设居民委员会。到1953,已建成19个居民委员会。1955年3月,怀远县桃园乡纳入城郊路西乡。1956年3月,小蚌埠区更名为郊区。

1956年5月3个市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区人民委员会;郊区还有区公所。7月1958,三个城区成立了75个居委会。9月3日,鲁东、鲁西两个郊区镇合并成立蚌埠卫星人民公社。65438+10月65438+7月,东海烟厂为主体,东海人民公社也作为第一个城市公社成立。10年10月29日,郊区5个乡镇37个先进合作社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不久,郊区办事处改名为郊区联合。到65438+2月,东风人民公社被废除,以淮河为界,河以北建立飞淮人民公社,河以南建立燕山人民公社。当年,凤阳县下辖的怀光公社(现怀光、长怀、离娄乡全部土地和砚山部分土地)和怀远县下辖的先锋人民公社(现季芹、仁和、长清、砚山土地)划入蚌埠郊区版图。10年,将长淮卫、离娄、凤阳县官沟乡西部的一部分(南至李庄、大榭路庄,东至三家岗、小王家,北至鲍家沟)划入蚌埠。

1959年2月,蚌埠郊区改组,成立季芹、怀光、燕山、飞怀四个人民公社。同年9月,在该市郊区成立了蔬菜人民公社。

1960,全面实行城市人民公社。5月,西市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东海人民公社,东市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龙湖人民公社;6月,市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怀丰人民公社。1961年1 ~ 5月,龙湖、淮风、东海人民公社恢复为东、中、西区人民委员会。1961年4月,怀光、莱怀、菜地三个公社降为怀光、长清、薛华、长淮、高安、离娄、莱怀七个公社,季芹、盐山公社不变。9月,郊区协会撤销,郊区工作由市委农工部和市人民委员会农业生产办公室直接领导。1963年5月恢复城郊办事处,1964年8月再次撤销。165438+10月,郊区飞淮、高安两个公社改为小崩埠、五营、吴晓杰三个公社。

1968年5月至8月,东、西、中、郊区成立革命委员会。截止1978年底,三个城区共有18个街道办事处和132个居民委员会。郊区有10人民公社,115生产大队。

1980年6月至8月,撤销中、西、东、郊区革命委员会的设立,恢复区人民政府。同年,郊区划到季芹公社以南,新成立人和人民公社。到1984,郊区人民公社全部撤销,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7月1983,1,将苏仙地区所属的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为蚌埠市领导,形成一市三县四区的行政区划。1984年7月,怀远县广德、曹寺、刘航、华蓥、沣东、沣西、于慧、宗洼、三间塘、钱莹等10个村划区,与郊区4个村合并,组成天河乡,仁和乡撤销。

1985全市辖三个城区,18个街道办事处,162个居民委员会,1826个居民小组。郊区有11个乡镇,133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