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6月5日,1958,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以直播形式播出电视剧《一口菜饼》,这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迄今为止,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纬度上,根据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性角色定位及其艺术意识和生产规模,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宣传工具阶段(1958-1977)。二、审美意识阶段(1978-1989)。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在电视剧艺术体系的横向纬度上,根据电视剧艺术类型发展的实际,中国电视剧可分为革命历史剧、古装剧(历史电视剧)、农村剧、军旅剧、城市社会生活剧(家庭伦理剧)、城市言情和青春言情剧、情景喜剧等类型。

从电视剧艺术诞生的1958,到文革后的1977,就文本意识形态的主导倾向而言,中国电视剧在那个时代基本上是作为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虽然在这一阶段,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在内的艺术形式家族受到了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烈影响和作用,但由于电视传播新兴的大众传媒属性,与之前的艺术形式相比,电视剧作为文化形式的作用更加受到政府、把关人制度和从业人员的重视,同时电视剧的审美属性也因外界压力和内化的自我抑制而更加淡化。而且由于文化形势和电视技术的双重制约,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弱,所以电视剧对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影响远小于报纸、电台等大众传媒和文学、戏剧、电影艺术形式。

1958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蛋糕》,是当时中央[1]的“忆苦思甜,省吃俭用”宣传精神的产物。内容是两姐妹中的妹妹给狗喂了一块枣糕,被妹妹发现,严厉批评。然后,两姐妹一起回忆旧社会的苦日子,感受新社会来之不易的生活,最终达成了爱惜粮食的共识。这部电视剧采用了“活剧”的形式,体现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萌芽阶段的技术特征和民族审美传统基因。

1958年9月4日,电视剧《党救了他的命》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这是一部根据上海广慈医院抢救烧伤钢铁工人邱才康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纪实电视剧。自此,这种“真实故事”类型的纪实电视剧成为中国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重要类型。今年5438年6月+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火焰》。1962 65438+10月13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剧《莫里森案》,该剧改编自美国作品,揭露非美活动委员会对美国进步人士的迫害审判。8月1963,1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火》,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种族和阶级矛盾的电视剧。65438年至0965年,为适应当时“抗美援越”的形势需要,根据越南民族英雄nguyễn·文·trỗi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在京沪穗三地播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改编自柯岩同名独幕剧的电视剧《秦湘记》是一部贴近生活的作品。《家的故事》由于受欢迎,已经连续演出了四次,在广州演出——在直播时代,这意味着整个剧团都搬到巡回演出。

从1958到1966,是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期,8年时间全国播出了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家,上海电视台35家,广州电视台30多家[2]。由于当时电视接收机是稀缺产品,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从1967到1977,大部分时间是文革时期。这一时期电视剧“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更加明显,创作成果极为稀疏,几乎空白,乏善可陈。历史上有几部值得写下来的作品:以反改版反改版为主题的《考场上的奋斗》(1967),以学习大寨为主题的《搭桥》,以知识分子下乡为主题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1975),以及《神圣的职责》(1975)。其中,《考场上的奋斗》是中国电视史上唯一一部用黑白录像设备制作的电视剧,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从此脱离了直播时代,进入了视频制作时代和彩色时代。

65438年至0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1979年,邓小平出席中国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宣布党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改为“文艺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这标志着对文艺功能认识的重新定位,也标志着全社会对文艺自身独特规律的尊重。

中国电视剧艺术作为整个文化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开始探索和发展有特色的中国电视剧艺术规律。电视剧艺术在新时期开了个好头,年产量从1978的10多集,增长到1979的30多集,再到1980的80多集。送央视的中国电视剧年产量从1986年的198110集激增到1500集。

数量迅速增加,电视剧艺术品种和类型日益多样,质量明显提高。不仅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思想艺术水平高的短电视剧,还出现了一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长电视剧,出现了一批小说剧电视剧和专门为儿童录制的电视剧。特别是1984以来获得飞天奖的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今夜暴雪》、《新闻的启示》、《向着远方》、《巴桑和他的兄弟姐妹》、《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阳从这里升起世界找回来》、《四世同堂》、《一家人》。

从1987开始,针对前一阶段很多平庸的电视剧,有关行政部门制定并实施了“提质控量”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能在央视播出的劣质产品从1986的500集下降到1990的24集[4]。特别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电视剧代表作《秋白之死》和由古典名著改编的长篇连续剧《西游记》,以及由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围城》。

随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开始走向世界。《红楼梦》、《西游记》、《宋武》、《济公》、《诸葛亮》、《甄三》、《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宋庆龄和她的姐妹》、《围城》等。已经全部在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国家播出。中国也开始派电视剧参加国际电视节,《太阳的七种颜色》、《小屋》、《小船》、《穷人街》等作品都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

应该看到,受制于80年代中国文艺的大局和氛围,中国电视剧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自我陶醉的形式主义倾向。

从65438年到0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全长电视剧《欲望》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基地”生产,以及作为文化产业的正式登场。此后,基地建设成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必然,先后建设了上海东海基地、山东齐鲁基地、湖北九真山基地、四川新都基地,以及央视的无锡基地、涿州基地、横店基地[5]。与此同时,电视剧的投资模式和流通模式也越来越市场化。1990之前,大部分电视剧都是政府部门资助的。1991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采用企业赞助的方式,广告首次与电视剧捆绑。同时在电视剧中利用剧情为赞助公司做隐性广告。1992年,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投资200万元制作41集电视剧《爱你没得商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贷款1.5万美元赴美国拍摄《北京人在纽约》。这种方式意味着必须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才能扩大再生产。仅仅在央视播出“片名”是不够的,还要“盈利”赢得商业利润。

这就迫使电视机构在市场上竞争具有商业潜力的电视剧,而不是仅仅利用电视机构的水平来获得垄断购买。于是,1992,央视及时调整思路,以3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爱你未谈》的转播权,后来又用黄金时段广告时间换取了《北京人》在纽约的转播权。随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654.38+00万元买下电视剧《武则天》30集的国内版权,随剧招揽广告,以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换取电视播放权。这种“贴片广告”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电视剧营销的重要方式[6]。此后,直到2007年,我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的观念和体制越来越悄然发生变化,市场化机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的商业特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内外人士所认可。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总方针密切相关?/P & gt;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剧生产进入繁荣阶段,规模剧增,佳作迭出。据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统计,到1998时,国产电视剧数量分别为682部和9780集。1999年全国上报主题策划剧989部,其中15812集。当年批准发行播出371集,6227集。2001电视剧计划数年初达到22000集[7]。近年来,我国每年制作播出的电视剧数量都在1万集以上。

就意识形态层面的电视剧文化类型拓展而言,90年代以来最突出的现象是以欲望为原点的大众文化电视剧异军突起,成为蔚为壮观的景象。这并不是说80年代没有流行文化电视剧,只是当时由于整体文化氛围的制约,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没有形成气候。1980央视2月5日播出的《敌营十八年》,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也是一部以情节剧模式制作的大众文化类型的热门电视剧。上世纪90年代,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数量激增,获得了大量的电视收视份额。

在中国,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也决定了中国的传播制度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社会。电视剧作为中国传播系统和文学系统的一个单元,其艺术生产必须服从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2001 —2010年广播电影电视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两个一’导向,贯彻‘百花齐放’方针,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围绕繁荣广播影视文学,满足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广播事业水平。”切实加强电视剧、广播剧制作,完善题材策划和管理,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要优先进行剧本创作,组建创作团队,建立创作中心,充分调动和挖掘各方积极性和创作潜力。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题材、现实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力争国产电视剧年产量达到60%以上。"

综上所述,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整体文化体系主要由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种力量构成,在三种力量的博弈过程中,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动态变迁。这种文化构成必然会体现在电视剧的艺术文化制作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艺术批评领域出现了诸多争论,其实质在于如何理解电视剧艺术形式的本质和性质[8]。对电视剧艺术文化形态中媒介、艺术、商品三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文化把握,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立场:媒介本质论、艺术本质论和商品本质论。但是,就文化现实和发展前景而言,在党和政府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背景下,在当代中国电视剧艺术文化领域,三种文化不会也没有必要一统天下,而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理性调控过程中,形成一种多元共生的21世纪中国和谐电视文化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