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抗日战争的外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采访。

《国际先驱论坛报报》4月29日报道“1500年前,中国用书籍征服了日本,但今天,日本用坦克和大炮回应。”在《外国记者眼中的抗日战争:华北前线》一书中,作者伯特伦(书中译为伯特兰)写道。那时候,可怕的战争还没有发生,活跃在中国的英国记者伯特伦已经预言了它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枪声不仅惊醒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那一夜之后,日本人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 *共赴国难。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主战场。有一段时间,大批外国记者聚集在中国,报道各大战场和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和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有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炮火早已远去,但人们依然无法忘记那段历史。书籍、录像、证人的口述...不断反映原战争的残酷和斗争的艰辛。在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史料中,今年3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外国记者眼中的抗日战争》系列丛书。过去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爱泼斯坦、伯特伦、斯坦等外国记者撰写的抗战记录被重新收集整理,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伯特伦是卢沟桥篝火的见证者。七七事变后的第四天,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赶到北京采访。

“那些棕色的坦克和榴弹炮是对雕刻精美的白色石梁桥和宏伟的淡红色宫墙的极大侮辱。”他在《古都的陷落》一文中写道。这位新西兰出生的英国记者、作家,曾就职于伦敦《泰晤士报》,1936年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抗战诸多重要时刻的见证者。当时他也突破重重封锁,到达延安。

“我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英国游客。“伯特伦曾自豪地说,他在延安最大的收获是多次接受* * *采访。“我在毛主席的家里拜访了他——一个隐藏在延安高耸的悬崖下的宽敞的窑洞。我们从晚上开始聊,经常聊到半夜。我们中间的桌子上点着蜡烛,眼泪流进凹槽,烛光在弧形的屋顶上映出奇怪的影子。」

毛主席就伯特伦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与英国记者伯特伦的谈话》,后被收入《文选》第二卷。此后,他到抗日前线,采访了朱德、贺龙、萧克、* * *等人。同时,他还描写了前线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充满朝气的抗日战场上的英雄群体形象。

和伯特伦一样,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见证了整个战争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他正在北京西郊卧佛寺度假,突然听到卢沟桥传来炮声。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爱泼斯坦开始了他真正的战地记者生涯。从1937到1938,先后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广州。

在南京的第一个晚上,爱泼斯坦被震耳欲聋的轰炸声和高射炮声惊醒。他走到窗前,看到防空系统的探照灯和五颜六色的曳光弹交叉照射,搜寻着敌机。他下楼走到街上,看到了散落的尸体。“我刚刚醒来,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1938年4月,爱泼斯坦离开武汉后奔赴前线报道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及时向世界报道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面战场的中国和中国。“中国的军人不是拿着步枪的自动机,而是为了祖国解放而勇敢的军人。”他说。

后来,爱泼斯坦把自己在前线的经历写成了《人民战争》一书。作者开宗明义:“当中国人民第一次站起来说‘这块土地是我们的’的时候,中国的近代史就开始了。」

宋庆龄看了校样后对爱泼斯坦的《人民战争》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本书不同于任何外国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著作,因为它将第一手的分析报告与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前景联系起来。每个中国的朋友都应该读一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称赞《人民战争》是“一部优秀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希望实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