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小品
因为对丝瓜情有独钟,所以关于丝瓜的故事从我家顶楼的丝瓜棚一直延伸到屏东和台南的乡下。而那段记忆中的丝瓜形象,伴随着个体的命运,有着不同的场景和生态幻象...
一、丝瓜变种。丝瓜
为了有效繁殖邻居赠送的长丝瓜新品种,在第一个丝瓜长出来的时候,就刻意保留,以便丝瓜成熟变黄后,第二年可以取其种子播种。当然,这种做法对后续丝瓜花和果实的数量有相当大的坏处。
明年初,取出丝瓜种子,按季节播种。元宵节前后,在土里蛰伏了很久的七八株丝瓜籽苗终于浮出了地表。当它们长到十厘米左右的高度时,就被移植到事先准备好的土地上。勤浇水,适当施肥,希望丝瓜苗能早日爬上丝瓜棚,早日开花结果,呈现丝瓜遍地挂的景象。
日子一天天过去,气温逐渐回暖,我终于盼到了丝瓜黄色雄花绽放的那一刻。几朵花开花落之后,我突然发现,这批原本来自同一根长丝瓜,同时播种的丝瓜苗,居然长出了三种不同风格的丝瓜,几乎是我家和邻居的丝瓜品种集合。
这种丝瓜品种的变化和复杂,真的让我大感意外,也严重打击了我种植丝瓜和培育丝瓜品种的信心。经过深思熟虑,仔细回顾种植过程,我终于不得不承认,原来保存丝瓜种子的方式确实有很大的瑕疵和疏漏。
首先,种子丝瓜开花的那一天,我没有刻意用纱布把蜜蜂和蝴蝶隔离,我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它们传粉。其次,我没有明确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生态,因为我家附近不同品种的矮丝瓜也在同时开花结果。所以,在蜜蜂和蝴蝶采蜜、授粉平等的情况下,这个本应属于长品种的丝瓜,却出现了无法有效传承的尴尬局面。
丝瓜同源,一脉相承,彰显真意;环境非常不同,第三次搬到孟母是一个美妙的地方。在教育领域,如何巧妙地分配教学环境,如何兼顾学生的特点,不仅是一个教育课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只是我们在先天的自然天性和后天的‘人工教育’的思维中,似乎常常失去了最初的坚持。
毕竟教育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该方法应经常更新。智恒对孔子“性相近,学远”的看法,确实给人很深的反思空间。
二、苦瓜
苦瓜俗称白玉。整个瓜身凹凸有致,瓜皮晶莹如玉,纯白中略带绿色。丝瓜是一个品种,形状各不相同,有肥有瘦,但皮糙肉厚、青黄不接的特点好像是一样的。
基本上苦瓜和丝瓜,除了一样的黄花,无论是视觉外观还是实质内涵都有很大的不同。不仅表皮的颜色,绿色和白色差别很大,而且实体的味道也是酸甜苦辣。正因为两者都是具有降温退火作用的蔬菜,所以往往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苦瓜和丝瓜都是虫媒植物,花期也差不多。如果在农村,当丝瓜和苦瓜同时大规模种植时,一种特殊的现象会在绿色的绵延中展开。原来,在蜜蜂勤奋的穿梭采蜜下,丝瓜和苦瓜的花粉有时会无意中相互杂交,形成甜苦瓜和苦丝瓜。大自然的大自然,还真的很奇妙。
基本上,苦丝瓜对于长期吃惯了原味甜丝瓜,想在短时间内被接受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所以,当我的同事告诉我,种丝瓜的农民最后把整个丝瓜田都荒废了的时候,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惊讶。因为这个舌尖上的挑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营养价值”两个字,就可以轻松化解。
基本上,人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不仅会立即产生反抗的反应,甚至在个人心理的调整和内在认知的转变上,都会有相当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如当地的白花椰菜和美国的绿花椰菜,在它们调整的交替历史中也有类似的效果。
从自然的发展来说,事物都有自然,只有根据其物理属性行事,才能长久。把两种功能相近的蔬菜结合起来,加以改良,创造出一种新的蔬菜,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它的品质取决于这种新的蔬菜是否比原来单一的蔬菜更好。毕竟改变现状不一定是进步;而且保持不变也不一定过时!
爱铃瓜藤,晶莹白玉苦甜;心是青藤,浅绿丝瓜味甜。在探索宇宙的可变性和恒定性时,我总觉得大自然的变化,在茫茫的茫茫中,似乎有一套隐藏的、沉沦的轨迹可以遵循,而不是杂乱无章,任由人类为所欲为。
毕竟突变不是不可以,但不一定可行。转基因食品引发的争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第三,替代丝瓜
今年5月回老家,侄子带我去附近的丝瓜园,从澎湖摘了一些丝瓜,让我带回高雄分享他的种植成果。我们到达丝瓜园的时候,正下着毛毛雨,一大片澎湖丝瓜无限延伸。瓜棚下到处挂着微微皱着土绿色丝瓜的长乌鱼,呈现出与普通丝瓜不同的风格。
但是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是挺惊讶的,因为在每个丝瓜的尖端,都长了一个立方体,这显然不是丝瓜本身所拥有的。我侄子告诉我,是用水泥浇铸的,大小不一样。当丝瓜长到七八厘米左右,瓜身没有弯曲的时候,就可以手动安装了。
澎湖的丝瓜从小就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以此来逼它直立。这种做法直觉上确实有些不近人情。因为这种外界压力显然与丝瓜的隐性生长本质不完全相符。但是,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这种行为并不完全违背自然。基本上,成长不是随意的,而应该是适应性的。因此,根据其承受能力给予必要的压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因为丝瓜的承载能力,必然会随着它的成长而增加。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地面后弯的现象,需要及时更换合适重量的水泥块。但是因为每个丝瓜,每个时期的重力承受力不一样,所以修炼者的智慧很重要。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丝瓜的生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基于这种观念,庄稼人必须经常到田里巡视四周。就算不能全方位听,也要全方位看。美国哲学家杜威(J. Dewey)倡导儿童本位教育,以“做中学”为教育理念,但他的教育模式强调“引导其成长”,而不是“让其成长”。基本上,引导其成长强调尊重个性和发展群体,而允许其成长只注重个人主义。大学者的观点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按照它的本性,无尽的爱浇灌着大地;引导他们成长,期待明智地培养未来。在环境中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教育者的巧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教育靠智慧,改革重在实用。在澎湖培育丝瓜,尤其是教育人类,都是如此。
两种不同的植物,三种不同的场景,进化出多种不同的生命思维。在多变与永恒之间,品种丝瓜、苦丝瓜、另类丝瓜,这三个你我身边都能找到的田园故事,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另类反思的空间。
停下来休息,体会自然,让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然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以为聪明的人类是否能从自然的幻象中体会到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