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
羌族没有母语,但是他们使用汉语,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聚居的山区有世界罕见的熊猫、飞狐、金丝猴。这个古老的民族现在主要从事农业。从无到有,建立了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刺绣、编织是羌族的传统工艺。
1955和1956年,毛文县完成了民主改革,通过和平谈判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毛文羌族自治县成立。
羌族的禁忌是: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囊,以免外人进入,家中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以免外人探视;不要跨火坑或用脚踩鼎,也不要在鼎上烤鞋袜;避免坐在门槛和楼梯上;饭后不要把筷子横放在碗上,也不能倒置酒杯。
大多数羌族人一天两餐,即早饭后出门干活,中午要带馒头(玉米面馍)在地里吃,称为“掐”。下午下班回家吃饭。大多数主食都离不开蒸。常吃的面蒸就是把玉米粉在甑里蒸成颗粒,可以当饭吃。有时将洗好的大米掺入玉米粉,或玉米粉掺入大米中蒸,称为“金包银”或“金包银”。用小麦粉和玉米粉做馒头,放在火塘上烤,也是羌人的主要日常食物之一。在许多地区,羌族人还喜欢吃玉米粉和豆花,用水发酵,蒸成豆包,或把嫩玉米磨成馒头。用小麦粉和肉片煮的叫“惠面”;开水和玉米粉熬成糊状,称为“面汤”。如果继续加入玉米粉使其变稠,则称之为“搅球”,因为筷子可以夹起。都是你经常吃的主食。吃饺子的时候也要吃用大白菜和圆根(萝卜)浸泡的酸菜做成的酸菜汤,刺激食欲。常用的玉米、小麦、豆类先炒后磨成炒面,一般在旅游或放牧时食用。羌族人在吃土豆时,喜欢把整个土豆煮熟,然后去皮,捣成泥,做成土豆糍粑,放在油里炸,或者加蜂蜜炸。也可以用土豆片、酸菜、肉片做汤。
因为吃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所以常年经常吃大白菜、萝卜叶泡的酸菜、青菜做的泡菜。肉类主要是牛、羊、猪和鸡,还有鱼和狩猎动物的肉。一般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人不太经常吃新鲜猪肉。都是杀猪,去毛,切成两半或者切成几大块,挂在房梁上熏烤,做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吃的时候,他们先把它们和蔬菜一起煮熟,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的块,放入碗中食用。二、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用来代替猪膘的油,加入一些花椒和辣椒,改善口感。羌族在宰杀年年猪时,喜欢将猪血灌入猪的大肠,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道菜。有的还把猪血和荞麦混在一起做血馒头吃。羌族人常把新鲜猪肉放在刚宰杀的猪肚子里,加盐、胡椒等。,扎紧风干,做成能撑很久的“塞肚子”。
羌人一般喝的酒叫杂酒,茂县羌语叫“日麦西”,意为羌人的酒。杂酒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煮熟,与酒曲混合,密封于坛中,发酵7-8天后饮用。羌人不喝酒,而是打开坛子,用细竹筒吸。喝的时候,他们轮流喝,不断注入冷水,直到味道变淡。
羌族人日常做饭的炉灶很有特色。他们经常在火坑上支起一个铁鼎,做饭时在上面放一个铁锅加热或烘烤食物。典雅的铁鼎也需要镶嵌银饰。
节日、仪式、祭祀、节日、喜庆、葬礼、聚会、招待客人或换工作,除了丰盛的饭菜,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阿强谚语所说,“无酒难唱,有酒多歌,无酒难待客。”结婚时吃的是“酿酒”,宴客吃的是“饮酒”。重阳节酿造的酒叫重阳酒,需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饮用。重阳酒因其贮存时间长,色泽紫红,味道醇厚,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酒。另一种叫蒸酒的饮料,是把玉米粉蒸熟,和酒曲混合制成的。喝的时候既有酒的香味,又有顶饭的味道,类似汉族的醪。羌族无论过年还是接待客人,都以“九”为吉时,所以宴席上要摆九碗,菜式与川菜相同。炖鸡整只,习惯上用竹签托起鸡头,使其高举。用鸡头招待客人(如大叔)。
农历十月的第一天是羌族的新年。年夜饭也叫“丰收酒”。大年初一,全村人到“神树林”许愿,烧柏香祭祖敬神,用肉丁豆腐做荞面饺子,有的用面粉做牛、羊、马、鸡等形状各异的动物作为祭品。第二天举行家宴,邀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开展各种节庆活动。祈求丰收的山神会是全村的祭祀活动。除了已婚妇女,全村的人都要带酒,带肉,带包子去开会。村长会由村里所有的住户轮流担任。当时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用面粉、香蜡、鞭炮、纸钱等做成的大馒头。将按规定准备,由许(巫师)主持祭祀。最后,每个人都坐在地板上,品尝自己的祭品。
羌族结婚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家里要备一份“回门酒”。亲戚和朋友应该向新婚夫妇赠送礼物,并祝愿新娘和新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在羌族的一些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惠门酒宴上,新娘家会给新郎四尺筷子,筷子后面还会加几根土豆做的筷子。新郎将被要求通过几盏油灯使用这些筷子和由肉丁和豆子制成的三明治菜肴。筷子太长夹不住菜,或者油灯烫到下巴,都会被罚款。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典型食物羌族人特别注重药膳,典型的药膳菜肴有:羊肉配汤;羊归汤;猪肉炖杜仲1-2。三者皆可补肾。黄芪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炖鸡加少许炖肉也能补血补气。冬虫夏草炖鸭能滋阴补肺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