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城市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城”和中国古代的“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指有防御意义的军事据点,有城墙环绕,守卫交通枢纽。“城者,郭也,都城之地,而筑之者,以保之”。城市是指交易市场。“城市,交易的地方。”“贸、贾、市者也”。可见,这里的交易地点是城市。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城市和城市的基本特征来看,城市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城市也不一定有城市。相反,市场并不一定是封闭的。可见,最初的城市或城并没有包括复合名词“城”的概念。只是到了周代,随着城市或城的发展变化,才逐渐包含了“城”的含义。也就是说,城市是人口集中、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非农业人口是军民的主要人口。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到南北朝。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前期,也就是从战国到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局势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稳定的时期,表现为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从分散、狭窄的变化到相对集中、扩大的点。后期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的政权要么处于割据状态,要么处于南北对峙或分裂的局面。政治动荡不断,战争频繁,表现为城市的发展趋势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突发性的政治和战争效应。此外,这一阶段的新兴城市还受到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宗教传播的推动。此外,随着各个时期边境地区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更加广泛,长江、珠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新城市。但除了南方的少数大城市,黄淮流域的城市数量和发展水平在当时仍居全国主导地位。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必然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四种方式:

1.一个由早期侯的都城发展而来的城市。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发展条件特别是人文主观条件优越,如临淄、曲阜、咸阳、邯郸、大良、、应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西周时期就建造了城墙。虽然他们早期规模不大,城墙简陋,但由于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们可以依靠诸侯国的人、财、物的综合支持,在选择城址时也考虑到了他们的自然和经济地理条件。即使秦汉统一后,大部分失去了国家或政权政治中心的优势,但仍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仍能保持其连续性。

其次,由于郡治等地方行政区域的设立和统一实施,许多郡、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域逐渐形成城市,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大部分建立政府的地方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比如秦汉时期,济北郡治伯阳(今山东泰安),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都是作为地方政府逐渐发展为城市。虽然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条件的变化,一些郡县有所衰落,但大部分郡县自秦汉以来不断发展,甚至成为今天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中心,如商丘、石家庄等。秦汉时期,1000多座县治城市,尤其是黄淮流域中原地区的城市,就是通过这种政治动机基本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位于水陆交通枢纽或江渡口、河湖、江海等地的城市。,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交通便利,交流频繁,使人货聚集。这类城市经济意义重大,因此发展迅速,具有城市历史悠久的特点。有些地方政府在选择城市的位置时也注重交通和水,所以也属于这种类型。比如汉武帝征服匈奴,在河西地区设立四郡后,河西城市开始陆续兴起。同时,由于河西走廊上频繁的东西交通,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城市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其中敦煌的发展最为显著,在东汉时期一度成为治理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武威、张掖、酒泉等其他城市的发展,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畅通的交通和与西域的密切贸易是直接影响当时这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的淮阳(今河南淮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江州(今重庆)、临湘(今湖南长沙)等城市,都因为沿海水域的交通要道而繁荣起来。

第四,出于军事目的,在关隘要塞或边防地区修建的城市发展成为城市。一般来说,城市是为了政治和军事目的而建造的防御系统。但是,一个为军事目的而建的城市,和这个城市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城市有的在居民区修建城墙,有的在荒野重建。比如秦汉时期的长城沿线,就有很多像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临沃(今内蒙古包头)、北峪(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九原、云中、定襄这样的重要城市。这些城市除了直接用于战争的防御和军队的驻扎之外,大部分都是在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发展成或大或小的城市。

从战国至南北朝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来看,主要有四种方式或四大因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和交通状况;军事需要。这四个因素中的前两个决定了城市的崛起、选址范围和总面积,后两个则在较大范围内决定了城市的具体位置。

第二阶段,即隋唐至清末,大致可分为隋唐、辽、宋、金元、明清三个时期。

隋唐时期,除了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增加,茶叶及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上述原因不仅改善了长江与钱塘江流域、北方地区与海外的交通联系,而且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集约型商品经济生产,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快速聚集,促进了我国南方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因此,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出现了一批新城市,从而不断改变着城市发展的态势及其地理分布,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也逐渐从中原向江南转移。但此时,城市本身的发展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市内部结构仍是实行广场与城市分开管理和定制;而且这个时候城市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功能还是比较明显的,相对较少的城市以工商业为主。五代十国时期的城市发展趋势体现了上述特征。

辽宋金元时期,由于战争的长期影响,北方地区不仅原有的城市被战争摧毁,大量北方人口因不堪长期战乱之苦而再次大规模南迁。同时,宋朝南渡,政治中心南移,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速南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五代以来,广大南方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六朝以来,南方地区的持续发展经过宋代数百年的发展更加坚实,从而为南方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此外,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被广泛开发利用,特别是江河湖海纵横交错,不仅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有利于内河航运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贸易和货物的转运,使南方沿海地区的城市和通往内地的运输线迅速发展,新的城市不断涌现。

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至少有两点,除了江南成为城市发展和布局的重点地区以及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数量增加之外,城市的工商业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

第一,从宋代开始,城内普遍出现沿街设店、铺、城的现象,店城分离的管理定制开始瓦解。这种城市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了宋朝政府的认可,并形成了新的合理合法的管理体制。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场太小,店城分离的城市结构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打破店铺与城市及其系统的严格分离边界,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临街设置商店和仓库,方便市民,无限扩大商业贸易场所,使商业经济更加繁荣,提升城市街道、水系及其对外交通的意义,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开封和宋都临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商业中心。此外还有建康(今南京)、鄂州(今武昌)、苏州、扬州、镇江、广州等。,都是商业发达,店城合一的大都市。

二是手工业、矿业等一些专业镇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型城镇体系。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密集的手工加工或矿产开发,使大量人口聚集在一些种植经济作物并集中加工、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于是,这些地区出现了许多以特种手工业加工或矿产开发为主的城镇,如景德镇(制瓷)个旧(产锡)会泽(产铜)无锡(米市)。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和功能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当时推动这种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各行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化,农业经济商品化部分的不断增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的扩大和深化。同时,明清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国家的长期统一,国内外交通的发展和地方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康干时期人口的倍增以及市镇的聚集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带来的人口大流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决定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是:

第一,从明初开始,由于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出现了大量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中小城镇,促进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迅速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当时工商业城市的发展来看,根据其基本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以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分布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的转化,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作坊的发展,以手工业为主的专业镇大量增加。当时江南的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都以纺织业发达而闻名。

另一种主要是作为国内大型商业中心,其位置多分布在交通线的枢纽区域,特别是在水运线上或水陆交汇处。比如长江沿岸的重庆、宜昌、江陵、九江,尤其是今天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就位于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处。因“九省通衢”的便利,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此外,运河两岸的天津、沧州、临清、扬州、淮安也是著名的商业重镇。

第三类是以对外贸易为主要功能的港口城市,多分布在东南沿海方便航运的河流入海口。其中主要来自广州、泉州、漳州、福州、宁波、潮州、太仓、上海等地。在这些商业和贸易中心,不仅有众多的商品,而且还有商人。

二是明清时期,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相对加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完全不平衡,这是明清城市发展的又一特点。这是因为长期的统一,边疆行政中心在军事重镇的确立,人口的快速增长,边疆地区均衡流动的到来,加速了边疆的开发,加速了边疆的城市发展。如东北的爱辉、吉林、锦州。因此,经过明清时期的长期繁荣,不仅形成了所有的省会城市,而且形成了绝大多数的地级市,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分布格局,在中国社会生活体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理和空间位置。

3.明清时期,城市的设计、规划和建筑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本身,特别是首都的土地布局和道路系统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将一些河流和湖泊组织到城市的总平面图中,从而大大丰富了城市面貌,使城市更有安全感。当时很多城市还有农田水利设施。这是明清城市发展的第三个特点。这对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不发达时期的城市发展史尤为必要。

正是由于城市及其工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才敲响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衰落的丧钟;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因此,历史进入了现代社会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