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历史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其人口主体是中原古河洛人,河洛语之一的闽南语是泉州的主要语言。西晋时中原五乱花,河洛人南渡,定居泉州晋江、洛阳河畔,泉州从此崛起。至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县名,代表着泉州人在古代中原的起源。唐宋元时期,泉州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港口。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城可以与之相比,甚至比亚历山大城还要宏伟。当地人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庙、教堂很多。古代泉州河洛人信仰道教,佛教在唐代更加兴盛。宋元时期,泉州已发展对外贸易,因此还有阿拉伯、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故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五代太守留校,为泉州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明代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立志延续和创新汉文化。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他为拯救汉文明、抵御外侮而战。泉州还是菲律宾国父何塞·里扎、印尼前总统瓦希德等众多杰出华侨的祖籍。至今,泉州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代表是汉族原始民间艺术“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经济发展早在周秦时期就开始了。其中,儒商文化是泉州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再加上泉州人的拼搏精神,泉州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巨人。
儒商精神的概念是指借助儒家思想入行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准则。所谓儒商,就是作为商人,要有儒家的精神、气度和道德准则,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追求为准则进行经营,在经营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践行的“仁义礼智信”。
诚信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儒商的经营原则是“诚信为本,勿疑他人欺”。他们所经营的事务所交易公平,童心公平,获得了长期良好的商业信誉。儒商所追求的诚信还表现在守法、重合同。儒商大多从小被朝廷训练守法,有“一切以言为本”的习惯,能遵守契约和法律的要求和原则。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信息透明,法制健全。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只有坚持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不欺软怕硬,才能长远取胜,有效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和社会和谐。同时,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法治经济。为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发挥法律和契约在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作用,又要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
义利是儒家思想关注的核心价值命题。儒商受儒家思想影响,把“重义”作为做生意的重要原则,强调宁为义利,不为利忘义。明代一位著名的山西商人提出,商人要像学者一样注重道德修养,做到“以义取利,以纯修名”。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今天仍然是促进人类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的需要。在社会分工合作非常发达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利益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大利益”。在谋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并有助于促进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否妨碍他人合法利益的实现;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前者应服从后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和谐社会。
泉州商人,求真务实,不拘泥于传统封建理学的义、理、利等旧观念,将义、利有机结合。他们还信奉谋利不忘义。利是为了义,有了利才能真正实现义。否则空谈仁义,没有利润,没有帮助,对家庭没有帮助,都是徒劳。泉州商人通情达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人彬彬有礼,不轻易与人争斗,给人谦逊儒雅的良好形象。在处理商业活动时,他们把理性放在第一位,遵守规则,守道德、义、信。与人讲道理,明辨是非,让泉州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感受到信任和可靠,从而把生意做强做大。儒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泉州宝贵的经济文化基础,是泉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
说起泉州的历史和经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泉州,原名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发展于唐代。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活跃,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那时,泉州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从泉州港出发的货船,满载着丝绸和瓷器,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后进入波斯湾地区,形成了一条连接亚洲、非洲、欧洲和美国的海上大动脉,熙熙攘攘。频繁的贸易使泉州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人从中原迁徙到泉州,促进了先进生产工具和造船技术的传播,也使泉州人在泉州过元宵,在海外地区享有海上交通成为可能。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出口的主要途径。宋元鼎盛时期,泉州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穿着不同颜色和服装的外商和华商聚集在泉州街头。从码头进口的香料和珠宝,出口的丝绸和瓷器堆积如山。各国商船和前来向朝廷进贡的藩属国使节都集中在这个大港口。北宋末年,政府在泉州设立遥驿,接待外国驻华使节。一些外国商人居住在泉州南部,形成了“凡人巷”。在元朝,泉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交往频繁。商船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养蚕技术、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给中国带来了东南亚的染料、埃及的历法、印度的香料、药材、犀牛角、珠宝、钻石和许多珍禽异兽。商船来来往往,每次都能装载两三百吨的货物出海,非常壮观。因为拥挤和超载,一些运载货物的商船刚离开港口就沉没了。如今,泉州港附近有100多艘沉船,还有大量的宋元明清瓷器。
泉州和其他港口城市一样,至今还保存着沿海文化交流中心的历史和遗迹,包括港口形成的桥梁建筑,如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结合生物学和工程学的项目。它首创了筏式桥基,并通过种植牡蛎来加固桥基。泉州还有中国古代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全长2250米,从码头直接插入海岸,供人和货物进出。通过这些桥梁,人们看到了过去港口的繁荣。古代泉州的其他建筑也体现了中外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如泉州的景清神庙,其圆形穹顶和尖拱形大门具有非常浓厚的阿拉伯宗教建筑风格,但其细部构造却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各国商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
这些宗教文物是泉州发达的海上贸易推动的文物,也与从事航运的人们对海神波塞冬的独特崇拜有关。人们从泉州港出海时,往往会在泉州西郊九日山脚下的廷福寺举行祈风仪式,祈祷中外商船能够平安抵达或返航。人们还崇拜女性海神妈祖。由于泉州港的地位和影响,泉州迅速成为妈祖信仰的中心,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祈风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将祈风的记录刻在岩石上,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宝贵的祈风遗迹。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历史遗迹,记录了泉州港与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东非的海上贸易和民间友好交往的历史。它们是现存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的珍贵而重要的物证,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座丰碑。
泉州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闽越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唐朝时期,中原汉人大规模越境进入福建,中原文化的起源地泉州生根进化,本土文化逐渐衰落。特别是到了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埃及亚历山大港举世闻名,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呈现出“人遍各洲”、“商人遍天下”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成了主流,泉州成了“朱过分的地区”。世界主要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本宗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纷涌向泉州。泉州文化也深受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宗教文化。
这里有个网站,你可以自己看:/whiter-info-11211 . html。