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简介及详细信息
西湖十景简介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分布在西湖周围或位于湖上。西湖十景各擅胜场,合在一起能代表古西湖胜景的精髓。
苏堤位于肖春西湖西部水域,距西湖西岸约500米,面积约9.66公顷。北宋元佑五年(1090),北宋文人苏轼在疏浚西湖时,用淤泥堆砌了一条南北向的长堤。堤上有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命名为英博桥、索兰桥、望山桥、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后人为了纪念苏轼,把这条堤命名为“苏堤”。苏堤是跨湖连接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横跨整个西湖水域。因此在苏堤上拥有最完整的视觉范围,是欣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场所。停在堤桥南的玉贝阁,湖光山色如画尽收眼底。
苏堤自北宋创建以来,一直保持着沿堤两侧交替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春天的黎明是欣赏“苏堤春晓”的最佳时间。此时雾蒙蒙,垂柳绿,桃花盛开,尽显西湖妩媚娇柔的气质。
屈原的风荷位于西湖北岸苏堤北端以西22米处,面积约0.06公顷。以夏日观莲为主题,形象地呈现出“荷叶无限,荷花异色”的特点。
屈原原是南宋洪春桥(1127-1279)酿造官酒的作坊,从金沙江取水酿造官酒。由于这里荷花众多,每当夏季荷花盛开,清香徐来,到处都是荷花和酒香四溢,有“暖风使游人醉”的意境。
平湖秋月位于孤山东南角的湖滨地带,白堤西端以南。它是从湖北省湖边欣赏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点之一。主题是在秋夜明月当空看湖光月色。
“平湖秋月”景观完整保留了清代(17-18世纪)皇室指定西湖十景时“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
断桥残雪位于西湖北部白堤东端的断桥区,占地约2.1公顷。尤其是冬天看西湖的雪景。当西湖雪在楚清身后,日出倒映在断桥桥面向阳的一半上,露出褐色桥面的痕迹,仿佛长长的白色链条在中间断了,呈现出“断桥带雪”的景象。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视野开阔,是将湘西及北方水域景观尽收眼底的最佳位置。因为中国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的主角白娘子和徐贤在这里相遇,断桥成为最著名的具有爱情象征意义的桥。由于白堤一直保持着堤身两侧桃树、柳树的植被特征,春天桃树、柳树翠绿,游人如织。
华钢观鱼场位于苏堤英博桥西北197m处,在小南湖和西丽湖之间,面积约0.25公顷。以赏花、观鱼为景观主题,体验大自然的活力。春天有五颜六色的落英,呈现出“鱼与花”的胜景。
“华钢关羽”位于南宋(12-13世纪)官员陆云生的别墅内。因地处著名的华钢水域,别墅内养鱼,故名“华钢关羽”。景观单元现有帝王碑、帝王碑亭、鱼池、假山等遗址。
柳浪文英位于西湖东岸钱王纪念馆前水池以北约50米的湖滨地带,占地约0.54公顷,以赏湖滨柳林景观为主题。
“六郎文英”所在地原为南宋御花园(12-13世纪)-“鞠婧园”。因园中柳树众多,风吹浪打,莺声婉转,故名“柳浪文英”。时至今日,“柳浪闻莺”仍保留着柳林的传统特色。徜徉其间,边走边听,柳丝拂过,莺声吟唱,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潭殷悦位于周晓颖岛西南部西湖外湖及岛南部部分水域,面积约7.67公顷。是杭州西湖最具标志性的景观。水中的三塔和周晓颖岛是景观的核心元素,欣赏主题是山下观察岛上月亮、宝塔和湖泊的相互反射,引发沉思和感悟。
江南水乡园林经典周晓颖岛,是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挖湖堆土而成,呈“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曲折格局。岛上点缀着亭台楼阁和传统花木,形成五彩斑斓的景观,与岛内外的水天相映,象征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蓬莱仙岛。
两座山峰由西湖西面群山中的南峰和北峰,以及西湖西北角的红椿桥附近的景点组成,以观赏西湖周围群山的薄雾景观为主题。
唐宋时,西湖南北两峰各有一座塔。春秋晴日遥望两峰,可见两塔相对而立,巍峨壮观。每当云雾弥漫时,塔尖隐于云雾中可见,仿佛是天上的佛国。
雷锋赵茜位于西湖南岸的赵茜山,占地约13.19公顷,以黄昏时古塔的剪影为特色。
景观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是雷峰塔,它建于国(977年),在民国(1924)毁塔后作为遗址保留下来。它曾与宝奎塔形成西湖南北两岸的一景,证明了佛教文化的繁荣对西湖景观的直接影响。雷峰塔也是爱情忠诚的象征,因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赋予了西湖丰富的历史内涵。2002年,为防止遗址遭受风雨侵蚀,以原塔形式修建了覆盖遗址的保护塔,恢复了古塔本身和宝玉塔的景观。
南屏晚钟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占地约3.91公顷,以南屏山脚下的净慈寺钟声响彻湖面的审美意境为特色。
景观属于佛教文物,特点是听觉欣赏。自五代(10世纪)以来,南屏山麓一直是佛教胜地。始建于公元954年的净慈寺,已成为与灵隐寺并列的西湖南北两大佛教道场之一。每当晚上佛寺的钟声响起,钟声的振荡频率就传到山上的岩石和山洞里,然后就形成了悠扬的洪钟。如今,这里已成为杭城除夕的敲钟活动场所。
新西湖十景1984、杭州日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园林风景(现更名为风景名胜)杂志社、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联合主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来自全国各地的65438+万人参与,提供西湖景点7400多个,最终评选出10个景点。1985年9月起,杭州园林文物管理局陆续在10景点竖立纪念碑或刻景点名称。
吴山天峰位于西湖东南,高94米,风景秀丽,怪石嶙峋,清泉幽洞。山上有一座城隍庙,展示了云表,非常壮观。在山路旁,有一组形状各异的岩石,因酷似黄道十二宫而被称为“生肖石”。吴山山顶上有一座“江湖关晖亭”。站在亭子里,钱塘江和西湖尽收眼底。在亭侧通往云居山的道路上,有一处茅观山遗址,遗址旁留有南宋哲学家朱的手书:乌山第一峰。
春秋时期,吴国的南疆由* * *、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数十座山丘组成,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山丘,统称吴山。吴山不高,但因为插入市区,俯瞰东、北、西北的大街小巷,南临钱塘江和两岸的平畴,吴山还是有一种超越翱翔的感觉,可以拿下杭州的江、山、湖、城的胜利。
满龙贵屿位于满觉龙村和十五洞前面的区域。满觉龙,俗称满家巷,明清时期盛产桂花,是西湖著名的赏桂花景点。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桂花树被大量砍伐,只剩下少数农户家门前屋后的几棵老树。抗日战争胜利后略有恢复。1950后,新种了一批桂花树,1955左右,加上老树,共有上万棵,其中最老的一棵大约有200年的树龄,最大的一株可以收获一石盛开的桂花,桂花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一代又一代,终于创造出了这个“金色的小米世界”。现在家家户户都在种桂花,房前屋后,村里村外,遍布山坡,道路两旁。每年中秋前后,桂花树繁花似锦,绵延十里,深入人心。桂花品种有金桂、印规、丹桂、四季桂等。这些花有大有小。盛开时,它们重如露水,常随风飘落,密如雨珠。人走在桂花树间,沐浴着“雨”的芬芳,别有一番情趣。
玉皇山非云玉皇山北临西湖,南临钱塘江,东临凤凰山,西临南坪山和大慈山。山势挺拔,云雾常在山顶绕飞,故观之谓“玉帝飞云”。
玉皇山在南梁时就有佛寺,到五代越国吴国时才得到充分发展。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山东脚下慈云岭步道开通,修建“登云台”、阿育吠陀寺等佛寺供祭天。到了南宋时期,寺庙已经扩大了。明代玉皇山庙改为道士观,清代山顶复兴观、慈云宫兴盛。
玉皇山位于西湖和钱塘江之间,海拔239米。天空突兀,蓝天白云映衬,使这座山显得雄伟壮观。每当风起云涌的时候,我站在山顶,登上云亭,却听到风吹过的声音,有时云来了又飞走。
云起竹径位于五云山南麓的云起码头。是林木葱茏的山坞景观,有深山古寺、竹径之称。
康熙皇帝四次访问云起,题诗并赠送一棵名为“黄澍”的大竹子。为此,浙江地方官员修建了“御书馆”和“黄澍馆”来纪念这一重大事件。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杭州,第六次访问云起。清末以后,云起竹林屡遭破坏,旧观未能恢复。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遭到滥伐,几近灭绝。1950后,在杭州园林部门的悉心照料下,竹林逐渐恢复生机,寺庙得到修缮,茶馆开张。如今,云中竹径翠竹掩映,溪水叮咚,清凉无比。小路蜿蜒幽深,汩汩的溪水顺流而下,林中传来娇媚美丽的鸟鸣,整个环境静谧凉爽。
九溪烟树九溪,俗称“九溪十八溪”,十八溪指多溪。位于西湖之西,鸡冠岭下。发源于翁家山杨美玲山脚下,经万青、宏发、唐家、小康、诗佛、百丈、云起、青头、方嘉九溪流入钱江。
65438年至0947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两次考察九溪,发现了古冰川遗迹。他想,在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杭州西湖还是一片冰雪世界。当时的下龙井是一个蓄水盆地,遭受了大量的冰雪,通过九溪十八河的东南方向流出,形成了九溪十八河的危险区。民国时期,九溪十八间一带有两三家私人茶馆,卖茶叶,供应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茶馆里没有很多桌子和椅子。在春秋两季的好日子里,游客们在河边用石头填满桌椅。1975后,园林处改建,分四期建成九溪餐厅、茶室、接待室。清理森林环境,疏通泉池,筑坝,造桥,铺路,建亭,扩大旅游区。
黄龙崔涂位于西湖北部的栖霞山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龙积菜”之称,“黄龙崔涂”之名由此而生。用“吐”字突出了泉池中悬崖峭壁间龙口喷水,珠帘倒挂的独特景象。
黄龙洞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佛教胜地,民国初年改为道观。前面是花园,后面是山洞和山谷。它集真山假山、自然风光和人工建筑于一体,是园林中的精品之一。1985年,在像样的黄龙洞内建成仿古游乐园,融合了宗教文化内涵和寺庙园林场景。黄龙洞大门与二门之间,有一条漫长曲折的步道,古树花草清池,矮墙漏窗,可赏颇多。
龙井茶位于西湖西南的风陵山。龙井寺建于五代时期。相传龙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而得名。而且龙井的水也很奇怪。搅动时,水面会出现分水岭,像游丝一样摆动,然后慢慢消失。龙井不仅以泉水和风景名胜闻名,而且以茶叶闻名。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色绿、香浓、形美、味甜”四大特点,为茶中极品。
品龙井茶在北宋已蔚然成风。在元明时期,许多人喜欢品尝游龙井茶。到了清代,龙井茶被列为贡品,名声大噪。清朝乾隆皇帝曾来此采茶种茶,老龙井至今仍有“十八御茶”的遗迹。甘龙还将西亭、帝辛池、一片云、凤岭、方圆寺、龙鸿剑、神韵石、翠峰亭列为“龙井八景”。
虎跑梦泉位于大慈山脚下的虎跑泉,是西湖众多名泉中的极品。“虎跑泉”之名,始于佛教神话传说“南岳童子泉要送二虎于此”。相传唐朝时,和尚悟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慈悲谷。看到这里的美景,他想在这里建一座寺庙,却苦于没有水。有一天,他梦见两只老虎跑到地上,清泉涌出。第二天醒来,发现甘泉,取名“虎跑泉”。
虎跑泉在地质学上属于裂隙泉,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其形成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虎跑泉、龙井、玉泉、过婆井、吴山大井并称为杭州五大“圣水”。由于虎跑泉水质特别纯净,世人把虎跑泉和龙井茶并称为“西湖两绝”。
阮墩碧溪湖周围有三个人工岛:周晓颖(三潭印月)、胡鑫亭(北塔基)和阮公墩。阮公墩由浙江巡抚阮元于嘉庆五年(1800年)疏浚西湖而成岛,故后称阮公墩。它是西湖三个岛屿中最小的一个。
1981年,环碧山庄建在岛上。在村里,横幅在森林上方揭开,随风摇曳,颇有古风。岛的中心是林间空地,西北由厅堂、回廊、树篱、柴门组成。东南岸为船屋,东北岸设以杉树皮为顶,棕榈为柱的圆亭,名“易云”(纪念阮元)。小岛漂浮在波光粼粼的碧波上,隐藏在花草树木之间,就像碧玉盘中的一颗晶莹翡翠。“软盾环璧”的名称由此而来。整个环境远山近水,开阔清澈,清幽宁静。
宝石流下宝石山是西湖北岸的屏障。这里的岩石是赭红色的,岩体中有许多闪亮的红色鹅卵石。每当阳光普照的时候,满山都是魏奋,尤其是艳阳高照或者晚霞火红的时候,显得格外耀眼,仿佛有无数的宝石在闪耀。宝石山由此得名。
宝坻山东之巅,宝坻宝塔巍然屹立,美不胜收。原来是九级砖木结构,现在的砖实体风格是1933重建时仿清朝的。虽然不能登上,但它以美丽的“脸”和显赫的地位成为西湖的显著地标。
西湖十景三评从1985到2007年,22年过去了。在这22年里,西湖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自2002年全面启动保护工程以来,西湖可以说是年年如此。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西湖之美,2007年6月,杭州举行了三次评选“西湖十景”的活动。评选对象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湖保护建设过程中,特别是2002年以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恢复、重建、修缮、更新的145个景区(点)。“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不再列入评选范围。本次评选共有33.86万余人参与,收到有效选票约29.74万张。评选结果于2007年10月27日在第九届西湖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公布。
灵隐禅道灵隐景区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是杭州禅寺最早的遗迹。寺庙的名字来源于创始人印度高僧慧丽,他说“佛在世时,多为仙子所藏”。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丽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异石,以为是“被仙灵所藏”,便在此建寺,取名灵隐。
飞来峰,又名灵九峰,高168米。这座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与周围的山有很大的不同。印度高僧回力说:“这是中天朱郭灵九山的小山脊。它为什么会飞?”故称“飞来峰”。五代、宋、元时期在其岩洞、沿溪峭壁上雕刻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中国石窑雕刻艺术的瑰宝。
因灵隐周围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肃穆,禅意若隐若现。所以禅宗是灵隐山水的境界,故名灵隐禅宗。
六合听涛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的月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杭州为国都城,吴越王派高僧智渊禅师修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尊”之意,取名六和塔。六和塔又称六和塔,意为“天地四方”。
六和塔的原塔有九层,顶部有灯,用于河船航行。宣和五年,塔被烧毁。绍兴在南宋时期重建。明二年对顶楼和宝塔进行了修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了宝塔外的木结构。乾隆皇帝亲临此处,轮流为每层楼立匾,实属罕见。现存的六和塔平面呈八角形,八面十三层,内部七层。高59.88米,占地888平方米。塔檐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塔檐上翘的角上挂着104铁铃。“几十万军队在半夜跳动”。在六和塔,那里有许多山峰,听海浪比看潮汐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遥远的想法,获得信息和欣赏成千上万的图像。“六合听涛”由此得名。
岳墓栖霞王越庙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建。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明代景泰时改名“忠烈寺”,历经元、明、清、民国兴衰,代代相传至今。现存建筑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1918年大修,1979年全面翻修,使岳庙更加庄严。
王越寺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每到秋天,栖霞岭的红枫如火,看起来像夕阳。“岳墓栖霞”景区名称中的“栖霞”,既借用了岳墓所在的栖霞岭的地名,又指岳飞忠臣,精忠报国,还模仿了《满江红》中描写的“八千里云与月”的意境。出墓草映栖霞,为西湖增添了历史沧桑感。
湖滨艳阳雨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了新的湖滨景区建设,范围从北山街断桥到沿湖公园。
湖滨地区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主要是民国以后的民居、酒店、商铺、别墅。在改造中,这一地区的景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持,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小院落、小巷、小天井、灰坡、骑楼、灰砖墙、飞檐、石库门、木门窗等建筑元素将重现新湖畔的每一个角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骑楼的建筑形式,在改造中强调“似曾相识”。
因为湖滨位于西湖和市区的交界处,三面环山,一面是湖,所以也是品味雨雾的好地方,尤其是雨季,你在湖边漫步,烟雨蒙蒙,水天一色。杭州有句名言:“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但长期以来,从南宋的“西湖十景”到1985的“新西湖十景”,我们都在谈论清湖、月湖、雪湖,唯独没有谈到雨湖。“湖畔艳阳雨”这个名字,既是对苏东坡名句“水美而晴”的再现,也是对西湖四季美景的补充。
钱词是忠于钱王奏折旧名的象征,是献给钱三世五代王的。宋代钱氏奏折
原名“表忠观”,清代以后一般称为钱王奏折。寺庙里有苏轼写的书
《忠义碑》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碑。《铭》描写的是五代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的事迹。他奉行恢复中原而不失官节的原则,消灭战事,安定民心,最终把土地还给宋朝。他盛赞前朝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德为民甚厚”,“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3年,在保护原有遗迹、配合西湖水景观的前提下,对钱王纪念馆进行了重修,成为西湖南线集观光游览、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于一体的园林景点和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基地。“钱慈表忠”这一景点名称不仅表明杭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钱王的功绩,也表明了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宋万书院宋万书院创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取名弘治。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的地方。书院位于凤凰山万松岭,西湖南缘,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旁边就是“浓妆总相宜”的西湖。清代康熙帝、乾隆皇帝南巡时,分别赠“浙水画”和“湖山翠秀”。
数百年来,宋万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无数人才,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城形成尊师育人的民俗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据史书记载,弘治元年(1498),浙江右翼政治家周目在弘治旧址重建宋万书院,供奉孔子塑像,并聘请孔子后裔孔渠、主持书院事务。从此,这里成为明清浙江文人最大、最古老的聚集地。
朱良与宋万书院的爱情成为男女联姻之地,名声远播省内,故名“宋万袁殊”。
杨公堤是杨堤的一处风景名胜,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有重要的景点如华钢观鱼、玉渊湾、五桂潭、毛家埠、杭嘉园、屈原丰和、金沙港等。
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杨而命名的。明弘治十六年(1503),杨赴杭。那时候西湖已经堵了很久了,湖西一带几乎是一片平地。杨力排众议,于明朝三年(1508)疏浚,用疏浚产生的淤泥和草在西丽湖上修筑了一条南北向的长堤,并在堤上修建了六座桥梁。后人为纪念杨,将此堤命名为,堤上六桥为“李六桥”。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修复了六桥,俗称李六桥,与苏堤六桥遥相呼应。
“景行”本义指大道,比喻崇高光明之德,《诗经·潇雅》编:山起,景止。杨公堤第五大桥南北走向,与南高峰和三台山遥遥相对。从南宋到明代,这座桥的名字被命名为“井陉”,因为附近有一座三贤寺,这是杨公堤唯一一座桥的旧拱圈仍然存在的古桥。的风景游览,既表达了现代人对圣人杨疏湖筑堤造福杭城和西湖之德的景仰,又点出了的行走与换景的特点。
三台云水三台山风景区是浙江山水和江南水乡的结合体。它以玉湖湾景区为核心,东至杨公堤,西至三台山路,北至五桂潭景区,南至虎路。
恢复后的三台山景区内有黄故居、仙仙堂、楼水轩、五状元广场、季虹桥、三台山梦等。三台山景区的茶馆是杭州茶馆的一大特色。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走壁,亭台楼阁,花木繁茂,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和谐。
“三朵云水”点出了这里景观的多样性和立体性,同时借用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海茫茫,君子之风悠悠,山高水长”,以此来歌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热血和他的清白一生。
梅坞春枣梅坞坐落在云起以西两公里的朗朗岭北麓的山麓,四周是青山和茶山。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占地80多万平方米。
梅家坞曾经是一个很不出名的山村,由于周总理的五次到访,梅家坞的名气大增。上世纪80年代,梅家坞虽然是个小山村,但已经是很多外宾来参观的地方了。梅家坞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满山的茶园。2003年改造后,梅家坞打造了“十里梅花香茶”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成为杭州独具品牌的旅游新亮点。
如今,梅家坞是杭州独一无二的旅游热点,农家茶馆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梅家坞盛产茶叶,是西湖龙井之宝。采茶一年分四次,清明前第一次采茶叫“明前茶”,也叫“莲子”;谷雨过去是“雨前茶”;长夏之际,为“三春茶”,又名“阙舌”;一个月后采摘的最晚的叫“四春茶”,也叫“梗片”。所以“春”在梅坞是茶香的意思;四种春茶中,最早的“明前茶”最为珍贵。
北街孟浔北山街东起宝坻路,西至曙光路,南接西湖,北接宝石山、葛岭、栖霞岭,与市区湖滨相连,全长2600米。它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西湖风景区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
在这条路上,你随时随地都可能撞见历史和文物,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栋楼、一砖一瓦都透露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上,北山地区一直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寺庙、墓葬众多,留下了无数的佳话。文物古迹众多,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包括杭州市标志性建筑岳飞墓(庙)、大石佛寺塑像、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展览馆等。还有一大批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如秋水山庄、孤云草堂、于坚山庄、宝卿山庄、景怡山庄、穗庐、玛瑙寺等。
艺术审美命名“二元对立”、“中性平衡”的中国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中“偶对更佳”、“四字正对”的审美趣味,古典文学创作中追求奇思妙想、构思巧妙、形象传神的浪漫主义艺术思维,深刻影响了“统称山水题名”的命名方法。“西湖十景”三代人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价值,集中体现在节奏美、结构美、意蕴美。
每一个景名都是四字格,四个音节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的四声、平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三代《西湖十景》非常注重色调的搭配,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在节奏上达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西湖十景》的标题结构从语言形式的表层形成了语言风格的简洁美。从深层语义来看,其语法成分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理解上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因此可以多向理解,从而解放了想象空间,拓展了语义内涵,具有含蓄想象之美。
“西湖十景”的命名蕴含着深刻的美,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的再现,也是一种文化形象的体现。如《三潭印月》向人们展示了西湖夜晚月色、波浪、塔影的醉人美景。湖中有月,月中有塔,塔洞中有月。为了营造寓意之美,“西湖十景”的命名在意象的选择组合和意境的营造上要求很高。
文化西湖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泊,也是一个人文湖泊。文化是西湖的灵魂和基础。“西湖十景”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成为西湖的标志,除了审美价值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景点将抽象的西湖文化具体化,以浓厚的文化特色强化了人们对西湖文化的记忆。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个名称都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命名者对各种文化元素进行精心整理、选择和加工的结果。
1.反映景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三代“西湖十景”背后有许多歌谣、传说和典故,浓缩了杭州西湖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2.展现江南在该地区的文化意蕴。三代“西湖十景”取名清丽雅致,温婉妩媚,润泽神秘,舒缓舒缓,具有“花轻如梦”“细雨如愁”的独特江南文化气质。这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对景观标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功能命名是一种社会语言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命名活动使命名的对象(所指)与命名本身(所指)固定对应,从而实现其指称功能。动机是名与实之间的桥梁,名副其实就是强调动机。不仅如此,命名还有召唤功能。名字是人们对所指对象的第一印象,对唤起人们的认知感官,形成良好印象也很重要。从命名功能来看,“西湖十景”的命名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事物和一般景点的功能特征。
山水集称为“以文学语言命名景点、景点、景物”为“山水题名”,“由8-10四字山水项组成山水系列”的做法为“山水集”。中国的原生态山水收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传统,不仅在历史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它最早的出现是北宋宋涤的《潇湘八景》。但出现较早、影响较广、流传至今完整的代表作是南宋的《杭州西湖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