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农民喜欢买年历。他们用年鉴做什么?
年历的主要作用是查看时间,制定一年的工作计划。在农村地区,耕作和生产是按照年历的节气安排的。就历书的时效性和可用性而言,它是一次性物品,过期作废。俗话说,过时的帝国历法毫无价值。用“一本万用书看旧”来讽刺墨守成规、冥顽不灵的人。记得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据说有两家是比邻而居,都是做挑摊贩之类的小生意。甲以卖盐为生,乙以卖时令用品为生。妻子每天偷偷从丈夫那里储存一些盐。临近年关,没钱过年的贾,靠卖妻子悄悄存放的盐过了年。妻子B不服气,就偷了丈夫卖的几十本历书。年底,她还让老公换钱过年,结果被打了一耳光。这个笑话形象地说明,历书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变成一堆废纸。
但就收藏和研究而言,历书使用后并不是废纸,有些可以称之为文献。因为它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包括历史、政治、文化、习俗等。,是历史的见证。比如,清代宣彤四年朱批的宪法书,就是一本印刷后未能流通的历书,因为宣彤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帝制延续。这一年,也是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即命令各省改用公历,即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基础的,所以也叫阳历。从此中国的阴历和阳历并用,正所谓“阳历天下,人记夏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陈出新。
古代历书(皇历)由主管天文气象、计算节气和历法的官员秦编撰,每年年底打成新历,由礼部颁布。除了整年、整月、整日、整时刻表的历法外,还有农业生产的节气可供参考,并印有“国殇”、“不办酒席、婚丧嫁娶”、“宜出游、入学、结婚,不宜做饭、破土、迁徙”等内容。有官方版,也有民间出版社。解放后的历书用的是公元纪年,阴阳历合二为一,删除了选择风水日期的成分,增加了生活常识。只有港台版的历书还保留着吉祥的色彩。“文革”期间,政治处于风口浪尖,历书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可以算是历书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历书,因为时效性和实用性的限制,用完即弃,所以保存完整的实物不多,物以稀为贵。据说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钱大昕先生只见过一本明朝万历八年的《大历书》。可见明朝以前的历书是稀有珍贵的。清朝的存量不会很多,文革时期的历书存量也有限。因此,历书成为收藏的另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